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鉴真图书馆《扬州讲坛》日前邀请到颜炳罡教授主讲《孔子华人的心灵归宿》。
颜炳罡,颜回的第七十九代孙,长期致力于中国哲学特别是儒家哲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是大众儒学、民间儒学的倡导者。在山东大学义务开设“四书原典”公益讲堂16年。
昨天讲座现场,他纵横古今,阐述儒家思想的精髓,以及对现代社会的意义。特辑录现场录音,以飨读者。
扬州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我心中的文化圣地。我一想到扬州,就会想到“扬州八怪”,非常崇拜曾造福山东的郑板桥。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画家,还是孔子学说的信奉者。郑板桥说过一句有名的话:“天地之间人为贵”。在儒家思想中,也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话语。那么,什么是为天地立心呢?
心和性是合一的
我们现在说华人,是一个范围很大的概念。那么,华人有什么特征吗?除了我们的肤色。要知道,光是靠肤色,华人和日本人、韩国人也是差不多的。在我们的精神世界里,有没有区别于其他的特点呢?如果有,那又是什么?
有一句话,叫做“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就是说,如果没有孔子,那么世界将如同长长的黑夜一般。这句话从宋代开始,一直广为流传,并影响着现代人。其实,这绝不是从自然科学、物理空间的角度上去说的,因为无论孔子是否降生,太阳、月亮、星星都是存在的。那为什么要这么说呢?那是从人心的角度上说的。
人心,即人性。在中国,心和性是合一的,不是分离的。孔子的最大意义,就是教导了我们如何为人。在历史上,关于人禽之辨,一直争论不休。孟子曾说: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就是说,人如果只是满足于温饱,而没有教化,那和禽兽是没有多大区别的,人可不能这样活着。
孔子点亮了人的心灯
孔庙里,有明伦堂。所谓明伦,就是明白天下的伦理道德。五伦,就是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君臣有义,朋友有信。这构成了最基本的人际关系,上至高官,下至平民,无论你是学富五车的才子,还是目不识丁的农民,任何一个人,都在五伦当中。五伦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所在,也是孔子点亮了人的心灯。孔子的智慧,就是生活的智慧。
在《论语》中,第一篇为《学而》篇,开头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也就是说,《论语》开篇就说“学”,为什么是这个字?在这里,学不仅仅是学习的意思,还有觉、悟的含义,觉悟出那些未知的东西。对人生,对生活,每个人的觉悟都是不一样的。
在孔子之前,中国文化是一种礼乐文明,孔子传承了上古文明,并开创了仁。孔子最大的贡献,就是把“仁”注入到礼乐文明之中。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也就是说,“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遵守礼仪有什么用?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礼乐又有什么用?”
那么,仁又是指什么呢?从《中庸》到《孟子》,都对“仁”有所解释,“仁者,人也”,也就是说,仁就是人的本质,人的特性,是人区别于猪狗的根本点。关于“仁”,孔子自己也有很多解释,比如他说,仁是爱人。这个爱人,不是你的先生或妻子,爱是动词。仁就是爱,有爱才有仁。
“以德服人”是王道
孔子的观点,可以很好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那么在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呢?是否也有相关的内容呢?孔子提出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强加于别人,这样的观点,也很适用。
