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故居本身所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不高,加上我国用于发展名人故居旅游的资金短缺,导致它们在城市旅游中渐渐消失。
“青岛名人故居多数进不去门,九成住着居民。”11月27日《青岛晚报》记者的这则报道说出了我国名人故居当前的尴尬境况。
“中国历史上名人辈出,名人故居亦不计其数,可令人惋惜的是,除了少数知名度高的故居外,绝大多数的名人故居在开发利用过程中,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很多已被移做他用。”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旅游学系教授冯学钢告诉本报记者。
直接经济效益低、旅游资源经营管理方式单一、资金短缺,头顶文化标签的名人故居面对日益开放且竞争日趋激烈的旅游市场,愈发显现出无所适从。
“把名人故居从城市旅游边缘拉回来的可行办法之一,就是在名人故居附近开辟景点、由点变面、丰富旅游产品体系,使名人故居之旅不单调的同时为其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多年从事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研究的冯学钢如是建议。
名人故居“易主”
“目前青岛市除了康有为故居开放外,其余都住着人。”据前述《青岛晚报》记者报道,住在沈从文故居内的居民刘女士称,每到旅游季节,很多游客非要到屋里看看,但家里的老人怕闹,于是她们只好将游客拒在门外。
对于国内名人故居的现状,中国建筑考古学会理事长杨鸿勋有着与冯学钢颇为相似的认识。他告诉本报记者,大多数的名人故居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都处于在自然中逐渐被损毁的待开发状态。
江苏南京一位游客的经历印证了上述说法。“走在南京老虎头街,沿路全是低矮的民居,偶然抬头看到一个约四五米高、夹杂在众多低矮民居间的小牌坊:”周处读书台”(周处:西晋东观左丞相)。”他向本报记者讲述,走上数级东倒西歪的台阶后,并未看到半点古迹,台上是一个个面积约在10平方米左右的房子,后面是一排年代久远的老房子。据称,这排老房子即史料上记载的“十余间殿堂”。殿堂早已破旧,且被新房子覆盖簇拥着。
“据史料记载,这里应该有一个石碑。”他敲开了一户人家的大门打探,主人掀起自家的年画,古石碑露了出来,上面记载着立石碑的原因和周处的生平。石碑已被涂上了一些石灰、水泥,成了“大花脸”。
“我们最长的住在这里已有几十年了,后来的小房子都是近几年才盖起来的,以前读书台下的台阶也是整齐的,现在已经坏了。”主人追述。
另据本报记者了解,位于杭州南山路清波门的一座老式花园别墅,是一代桥梁大师茅以升曾经居住过的地方,然而现已被装修成咖啡屋开门迎客;江苏丹阳市华罗庚故居早已变成了小吃店……
旅游经济下的“赔本买卖”
名人故居何以走到如此境地?
“名人故居本身所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不高,加以我国用于发展名人故居旅游的资金短缺,才导致它们在城市旅游中渐渐消失。”青岛市文物局博物馆处处长刘红燕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言谈之中也流露出几分无奈。
“就拿青岛的康有为故居来说吧,每年的门票收入不过5万余元,用于支付相关维修费用、水电等日常开支以及雇用工作人员工资开支之后已所剩无几,这还不算馆内4名正式在编工作人员的工资(由市财政拨付)。如果单纯从经济意义上讲,康有为故居的保护与利用是一笔赔本买卖。”
冯学钢认为,这与国内名人故居“小而散”的分布状况有关。“处于同一区域的各名人故居之间长期处于”小而散”的状态,没有建立起联合发展关系,不能够形成线形或带状旅游发展模块。另外,国内大部分名人故居缺乏挖掘、衍化文化资源的条件,没有与景点、餐饮、纪念品和娱乐形成互动。因而无法适应现代人的旅游购物理念和现代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名人故居旅游资源经营管理方式单一,展品内容和展览方式陈旧单调。”杨鸿勋对此感触颇深。他说,名人故居内陈设着大量名人生平的生活用具和珍贵的文献资料,但是由于我国缺少配套资金购置用于文物保护及维护的抽干、制冷设备,许多展品或陈列品发霉、腐烂,不能对游客开放。这在一定程度上又反过来影响了名人故居的旅游收入,形成恶性循环。
跳出故居做故居
“国内名人故居类的旅游景点规模都比较小,可游览时间短,这对于那些千里迢迢来参观的旅游者来说,多少会感到兴味不足;而多数游客经常会因此而打消参观游览的念头。”前述南京游客表示。
对此,冯学钢建议跳出故居做故居。“以名人故居为主打,在附近开辟几处景点,使点变面,通过丰富的景观景点和多样化的产品设计,把名人故居与周围环境联系起来,使自然与人文相融合,改变单一名人文化产品的单调和乏味,丰富旅游产品体系。”
