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用7000年时间建筑的文化架构,堪称中华文化的缩影。在文博会济宁会场流连的人们强烈地感受到了这一点。
我们今天不说孔子,不说曲阜,说说我们济宁儒家文化以外的东西。
世界史告诉我们,在极其漫长的几千年中,若干优秀的文明曾与华夏文明并驾齐驱。然而时至今日,盛极一时的玛雅文明、两河文明、古埃及文明、印加文明……由于各种原因都相继失落,我们现在只能通过野草和荒墟中的星星点点领略它们遥远的神采。唯我中华文明冲破历史的重重苦难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继往开来。
华夏文明是一个整体,中华文化是一个宏大的体系,儒家文化自然是这一体系的柱石。济宁的荣幸,正在于此。
环顾宇内,文化积淀能与济宁比肩的地方,的确屈指可数。我们这个区域的文化史,可以追溯到7000年前——在上古东夷族群聚居的时候,这里就是我国传统文化最密集、最领先的地区。大的文化辉煌时期,这里就经历过三次:伏羲氏、女娲氏、炎帝、黄帝、少昊帝一脉相承,形成了东夷文化高峰,龙、凤图腾的肇始是其灿烂的文化标志;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邾娄文化和鲁国文化,并由此造就了主导中国文化2000多年的孔孟及其儒家学说;明清两朝的大运河文化,奠定了这里包容性极强的多元文化基调。
伟大的儒家文化之所以能够成长为轩邈全球的参天巨柏,首先是以这块丰厚土壤的滋养为前提的。若是仔细欣赏济宁文化巨柏的繁叶虬枝,那么展现在我们眼前的,还有底蕴深厚的始祖文化、史传千古的梁祝文化、神秘莫测的佛教文化、价值连城的汉碑汉画像石文化、忠义刚烈的水浒文化、融南汇北的运河文化、华采无边的才子文化、流韵无声的匠圣文化……柱石自然无可替代,砖瓦同样不可或缺。中华文化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和厚德载物的思想精髓,正是氤氲在这些 “和而不同”的构件筑成的文化广厦之中。
这应该是济宁会场满目珠玑,人如潮涌的深层次原因。在这里,人们的震撼、惊羡、庆幸和渴望一览无余。
令他们震撼的是,济宁文化早已自成体系,众星拱月,蔚为大观。令他们惊羡的是,济宁的每一寸土地都可以衍生出美丽的文化藤蔓,他们此前从未听说一个地方会有如此之多的文化作品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祭孔大典、孔孟之乡的梁祝传说、鲁西南鼓吹乐、嘉祥石雕、邹城平派鼓吹乐、麒麟传说、鲁班传说、四平调、鲁锦、楷木雕刻、山东梆子。他们庆幸在收获的季节、在一个地方收获了如此丰富的文化体验,他们渴望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充分地浸润中华文化的芳泽。
即使不称孔孟,济宁文化的各条支流也非同小可,不妨简而述之。虽然学术界对“三皇五帝”的说法多达六种,但没有人否认这些中华民族的始祖与济宁的渊源,历史的真实与想象的空间让始祖文化带上了令人向往的神秘色彩。“汉画像石半济宁”,嘉祥武氏祠遗存,是我们民族的瑰宝,多少专家学者为此付出了毕生的心血。鲁班的名字,已经成为一个民族勤劳智慧的象征。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几乎已经经过了所有艺术形式的再创造。地域并不广阔的水泊梁山的文化承载,同样早已具有了全国意义。运河文化更不待言,济宁正处在京杭大运河的中段,融南汇北名不虚传,400多年的繁奢曾经造就了一座可与苏州媲美的江北名城……
“圣母泉旁,伏羲氏结网农事足迹依稀;微山岛上,殷微子忧郁低吟千年余音;南阳湖畔,仲子路轻捻琴瑟浪遏行云;古留城边,汉张良月夜长啸气荡山河;白马河上,梁祝泣血化蝶翩翩起舞;古地高平,人羽同乐融化了汉画像石的冰冷。穿过几千年的时空隧道,我们的心灵相通。”这是微山县展区的一段话。这仅仅是一个县的文化密度,其中的每一个点,都具有一大部丛书的含金量,任何一位有志于在此烛幽索微的学者,恐怕都要为之倾注毕生的精力。
人类发展史已经证明,文明程度愈高,愈需要历史传统文化的滋养、支撑和维系,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衡量国家和地区财富的标志。现代生活的大厦,不可能建立在文化沙漠之上,任何国家和民族的独立富强,无不仰赖文化和由此培育出的民族精神的昂扬坚挺。任何一种文明的衰落,都有决定性的具体原因;但是与华夏文明相比,它们似乎都有一个共同的不足之处,就是有干无枝,有枝无叶。面对立地擎天、枝繁叶茂的济宁文化,我们感到欣慰;通过这个蓬勃着无限生机的缩影,我们对民族文化的未来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