儒家讲究“以德服人”,这是王道。而不是以力服人,那是霸道。只有以德服人,才能让对方发自内心地佩服。如果远方的人还不归服,就用仁、义、礼、乐招徕他们。
现在有个词,叫做“中国梦”。大家期待实现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在这其中,必定会包含文化复兴,国际地位要到达到汉唐时期。不仅是制造技术,更是礼仪典章,让全世界都为之敬佩,这就是文化软实力的显现。中国要让世界认识中国。
天地之大,但是所有物种都是有价值地存在着,比如蚊子,不仅是一种让你生厌的物种。如果全世界没有了蚊子,也会引起生物链的变化。再如古人视之为洪水猛兽的豺狼虎豹,如今都成了国家保护动物。中国人有个词,叫做“生生不息”,有两个“生”,不断生出新的东西,这才是天地之心,让天地生生不息。
人与自然“天人合一”
中国人很多观点和西方人不一样。中国人讲究“气”,比如孟子说,要有“浩然之气”,而“天地有正气”,气究竟是物质的,还是非物质的?中国人总是说“天人合一”是最高境界,每一个生命的个体,都是天地之合的产物。所以说,无论是黑人白人,还是正常人残疾人,都是一样的,天为父,地为母,都是天地创生的。当然,天地创生的产物,也会有遗缺的,没有遗缺的世界时不存在的。而我们生活在这个世间,就是要补偿天地的遗缺,比如我们去帮助一些弱势群体,就是这种体现。
在中国,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不仅要想,还要力行,力行近乎仁。力行善道,就是最好的方式。
孔子是中国文化象征
孔子是中国的文化符号,也是一种象征。中国之所以成为中国,不仅在于明确的疆域领土,更在于文化。如今,中国的特色就是文化。
尧曾对舜说:舜啊!按照天意所定的继承顺序,帝位就在你身上了,你要诚实恰当地保持执守中正之道。如果天下百姓陷于贫困,那么上天赐给你的禄位就会永远终止了。舜也是用这些话嘱咐了禹。可见,圣圣相传的话中,就有“中正之道”。
孔子没有当过帝王,但是他是真正的文化人。孔子在文化上的贡献,在于将道统和正统分开,让皇帝掌握道统,孔子掌握正统。皇帝朝代更迭,正统却一直不变。刘邦起于民间,曾说自己“天下马上得之”,但是有儒生问他,“天下马上得之,马上能治之?”刘邦恍然,对孔子三跪九叩。
在孔庙里,有三块牌匾,分别是三位皇帝给他题写的。分别是“万世师表”、“生民未有”和“与天地参”。“万世师表”是说不仅是一世之师,而是要全天下的人,永久拜为尊师的。
孔子学说的现代意义
孔子学说的意义到了今天对现代社会还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家园,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不仅要有强大的综合国力,还需要建设精神文明,重建中国人的价值信仰、道德标准、人文操守。
今天,也存在着为富不仁,仇富心态者大有人在。孔子的学生子贡曾和孔子对话。子贡是杰出的外交家,当时的大商人。子贡说:我贫穷的时候不低三下四,我富裕的时候不以暴发户的心态,跋扈张扬。我这个人怎样?孔子说:合格。贫穷的时候要找到生活上的乐趣。富裕的时候要追求文明礼貌,修养好,才能和财富相匹配。这样才能造福子自身、子孙。贫而乐,富而好礼。
仁是什么?是安放我们心灵最宽广的房子。仁爱的人,爱心越宽广,内心的空间就越大。我们应该回归自己的本分。在家面对父母,要做个好儿子、好女儿。面对子女,为人父,为人母。面对领导,我们要做到忠。面对下属,我们要做到仁。
门内之治,公正合理重要,亲情更重要,有亲情在,就无所谓公正合理了,感情是第一位的。门外之治,公平正义最重要。做了领导,更要坚持这样。
儒家树立了很多的价值观,是心灵的归宿。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圆中国梦。
现场问答
问:做好事有时也会遇到困惑,应该如何对待?
答: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做好事,不是为了喝彩。有能力,就可以做好事。中国人说:人在做,天在看。公道自在人心。不计较得失毁誉。
问:颜回的生平,众说纷纭。有比较权威的说法吗?
答:颜子在孔子去世前就去世了。关于颜子去世的时间,有各种说法。众多专家比较认同的说法是:颜子比孔子小30岁。颜子去世的时候,孔子71岁。
问:现在国际情势风云变幻。以德服人,能行吗?
答:以德服人是有原则的。没有智慧,也支持不了你的善良之心。没有底线的做法,是愚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