夜读困倦,心烦意躁。偶然一瞥,看到桌上玻璃板下日历表,正是3月9日,心中一动,浮思联翩。
因为3与9,恰恰正是书中让我扫兴的两个数目字。
书是《乾隆九下曲阜祭孔子》,叙写了清高宗9次驾临曲阜祭孔的故事。
乾隆最后一次临幸,正在3月之半。春暖花开,莺飞草长,已80高龄的乾隆御驾出京,泛舟运河,开始了他最后一次出巡。碧波荡漾的大运河上,舳舻相接,旌旗蔽日,官民云集,山呼动地。孔府的72代衍圣公孔宪培,早已率领各氏族人齐聚济宁阜城边界恭候圣驾。随着乾隆第9次驻跸孔府,被后世念念不忘的康乾盛世的文治之功终于有了一个辉煌的标志。
因为3与9,恰恰正是书中让我扫兴的两个数目字。
书是《乾隆九下曲阜祭孔子》,叙写了清高宗9次驾临曲阜祭孔的故事。
乾隆最后一次临幸,正在3月之半。春暖花开,莺飞草长,已80高龄的乾隆御驾出京,泛舟运河,开始了他最后一次出巡。碧波荡漾的大运河上,舳舻相接,旌旗蔽日,官民云集,山呼动地。孔府的72代衍圣公孔宪培,早已率领各氏族人齐聚济宁阜城边界恭候圣驾。随着乾隆第9次驻跸孔府,被后世念念不忘的康乾盛世的文治之功终于有了一个辉煌的标志。
孔宪培是乾隆钦定的驸马,72代衍圣公不仅肩负繁衍圣人裔嗣的重任,还要慎惕怵惕地承续天子血脉。而至此,似乎“衍圣”之称方堪称完璧。但孔宪培却有点窝囊,竟然绝了嗣,给老泰山的尊孔苦心,留下了一丝难言之痛。
乾隆自公元1736年登基,之后15年没有文字狱,但那绝非因为他的尊孔,更不是他的皇恩浩荡。“窥测目标,磨我的剑”蓄势待发,才是他的写真。因为他刚坐了龙椅,顾不及改元,先就翻了他老子一案,杀了雍正明言子孙不得杀之的曾静和张熙。有意翘翘尾巴,叫全天下都明白,寡人稚气的背后有得是狰狞。
所以,自1751年发生王肇基献诗案起,新一轮文字狱便从此一发而不可收。多年积怨的压抑,终于从沉默中迸发,狂肆而猛烈。对乾隆而言,不存在无权,也不需要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只要他高兴,随时都可开“杀戒”。他之所以没有在称帝之初立即露出獠牙,那是一种治人之能,是一种馍馍不熟气不匀的潜等待,心中所想是以最小投入换最大收获,一边歌舞升平而一边杀人不见血。此一招似乎为历代王人者所通承。远的不说,其老爹雍正就有“大义觉迷录”。当婊子立牌坊之类的假迷三道,早已是数不胜数了。
据有关资料介绍,故宫博物院所辑《清代文字狱档》中收录文字狱65案,其中64案即属乾隆一朝。而发生在乾隆40至50年10年之间的就多达38案。由此可见乾隆初登帝位15年中的一对灼灼凶目。对于文人,盛世中的命运,用“人间地狱”“动辄得咎”“死如敝屣”来归结,只轻不重。
翻手为云覆手雨,尊孔祭孔的乾隆爷,一只眼对圣人笑,一只眼对圣人的门徒射寒光。一不顺心,就重演狼和小羊的活剧,叫文士们血腥得够呛。
乾隆自公元1736年登基,之后15年没有文字狱,但那绝非因为他的尊孔,更不是他的皇恩浩荡。“窥测目标,磨我的剑”蓄势待发,才是他的写真。因为他刚坐了龙椅,顾不及改元,先就翻了他老子一案,杀了雍正明言子孙不得杀之的曾静和张熙。有意翘翘尾巴,叫全天下都明白,寡人稚气的背后有得是狰狞。
所以,自1751年发生王肇基献诗案起,新一轮文字狱便从此一发而不可收。多年积怨的压抑,终于从沉默中迸发,狂肆而猛烈。对乾隆而言,不存在无权,也不需要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只要他高兴,随时都可开“杀戒”。他之所以没有在称帝之初立即露出獠牙,那是一种治人之能,是一种馍馍不熟气不匀的潜等待,心中所想是以最小投入换最大收获,一边歌舞升平而一边杀人不见血。此一招似乎为历代王人者所通承。远的不说,其老爹雍正就有“大义觉迷录”。当婊子立牌坊之类的假迷三道,早已是数不胜数了。
据有关资料介绍,故宫博物院所辑《清代文字狱档》中收录文字狱65案,其中64案即属乾隆一朝。而发生在乾隆40至50年10年之间的就多达38案。由此可见乾隆初登帝位15年中的一对灼灼凶目。对于文人,盛世中的命运,用“人间地狱”“动辄得咎”“死如敝屣”来归结,只轻不重。
翻手为云覆手雨,尊孔祭孔的乾隆爷,一只眼对圣人笑,一只眼对圣人的门徒射寒光。一不顺心,就重演狼和小羊的活剧,叫文士们血腥得够呛。
9次祭祀,次次3跪9叩、题辞写匾、赐诗封赏、名崇恩厚,绝对抵不了64次“杀无赦”。丢个肉包子、打个耳巴子,夸几声乖、砍一些头,忽冷忽热、喜怒无常,伴君如虎、翻脸比脱裤子快,自诩文治武功、十全老人、大公至正等等等等,正是君临天下者遗传精神病的典型症状,绝对的性格分裂。世有两面人之说,而天下的帝王又何止两面,他们统统是“圣心叵测”的多面人。
当然,也有人称乾隆是五千年来少有的英明之君。60年君临天下,孜孜矻矻,多所兴建,虽然是非并存,但毕竟造出了一个盛世,还修了一部《四库全书》。呸,难道忘记和坤了?又是1根指头跟9根指头的事?又是3分与七分的比较?养痈遗患,不“养”何遗?就因为他是天子吗?倘如此,即是一人之天下,好坏都是他自家的,还用得着谁来端个什么狗屁公道!
