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网消息 坐落于运河之畔的济宁市市中区,自古就有“运河之都”、“礼仪之邦”的美誉,具有深厚的道德文化底蕴。近年来,该区以弘扬传统美德为切入点,创新载体,精心设计,在全区上下开展了以“爱、诚、孝、仁”为主要内容的“四德”工程建设,舒展出了一幅幅生动美丽的道德画卷,让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充溢着春天般的温暖。
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
“诚是连心桥,信是聚宝盆,要做诚德人;工作要认真,做事向他人,要做仁德人……”在市中区广播荧屏、公园绿地,随处可听到的“四德歌”,向路人展示着这座城市建设“四德”工程的热情……“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3月28日,在武胜桥社区“百姓课堂”上,“红色宣传员”、市中区思想道德建设过程中的优秀代表———谢立亭,正给大家讲解习总书记讲话精神。“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一连串荣誉记载了这位“永不褪色的先锋战士”的无私宣讲历程。“大伙搭把手,把院里的花坛拾掇拾掇……”南门社区12号楼长韩大妈一声吆喝,十几人陆续下楼。这是一个普通社区楼院,从乱到治,从对面相逢不相识,到大家相知相助、和睦共建,积淀成为社区楼宇建设的“12号楼精神”。在他们的示范下,一个个文明社区、文明楼宇、文明家庭“喷薄而出”,亮点频闪。“道德当身,不以物惑”、“独以道德为友,故能延期不朽”……在济宁十五中的晨读课上,篇篇经典声声入耳。这是该区面向未成年人,把“四德”工程引入校园、引入课堂,探索建立起一整套德育体系的真实写照。
由点及面,该区先后编印了《文明市民手册》、《新二十四孝图册》等各类市民教育材料8万册,发放明白纸10万多份,修订了30多个行业领域的道德规范,一句句道德箴言走上小区广场、大街小巷,潜移默化地引导着大家,恰如春风化雨,用社会主义道德理念,滋润着中区万千人的心田。
化虚为实 美德花开
“每年给双方父母不低于3000元,购买服装2件以上,检查身体1次……”近日,市中区交通运输和港航局邵国秀签订的“孝德责任状”连同他的一季度“完成进度”正在单位公示。“戈桂兰,81岁,6个子女每月共给赡养费480元……”在安居街道十里东村,路边竖着新建的孝心公示榜,公示着老人子女的孝心。“孝德责任状”和“孝心公示榜”是该区建立道德建设自律机制的重要内容。目前,该区干部职工“孝德责任状”签订率达100%,试点社区村养老公示率达到98%。自律机制之外,该区还建立起道德建设的领导机制、宣传机制以及系列载体,着力将“四德”工程化虚为实。
领导机制。将“四德”工程作为精神文明创建的重要内容,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部署、落实、推进。成立了由区委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各街道镇、部门、社区村、企业实行“一把手”负责制,齐抓共管,狠抓落实。
宣传机制。建立了道德建设宣传体系,除在区内新闻媒体开展专题专栏报道外,“运河讲坛”、“百姓课堂”、“居民说事”、“道德讲堂”等活动载体,就搭建在群众身旁。“文化惠民双百工程”组织演出170多场次,把德育宣传送进社区村、企业、校园。
创新载体。该区以“文明市民巡访团”为引领,先后成立了教育、民政、体育、文化、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红十字会等数10支志愿者队伍,总人数达到7.27万人,占市区总人口的12.75%。“德不孤,必有邻”。连续7届“运河之都邻居节”的成功举办,增进了邻里和谐,成为道德建设的一道亮丽“名片”。
厚德之城 人和业兴
漫步在市中区街头巷尾,“厚德包容、厉行担当、创新争先”的新时期“中区精神”熠熠生辉。这是该区在去年历时4个月、近10万人次参与、从4000余条意见建议中总结提炼出的。现在,她已内化为中区人的价值认同,成为引领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
德润大地,风行草从。该区“四德”工程建设逐步凸显出蝴蝶效应,“中国好人”金凤霞、“全国孝老爱亲之星”翟玉田、“首席文明市民巡访员”许忠诲、“感动济宁”人物刘惠、孟凡珍等“凡人善举”如雨后春笋般产生,一时间好人好事层出不穷。去年该区涌现出了“好媳妇、好婆婆”5640名,“文明示范户”覆盖率达到了20%。今年,该区将评选“千名爱德之星”、“千名诚德之星”、“千名孝德之星”、“千名仁德之星”,又一股正能量正悄然汇聚。
经过3年多的探索和实践,市中区正以“四德”工程建设拨亮人们心灵的圣光,打造起一座人和业兴的厚德之城。该区先后荣获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中国最具发展潜力金融生态区、省级文明区、省级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区等称号。全区经济发展也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