“突出名人故居自身特点也很关键。”杨鸿勋谈到,目前大多数名人故居,尤其是同一时期、地域的名人故居,无论是建筑风格抑或内容、陈列基本都是千篇一律,游客看了一两处后就会觉得乏味,所以吸引游客还需在特色上下工夫。
刘红燕的看法是,名人故居的配套设施建设仍需进一步完善。“目前全国大多数名人故居均存在着配套服务设施差,停车场偏小,交通闭塞,区域不大等问题。名人故居在建设上要不断扩展教育空间,做到”建、管并重”,一方面需要新建各类公益文化设施,另一方面则对原有的、已经建成的设施加大投入力度。”
“现在社会崇尚文化的气氛越来越浓厚,我们也在考虑是否可以鼓励个人或企业来”认养”名人故居。这样,名人故居在得到较好保养、修缮和展示的同时,也给个人或企业提供了回报社会的机会,树立良好的形象和口碑。”
借鉴:国外如何保护名人故居
第十届北京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公布的300余处名人故居,在报告公布之日,便有近1/4被拆掉而不复存在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乱象?分析起来,可以总结出不少原因,诸如:由于城市改造与建设,由于开发商的经济利益等。但是,根本的原因是对名人故居在城市文化与城市发展中的推动作用认知不够,甚至存有偏见。我们应认识到,名人故居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既可以给我们提供深远丰厚的历史记忆,也势必为城市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文化动力。名人故居的保护工作,已然迫不及待地提到日程上来。
在这方面,域外成熟的保护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在英国,名人故居著有统一标识,在故居的显著位置镶嵌蓝色牌子,俗称蓝牌屋。凡是被挂了蓝牌的房子,均受到法律保护,不得拆除。蓝牌屋的对象是人,只要是做出过杰出贡献的人物,他所居住过的处所,都有可能成为蓝牌屋。但是,能够成为蓝牌屋的审核过程非常严格。首先,要对这个人物的贡献进行鉴定:其所从事的事业必须对人类有益,而其所做出的业绩必须被业内人士所认可。其次,办理的流程颇为复杂,时间长达二至五年,经历十多个流程。在英国,对名人故居的保护,不仅限于本国,而且辐射到曾经居住在英国的外国人。伦敦圣詹姆士花园街31号,是老舍生前居住过的地方,现在也是蓝牌屋而受到保护。31号的外墙上便嵌有一个圆形的金属牌,蓝底白字,分别用汉字与英文写着:“老舍,1899―1966,中国作家。1925―1928生活于此。”
意大利对名人故居的保护更是严苛。以但丁故居为例。但丁故居是一幢三层老楼,位于佛罗伦萨一条狭窄小巷的转角。在但丁故居见不到任何保护标志,只在隔壁楼房的墙壁上悬挂一幅印有诗人头像的枣红色布幔,其下搁置一尊但丁半身青铜雕像。佛罗伦萨的管理部门认为,在但丁故居的任何地方镶嵌标志,都是对故居原貌的破坏。这样的保护不仅是严苛,而且是苛刻、苛细。但是,这样的措施,却把但丁故居历史原生态地展示在了今人的眼前。
历史信息与教育意义
名人故居不只是一座房子。
简括而言,名人故居是指曾经推动国家与社会进步人士居住过的房屋。这房屋可能是简陋的,不具有建筑价值,但是由于名人曾居住于此,便具有重要的历史信息与教育意义,应受到保护,不可随意拆掉。名人故居的重点是人,而已有的文物保护单位,重点往往是建筑。二者既相重叠,又相区别。做好名人故居保护,既要看到二者的相同之处,也要看到二者的区别,而且更多是后者。仅从文物保护的角度对待名人故居,难免失之偏颇,许多名人故居被拆掉,甚至得到文物部门支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此。
为此,我们首先可以制定著录与保护名人故居的三项宗旨与三条标准。三项宗旨是:1.彰显先进的历史文化;2.推动社会发展与进步;3.增强爱国主义意识与城市凝聚力。三条标准是:1.推动社会发展,对社会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士;2.对本身所从事的专业做出了突出贡献,而且这个贡献是被业内认可、经过实践检验过的贡献;3.其人已经故世,且已盖棺论定。
做好名人故居的著录与保护工作,可以借鉴文物保护单位的经验。将名人故居细分为区、市、国家三个级别,分别由不同级别的政府部门认定、著录、挂牌、保护、宣传。同时根据名人所从事的专业,分出类别,即: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科技、教育、体育、卫生等,以便分类管理。根据不同的居住情况,也可将名人故居细分为:名人故居、名人居住地与名人曾经居住地三种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