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网消息 刚刚过去的“3·15”让消费者的维权意识大大提升,而作为一名劳动者,你是否想过如何维护自己的休假权呢?
记者了解到,带薪休假制度早在1995年的时候就已经写进了《劳动法》,2008年,国家颁布的《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就正式实施,明确劳动者连续工作一年以上可以享受一定时间的带薪年假,并根据工龄可以获得5至15天的带薪休假期。不过不少市民对此却表示“陌生”,对很多职工来说,带薪年休假仍是“镜中花水中月”。
带薪休假是种奢求不少人没享受到
“我国劳动者的休假,由法定休息日、法定休假日、带薪年假组成。”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法定休息日指的就是周末,春节、端午、国庆等节假日属于法定休假日,带薪休假就包括了法定休假日和带薪年假。
一些热心市民算了一笔账:全年有52个双休日即104天,加11天法定节日假期,再加上按国家制定的《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规定:职工累计工作已满1年不满10年,年休假5天;已满10年不满20年,年休假10天;已满20年,年休假15天,那么,工作一年以后,最少有120天的假期。可是,不少人发现,自己好像没有达到这个休假标准。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市民,发现很多人认为带薪休假的目标制定得再好,落实不到位也是空谈。
现在有多少人享受到带薪休假了呢?记者街头进行了随机调查。市民聂先生没有带薪休过假,单位也没谁说过这些事;市民刘女士认为工作很紧张生活节奏很快,很期待带薪休假。采访中,一些市民告诉记者,单位压根不提带薪休假,员工也只是偶尔私下抱怨,无人提出申请。在一家房地产公司上班的小赵说,“上班3年,没有享受过带薪休年假,其他部门的同事也一样。”小赵表示,他并不很清楚国家对于带薪休年假的具体规定,虽然从媒体上了解一些,但不会为休假而得罪上司。一位在印刷厂工作的人员告诉记者,他们的假期只有双休和春节等节假日,没有年休假。记者发现这种“听都没听说过带薪年休假”的市民还不少,如一些服装销售员、小区物业保安等。
不少市民称“有假也不敢休”,“休年假”其实不容易,有的企业假期是有名无实,休了可能会受影响;有的人是实在太忙,休了假“活儿”完不成;也有人因为竞争太激烈,怕休了假领导不喜欢……总之,很多原因让休假并不那么容易。愿意为赚钱而自动放弃休假的人认为,放弃休假正是由于“薪”字学问大,因为就业压力大、竞争激烈、怕保不住饭碗以及怕老板不高兴、怕工资降低甚至怕被以种种理由辞退等。
目前人们习惯性地将带薪休假当成一种福利,但实际上,带薪休假是一项经由法律确认的劳动者的基本权利。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带薪休假”非但不是福利、不是权利,反而是求职招聘中一个不能碰的“雷区”和“禁区”。记者以求职者的身份问某公司有没有年假,遭到反问:“你觉得这个很重要吗?”记者再询问另一家公司,对方以果断直接的语气告诉记者:“你不适合应聘我们公司。”
记者感言:看来,“带薪休假”是找工作中一个“禁区”,想休假,“权益”和“饭碗”你要哪一个?面对加班工资、稳定“饭碗”和职场竞争压力,只好“不敢休、不肯休、不能休”……休假被排到了生活的最末端。
带薪休假是每个职工的权利应得的权益如何保障
2011年出台的《山东省国民休闲纲要》,带薪休假被列为实现全民休闲的重要保障之一。一个月前发布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提出,到2020年基本落实职工带薪休假制度。上班创造GDP,休假也同样能拉动经济增长。我市从事旅游行业多年的业内人士介绍,从发展前景看,休闲被誉为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五大推动力之首。目前,发达国家的公民大约1/3的时间和收入用于休闲,1/3的人员就业在休闲产业,国家1/3的GDP由休闲产业创造。
我市一家旅行社负责人告诉记者,“年假太少,只能扎堆在春节、十一休假,现在旅行社压力也很大。”旅行社表示,这种无奈地扎堆休假,造成出行、餐饮、住宿各方面压力,价格上涨,到处是人,游客玩得也不好。如果多数职工能有年假错峰出行,对拉动国内休闲经济将起到巨大作用。每当黄金周,各景区人满为患,大家就反思,能不能将公民旅游休闲的时间分散开来?现在纲要要求单位落实并灵活安排职工带薪年休假,这样人们就不用都在黄金周同时出游了,旅游目的地的选择面大了,旅游服务业的接待方面也能相对平衡。这不仅是提高国民生活质量的好事,也是对旅游企业的促进。
事实上,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劳动者和用工单位才能“双赢”,既能调节工作压力,有利于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有利于雇主、雇员的和谐相处;又能在宏观上刺激消费需求,释放更多的旅游潜力。但是很多企业为了压低成本,没有认识到这一点。由于目前就业形势艰难,“保饭碗”的意识促使职工根本不愿意也不敢和单位在带薪休假问题上较真儿。记者拨通了市人社局的电话,询问有多少因休年休假不成而投诉的案例,他们的回答是:零投诉。我市不少劳动者还未享受到这一权利,相关部门应主动加强监督,职工也需提高维权意识。在符合相关工龄及条件下,员工有权拥有带薪年假,应该积极争取并主动维护自己的权益。带薪年假可以提高人们的幸福指数,是提升生活质量的一个元素。人人都有休假的权利,国民休闲也是小康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
记者感言:“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休假权是社会保障待遇的一部分,休假不仅是生息之道,更是民生权益。休息也是发展的动力。人的休息权利应该得到充分保障,对休假的认识也应该做相应的调整,不能在“休假”和“不敬业”之间画上等号,提倡可持续发展,不应鼓励透支将来的一时拼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