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网消息 济宁金乡蒜农经历了“蒜你狠”、“蒜你溅”冰火两重天后,依然是那么执着,大蒜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60万亩左右,30多年发展起来的大蒜产业到底给金乡群众带来多少实惠,近日,笔者在素有“中华蒜都”之称的济宁市金乡县一探究竟。
大蒜种植奔高端
一踏入金乡县,满眼尽是墨绿色正在返青的蒜苗。在鸡黍镇西李村,村民李志平正查看大蒜生长情况,看到我们过来,李志平和我们热情地攀谈起来。他告诉笔者,2009年,他把这一块5亩地以每亩每年3000元的价格转包给华光集团种植有机大蒜,这几年大蒜价格一直不是很稳定,收入时好时孬,把自己的土地转包出去以后,李志平有了更多的时间在基地打工。据华光集团有机大蒜基地负责人李志训介绍,该集团与西李村农民签订了1380亩土地区域化种植合同,合同规定保障农民每亩每年3000元的基本收入,同时按土地净收入让农民享受50%的分红,再让农民到基地打工,以最低每天60元的工资发放给农民,该村农民每年的纯收入达到了30000多元,在企业发展的同时要让农民充分受益。
在鸡黍镇华光有机大蒜基地,基地周围被铁栅栏和沟渠包围,基地负责人李志训说:“这是隔离带,能有效防止基地的土壤和水被污染,大蒜在种植过程中坚决不使用化肥、农药、灭草剂等化学制品,以保护有机大蒜的品质和土壤的再利用。”据了解,为做好有机大蒜种植工作,金乡县专门成立了有机大蒜生产管理办公室,具体负责有机大蒜的种植和推广。建立了有机大蒜生产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生产过程控制体系、追踪体系三大体系;建立了质量跟踪审查体系、完整的生产和销售信息平台,确保有机大蒜通过各种检测。
为让农民尝到种植有机大蒜的甜头,企业在收购基地有机大蒜时,每斤价格高于当日市场价0.2元,并将经营过程中获得利润的30%再分配给基地蒜农,蒜农和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保证蒜农持续增收。
大蒜产业催生“三栖农民”
眼下天气转暖,但来金乡县各个大蒜企业打工的农民工热情不减。在金乡县化雨镇侗发源大蒜加工厂,工人们一手拿削须刀,一手分捡大蒜,速度快的让人咂舌,“这个时节地里没有活干,我们就来这里打工,平均一天能挣150多元”,加工厂附近王楼村村民,25岁的闫圆圆告诉笔者。闫圆圆家常年种植5亩左右大蒜,去年每亩大蒜纯收入达到4000元。在大蒜上市时节,闫圆圆又是另一个身份,她和老公开着“夫妻车”成了倒腾大蒜的“二道贩子”。大蒜一上市,他们就早早地活跃起来,穿梭于蒜田和大蒜市场之间,赶上好行情一天一两千块钱可收入囊中。
和闫圆圆不同,家住金乡县马庙镇的22岁的李红娟是大蒜出口加工厂的“正式工人”。她在家附近的宏泰进出口集团搞蒜制品加工,月收入在2000元以上。公司还给工人签订劳动合同,办理养老保险,住宿有公寓,就餐有食堂。该公司常年用工800多人,大多是附近的青年农民,每年仅支付工人工资一项就达1000多万元。现在全县拥有自营进出口权的企业达138家,这些企业常年吸纳3万多名农民在自家门口就业,成为名副其实的工人。
在金乡,几乎每家农户都有像闫圆圆夫妇、李红娟一样亦农亦工亦商的“三栖”农民。他们农忙时种地,其他时间在家门口企业“上班”或搞大蒜经营,成为大蒜产业链条上不可或缺的一环,在这条产业链上他们也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效益,2012年,金乡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986元。
市场带动农民奔小康
大蒜市场的兴旺,迅速带起一批小康村和一批富裕农民。毗邻国际大蒜商贸城的鱼山镇崔口村是远近闻名的“别墅村”,80多套风格统一的双层小楼整整齐齐地矗立在村口,看上去既简洁,又洋气。
30多岁的韩允涛是别墅居民之一,十几年前他和长辈们一起,做了一单出口大蒜的生意,一下就净赚了40多万元。受越来越浓厚商业环境的熏陶,像韩允涛一样,村内做大蒜生意的人日渐多了起来,约占全村人口的40%多,他们是村里的“有钱人”。
与崔口村类似,散布在全县各处的大大小小的几百处大蒜交易市场成就了金乡县大多数村庄的小康梦,宝马、奔驰、奥迪等豪华轿车开进了寻常百姓家。目前金乡县农民自主组建的农产品销售公司达4000多家,10多万人的农产品购销大军,常年活跃在国内外市场上,这些购销大军不仅为企业带来了利润,也为自己赚下丰厚的资本。
大蒜深加工增效益
“今年一吨普通大蒜最高也就卖一万多元,但若加工成黑蒜,在国际市场上可卖到二十多万元。”金乡县成功果蔬公司总经理王翠英说。这家公司开发生产出的黑蒜茶、黑蒜精、黑蒜饮料等黑蒜系列产品,已经远销到日本、韩国、德国、法国等市场。
在金乡大蒜产业园,金乡县成功果蔬制品有限公司与美国恒业国际合作,总投资2.6亿元的膳食纤维与黑蒜胶囊项目正在紧张的施工当中,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金乡大蒜深加工业的新生力量。目前大蒜产业园内聚集了新加坡翱兰(金乡)食品有限公司、越南潭岛公司、万宝集团和宏泰集团、义道食品项目、锋沅保健品项目、成功果蔬膳食纤维项目、环球香辛料等深加工项目,大蒜年加工能力将达到110万吨,相当于全国大蒜产量的三分之一。县委书记刘章箭告诉记者:“发展大蒜深加工业,可以发挥大蒜加工企业‘蓄水池’的作用,让大蒜有一个稳定的销售渠道,让蒜农有一个稳定的收入。”
如今,金乡大蒜产业已形成了集标准化种植、科研开发、保鲜储存、精深加工及国际市场流通等一条龙式的现代产业链条,目前,该县开发的蒜油、蒜粉、黑蒜、蒜胶囊等40余个畅销国内外市场的大蒜高端产品,年可实现销售收入2.5亿多元,直接推动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2012年,金乡拥有国家和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53家,大蒜深加工产业集群也进入中国县域产业集群竞争力100强。
在距离车站不远处的劳务市场,许多自带铺盖卷的农民一脸倦意,在等待蒜商的临时雇佣。他们是从周边几个县市过来“淘金”的,金乡大蒜在带富金乡县蒜农的同时,也催热了打工潮、带富了周边县、市(区)的农民工,仅每年的大蒜收获季节,来该县打工的农民工就多达3万余人。出租司机颇有些自豪地说,“看,大蒜不光养活了金乡,它还在养着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