中外史家早有的评,清朝末年的衰败,其实是由康熙发端,至乾隆而达于极盛的。好大喜功,不恤民力,专制淫威,万马齐喑,终至国势日下,亡于一旦。不顾百姓死活,打肿脸充胖子,乾隆爷的软废务,丝毫不让刘彻杨广朱诩钧,而罗织文网虐杀读书种子,则更在其上多多矣。
其实,只要稍有越轨,即便是孔府,即便为“疑似”,乾隆爷也绝不宽贷。
乾隆49年,曲阜原住孔庙四品执事官孔继戍状告因故革职的原吏部主事孔继汾所著《孔氏家仪》一书有增减《会典》服制,且多悖逆字句之罪。山东巡抚接状即严加审讯。孔继汾大叫冤屈,言明实为孔继戍图补孔庙太常侍一缺而未得,挟私报复之举。经查,书中篡改《会典》之处,也并不切实。但案子报呈乾隆后,得一圣谕,责孔继汾虽不是有心之为,但:“……其目的很明显,就是因为平时抑郁不得志,借以沽名纾忿,其心更不可问。若使仕宦通显,必不以著述为能。此等进退无据之徒,最可鄙恨!”咬牙切齿之声,数百年后仍嘎嘎可闻。山东巡抚明兴善揣圣意,只粗不细,一心严办。孔继汾百口莫辩,唯有服罪一途,最终,被判罚充军伊犁,服苦役去哉。
可笑的是,乾隆第一次驾临曲阜,71代衍圣公孔昭焕只有13岁,随身侍御的正是孔昭焕的叔祖孔继汾。又因孔继汾礼仪殷勤周到,讲经深博有功,圣心舒泰,龙颜大悦,乾隆曾大加慰勉,并当面特授孔继汾内阁中书一职。岁月流年,倥偬荏苒,礼仪没有变,孔继汾却因写家仪之书有了灭顶之灾,从朝廷命官变成了不懂礼仪的阶下囚。
此时,乾隆虽已垂垂老矣,但心态雄健依旧,对天下“进退失据之徒”,他一向善于借题发挥,杀伐也从不手软。
由此可知,评人论事,一叶障目不行,别有用心更不行。对历来所谓的盛世英主者,以上两者尤其不行。他们的丰功伟绩,全都掺了水,统统要打假。
合上书,我还在腹诽,老天爷也不对,你何必非要叫孔宪培绝嗣呢。
当然,也有人称乾隆是五千年来少有的英明之君。60年君临天下,孜孜矻矻,多所兴建,虽然是非并存,但毕竟造出了一个盛世,还修了一部《四库全书》。呸,难道忘记和坤了?又是1根指头跟9根指头的事?又是3分与七分的比较?养痈遗患,不“养”何遗?就因为他是天子吗?倘如此,即是一人之天下,好坏都是他自家的,还用得着谁来端个什么狗屁公道!
中外史家早有的评,清朝末年的衰败,其实是由康熙发端,至乾隆而达于极盛的。好大喜功,不恤民力,专制淫威,万马齐喑,终至国势日下,亡于一旦。不顾百姓死活,打肿脸充胖子,乾隆爷的软废务,丝毫不让刘彻杨广朱诩钧,而罗织文网虐杀读书种子,则更在其上多多矣。
其实,只要稍有越轨,即便是孔府,即便为“疑似”,乾隆爷也绝不宽贷。
乾隆49年,曲阜原住孔庙四品执事官孔继戍状告因故革职的原吏部主事孔继汾所著《孔氏家仪》一书有增减《会典》服制,且多悖逆字句之罪。山东巡抚接状即严加审讯。孔继汾大叫冤屈,言明实为孔继戍图补孔庙太常侍一缺而未得,挟私报复之举。经查,书中篡改《会典》之处,也并不切实。但案子报呈乾隆后,得一圣谕,责孔继汾虽不是有心之为,但:“……其目的很明显,就是因为平时抑郁不得志,借以沽名纾忿,其心更不可问。若使仕宦通显,必不以著述为能。此等进退无据之徒,最可鄙恨!”咬牙切齿之声,数百年后仍嘎嘎可闻。山东巡抚明兴善揣圣意,只粗不细,一心严办。孔继汾百口莫辩,唯有服罪一途,最终,被判罚充军伊犁,服苦役去哉。
可笑的是,乾隆第一次驾临曲阜,71代衍圣公孔昭焕只有13岁,随身侍御的正是孔昭焕的叔祖孔继汾。又因孔继汾礼仪殷勤周到,讲经深博有功,圣心舒泰,龙颜大悦,乾隆曾大加慰勉,并当面特授孔继汾内阁中书一职。岁月流年,倥偬荏苒,礼仪没有变,孔继汾却因写家仪之书有了灭顶之灾,从朝廷命官变成了不懂礼仪的阶下囚。
此时,乾隆虽已垂垂老矣,但心态雄健依旧,对天下“进退失据之徒”,他一向善于借题发挥,杀伐也从不手软。
由此可知,评人论事,一叶障目不行,别有用心更不行。对历来所谓的盛世英主者,以上两者尤其不行。他们的丰功伟绩,全都掺了水,统统要打假。
合上书,我还在腹诽,老天爷也不对,你何必非要叫孔宪培绝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