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网消息 4月7日,“春秋讲坛”2013年第二讲在孔子研究院学术讲堂举办。来自德国纽伦堡埃尔蓝根大学汉学系的“中国文化研修班”十二名师生,孔子研究院青年学者,曲阜师范大学、济宁学院部分师生及各行各业的国学爱好者到现场聆听。
在演讲中,来自德国纽伦堡埃尔蓝根大学汉学系的MichaelSchimmelpfennig(迈克尔·斯梅芬尼)教授从西方汉学家的视角,向观众介绍了近年来西方研究孔子和《论语》的方法。迈克尔·斯梅芬尼多年来致力于汉学研究,对中国文化有深入了解,他也是第一个登上“春秋讲坛”的德国学者。迈克尔·斯梅芬尼首先介绍了孔子的出生背景,重点强调了当时贵族阶层的转变,并以批判性的眼光审视了作为研究孔子及其生平源头资料的司马迁写关于孔夫子的传记,同时聚焦了孔子的教学及其弟子在多大程度上充当了反映其教学思想的独特镜子。
随后,迈克尔·斯梅芬尼详细介绍了西方解读《论语》的语言学和训诂学两种方法,认为西方研究者惊叹于孔子及其教育思想在过去二十年间重新在中国成为关注的焦点,西方对这一现象发展的认识同样值得关注。演讲结束后,现场观众还就西方汉学、孔子和儒家思想在西方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提问。
在演讲中,来自德国纽伦堡埃尔蓝根大学汉学系的MichaelSchimmelpfennig(迈克尔·斯梅芬尼)教授从西方汉学家的视角,向观众介绍了近年来西方研究孔子和《论语》的方法。迈克尔·斯梅芬尼多年来致力于汉学研究,对中国文化有深入了解,他也是第一个登上“春秋讲坛”的德国学者。迈克尔·斯梅芬尼首先介绍了孔子的出生背景,重点强调了当时贵族阶层的转变,并以批判性的眼光审视了作为研究孔子及其生平源头资料的司马迁写关于孔夫子的传记,同时聚焦了孔子的教学及其弟子在多大程度上充当了反映其教学思想的独特镜子。
随后,迈克尔·斯梅芬尼详细介绍了西方解读《论语》的语言学和训诂学两种方法,认为西方研究者惊叹于孔子及其教育思想在过去二十年间重新在中国成为关注的焦点,西方对这一现象发展的认识同样值得关注。演讲结束后,现场观众还就西方汉学、孔子和儒家思想在西方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