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网消息 3月13日,农历二月初二,是我国传统节日“春龙节”,又称“龙抬头”,预示一年的农事活动即将开始,这一天我国民间有“剃龙头”“吃龙胆”等趣味习俗。
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因此,这天就叫做“春龙节”,也叫“龙头节”。中国北方广泛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
年画《二月二龙抬头》
每当春龙节到来,在中国北方的大部分地区,家家户户一大早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到家里便点灯、烧香、上供。旧时,人们把这种仪式叫做“引田龙”。这一天,家家户户要吃面条,意思是“挑龙头”;要炸油糕,意思是“吃龙胆”;还要爆玉米花,祈求“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
关于春龙节的来源,在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唐代,皇后武则天(684—705在位)当上皇帝,惹恼了天庭的玉皇大帝,玉帝传谕司掌雨水的四海龙王,三年内不得向人间降雨。司管天河的龙王不忍人间生路断绝,便违抗玉帝的旨意,偷偷降了一次大雨。玉帝震怒,把龙王压在一座大山下受罪,山上立碑云:
龙王降雨犯天规,
当受人间千秋罪;
要想重登灵霄阁,
除非金豆开花时。
人们为了拯救好心的龙王,到处寻找开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人们在翻晒玉米种子时,心想:这玉米长年画《二月二龙抬头》得就像金豆,炒一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于是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子里设案焚香,供上开了花的“金豆”。龙王抬头一看,知道百姓救它,便向玉帝喊道:“金豆开花了,快放我出去!”玉帝不得不召龙王回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从此,民间形成了习惯,每到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就爆玉米花吃。
其实,在农历二月以后,“雨水”节气来临,冬季的少雨现象结束,降雨量将逐渐增多起来,这本来就是华北季风性气候的特点。不过,这从另一个角度也反映出人们希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良好愿望。
天津社科院教授王来华介绍说,龙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着极高的地位,它是一种神异动物,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风化雨的主宰。自古以来,中国民间就认为,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此后雨水会逐渐增多。因此,这一天称之为春龙节。我国北方广泛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
王来华表示,所谓“龙抬头”其实指的是经过冬眠,百虫开始苏醒。民间有“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都露头”之说。这一天,许多人家要吃面条、炸油糕、爆玉米花,比作为“挑龙头”“吃龙胆”“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步雨,五谷丰登”,以示吉庆。
“二月二,龙抬头”还有古代天文学方面的解释,但往往被人忽略。王来华介绍说,中国古代用二十八宿来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和判断季节。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座,其中角宿恰似龙的角。每到农历二月初以后,黄昏时“龙角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这时整个苍龙的身子还隐没在地平线以下,只是角宿初露,故称“龙抬头”。
据了解,作为一个吉祥喜庆的日子,二月二这一天我国民间习俗众多,如剃头、敬文昌神、祭祀、妇女不缝纫等。“从科学角度看,农历二月初二是在‘惊蛰’前后,此时节,大地开始解冻,天气逐渐转暖。所以,古人把‘二月二’又叫‘春耕节’‘青龙节’‘踏青节’‘迎富日’”。王来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