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是唐代诗人杜牧一首脍炙人口的绝句,全诗通过对旅途情景的描绘,十分真实自然地抒发了旅人的情感,语言通俗流畅,景象新鲜生动,成为自古以来咏清明诗中的传世名篇。
其实,清明千古浸诗痕。唐宋以来,历代文人都有不少咏叹清明节的诗词。在宋词中,辛弃疾的《满江红·暮春》、周邦彦的《万里春》、苏轼的《蝶恋花》等,都以清新明快的笔调描述了清明节的氛围和个人感受,少了唐诗中所表现的沉闷和郁结。
如辛弃疾的《满江红·暮春》对清明节是这样描述的:“家住江南,又过了、清明寒食。花径里、一番风雨,一番狼藉。流水暗随红粉去,园林渐觉清阴密。算年年、落尽刺桐花,寒无力。”进而又笔锋一转,发出了“庭院静,空相忆。无说处,闲愁极。怕流莺乳燕,得知消息。尺素如今何处也,彩云依旧无踪迹。谩教人、羞去上层楼,平芜碧”的感慨。其词言简意赅,文字精密,风格清丽,境界独到。
周邦彦则是情词高手,他在《万里春》词中是这样写的:“千红万翠。簇定清明天气。为怜他、种种清香,好难为不醉。我爱深如你。我心在、个人心里。便相看、老却春风,莫无些欢意。”全词对情感的描写有如清明般的明朗。而苏轼的词比周邦彦的豪迈奔放,柔中有刚。他在《蝶恋花》 中写道:“春事阑珊芳草歇。客里风光,又过清明节。小院黄昏人忆别。落红处处闻啼鴂。咫尺江山分楚越。目断魂销,应是音尘绝。梦破五更心欲折。角声吹落梅花月。”他的洒脱情感由此可见一斑。
宋诗中也有不少名篇。宋代诗人高菊卿的《清明》诗是这样写的:“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这首诗的第三联写得非常妙,通过“狐狸眠冢上”与“儿女笑灯前”形象的对比,一扫前面的阴霾之气,墓地荒冢的孤寂和家庭夜晚的热闹景象形成反差,让人感到清明祭扫是一种形式。因此,结尾的“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让人联想到现实世界人情的淡漠,于是发出了及时行乐的感叹。
宋代又一名诗人黄庭坚在《清明》诗中写道:“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描绘出春天万木萌发,春雷动地,桃李争艳的热闹景象,同时也点出清明时节人们祭扫荒垄,愁云黯淡的场面。诗中表明自己不愿卑躬屈膝,奴颜媚骨地换取相应的位与富贵的高洁情怀,表达了作者高尚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
元曲中也不乏关于清明节的作品。乔吉的《折桂令·客窗清明》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乔吉是元散曲的一代名家,与张可久齐名,并称乔张。他的《折桂令·客窗清明》,读来让人深思:“风风雨雨梨花,窄索帘栊,巧小窗纱。甚情绪灯前,客怀枕畔,心事天涯。三千丈清愁鬓发,五十年春梦繁华。蓦见人家,杨柳分烟,扶上檐牙。”
这首小令写的是清明,诗人先从窗外的一角春景领起,转入“窄索帘栊,巧小窗纱”,显现出自己客居一方小小天地的景况。风雨、梨花,固然是清明时节的典型景物,而以“风风雨雨”来配合“梨花”,则暗示了作者“客窗清明”的悲愁心情。
其实,清明千古浸诗痕。唐宋以来,历代文人都有不少咏叹清明节的诗词。在宋词中,辛弃疾的《满江红·暮春》、周邦彦的《万里春》、苏轼的《蝶恋花》等,都以清新明快的笔调描述了清明节的氛围和个人感受,少了唐诗中所表现的沉闷和郁结。
如辛弃疾的《满江红·暮春》对清明节是这样描述的:“家住江南,又过了、清明寒食。花径里、一番风雨,一番狼藉。流水暗随红粉去,园林渐觉清阴密。算年年、落尽刺桐花,寒无力。”进而又笔锋一转,发出了“庭院静,空相忆。无说处,闲愁极。怕流莺乳燕,得知消息。尺素如今何处也,彩云依旧无踪迹。谩教人、羞去上层楼,平芜碧”的感慨。其词言简意赅,文字精密,风格清丽,境界独到。
周邦彦则是情词高手,他在《万里春》词中是这样写的:“千红万翠。簇定清明天气。为怜他、种种清香,好难为不醉。我爱深如你。我心在、个人心里。便相看、老却春风,莫无些欢意。”全词对情感的描写有如清明般的明朗。而苏轼的词比周邦彦的豪迈奔放,柔中有刚。他在《蝶恋花》 中写道:“春事阑珊芳草歇。客里风光,又过清明节。小院黄昏人忆别。落红处处闻啼鴂。咫尺江山分楚越。目断魂销,应是音尘绝。梦破五更心欲折。角声吹落梅花月。”他的洒脱情感由此可见一斑。
宋诗中也有不少名篇。宋代诗人高菊卿的《清明》诗是这样写的:“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这首诗的第三联写得非常妙,通过“狐狸眠冢上”与“儿女笑灯前”形象的对比,一扫前面的阴霾之气,墓地荒冢的孤寂和家庭夜晚的热闹景象形成反差,让人感到清明祭扫是一种形式。因此,结尾的“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让人联想到现实世界人情的淡漠,于是发出了及时行乐的感叹。
宋代又一名诗人黄庭坚在《清明》诗中写道:“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描绘出春天万木萌发,春雷动地,桃李争艳的热闹景象,同时也点出清明时节人们祭扫荒垄,愁云黯淡的场面。诗中表明自己不愿卑躬屈膝,奴颜媚骨地换取相应的位与富贵的高洁情怀,表达了作者高尚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
元曲中也不乏关于清明节的作品。乔吉的《折桂令·客窗清明》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乔吉是元散曲的一代名家,与张可久齐名,并称乔张。他的《折桂令·客窗清明》,读来让人深思:“风风雨雨梨花,窄索帘栊,巧小窗纱。甚情绪灯前,客怀枕畔,心事天涯。三千丈清愁鬓发,五十年春梦繁华。蓦见人家,杨柳分烟,扶上檐牙。”
这首小令写的是清明,诗人先从窗外的一角春景领起,转入“窄索帘栊,巧小窗纱”,显现出自己客居一方小小天地的景况。风雨、梨花,固然是清明时节的典型景物,而以“风风雨雨”来配合“梨花”,则暗示了作者“客窗清明”的悲愁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