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全市县域(除市中区外)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00亿元,同比增长11.9%,分别高于全省、全市平均增幅2.1个、0.9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县域平均增幅0.1个百分点;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列全省县域第4位,增幅列全省县域第7位。县域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75亿元,同比增长22.7%;完成地方财政收入列全省县域第4位,增幅与潍坊持平列全省县域第5位。这张成绩单说明去年我市实施“县域经济倍增计划”,实行对口帮扶工作机制,加大促强扶弱政策支持力度已初见成效。
今年,是“县域经济倍增计划”的第二年,可以说到了提升县域综合实力的关键时期。根据《2013年县域经济发展工作要点》,今年全市县域经济发展的主题仍然是注重统筹城乡发展,突出工业化、城镇化“两化并进”,具体来说以争先进位为方向,以富民强县为目标,以项目建设为抓手,突出五个着力:着力推进创新驱动,提升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和内生动力;着力转方式调结构,打造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推进城镇化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切实加强生态建设;着力推进民生工程,落实各项惠民措施和配套政策,努力推进县域经济跨越赶超。工作目标为:全市县域主要经济指标增幅明显高于省、市平均水平,全市县域力争实现生产总值增长13%,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8%左右;实现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13%以上。
差异化发展是根本出路
县域经济虽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但又不同于国民经济,它的出路在于特色化。今年,我市县域经济发展着力推进创新驱动,强调“转调创”重点在于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实现“差异化”发展。
一方面,把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品牌特色、培育新的增长点,作为增强县域整体实力,推动“转调创”的重要着力点。依据县市区资源要素禀赋,按照“宜工则工”、“宜文则文”、“宜游则游”的原则,积极培育发展“特色名县”。同时以创新驱动提升县域综合实力和内生动力,实施“科技强县”战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力争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比重提高到23%以上,培育县域核心竞争力,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
另一方面,进一步优化布局,做强载体,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工业强县、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依然是县域发展的必经之路。把培植主导产业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打造一批带动力强、财政贡献大的骨干企业,年内力争各县市区新增规模以上企业20家。农业方面,全面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大力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加快高效生态和高端高质农业发展步伐。服务业方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意见,把加快服务业发展作为优化产业结构的突破口,力争服务业占比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具体推进措施上,通过今年继续实施的“大项目突破年”活动,掀起大上项目、上大项目的热潮,力争每个县市区至少新上20个过亿元的产业项目、2个过十亿元的工业项目;开展央企对接活动,把央企合作作为县域招商引资的重点,全力破解制约瓶颈。
作为产业聚集、升级的重要载体,今年将加大对工业园区基础设施的投入,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加快科技、金融、信息、人才等服务平台建设,提升工业园区的承载力;以项目集聚为抓手,扶持重点工业产业集群建设,形成各具特色、层级分明的产业集群,进一步提高对县域经济发展的贡献份额。年内力争12个省级园区突破百亿级,2个园区突破500亿。
加速城镇化进程是有力支撑
县域经济属于区域经济范畴,它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广大农村为腹地,城乡兼容。加快城镇化进程,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路径,也是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动力支撑。目前,我市城镇化水平还比较低,县域的城镇化水平更低。有数据分析,如果全市114个乡镇驻地平均增加1万人,全市城镇化率就能提高13.5个百分点,小城镇建设是快速提升城镇化率的最大潜力。今年,我市继续实施“追赶战略”。县域范围以“城乡建设管理年”活动为契机,以10个省市示范镇为重点,分层次推进小城镇建设,积极稳妥实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进一步统筹县域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一体化,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年内力争县域城镇化率提高3个百分点以上。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离不开镇域经济这个底盘的支撑,加速城镇化进程离不开镇域经济的发展。去年,我市镇域经济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全市乡镇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02亿元,同比增长59.7%,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84.6亿元,同比增长38.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02元,同比增长14.8%。今年继续延续去年制定的推进镇域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围绕统筹城乡发展、构筑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突出激励奖励,鼓励争先进位,促进跨越赶超,推动经济强镇率先崛起、一般乡镇加快发展,尽快建成一批产业发达、特色鲜明、带动和竞争能力强的新型乡镇。具体涉及了编制规划、发展产业,完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建设及拓宽投融资渠道等壮大镇域经济的各种举措。
不仅如此,去年下半年开展的市直部门联系包保乡镇(园区),把镇域经济提升到了市级层面来推动。全市97个市直单位联系包保47个乡镇(园区),重点围绕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工业经济“三个一线”开展帮扶。此举能够发挥市直单位的政策、资源、信息、技术、人才等诸多优势,推动镇域经济加快做大做强,为加速突破县域经济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同时,指导帮助园区提升基础设施配套,培植特色主导产业,破解各种瓶颈制约,搞好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加快园区转型升级,更好地支撑县域经济跨越崛起。
绿色发展成为保障民生的基础问题
要全面建成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会,各县市区的民生福祉必须快速提升,富县强民是县域经济发展的终极目标。今年“县域经济倍增计划”将更多关注投向了事关人民群众生存与发展基础的重要问题———生态环境上,提出要“绿色发展”。发展更加注重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的原则,充分发挥生态保护的引导作用和倒逼机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产业,培育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县域形成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全面推进生态市建设。
此外,今年我市还将探索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同时,加强县域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健全民生投入保障机制及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建设,涉及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民生工程被纳入县域经济发展大盘。
四级帮扶体系“驱动”县域发展
去年出台的一揽子支持县域发展的政策措施今年继续发挥作用。其中包括建立起从县区、到乡镇、到村居较完整的县域发展支持推动体系,在县级层面上,成立了由市委常委任组长的县域发展推动组,指导、帮助县域经济发展;在乡镇(园区)层面上,实行市直部门联系包保乡镇(园区)制度,着力突破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和工业经济;在村居层面上,派驻帮扶工作组和第一书记,实打实帮助农村发展。今年2月底,我市实施重点工作“分线作战工作法”,明确了今年“县域经济倍增计划”工作战线的任务目标,加强了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指导与协调,县域发展支持推动体系形成市、县、乡镇、村四级全覆盖。
为确保这个体系发挥作用,切实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确保顺利实现县域经济倍增目标,我市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县市区为“县域经济倍增计划”的责任主体,各县市区县域经济推动组承担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指导责任,继续完善“市级领导包保、推动组协调、市直部门助推、金融机构支持、大型企业相助”的帮扶机制;加大督导考核力度,继续对县域、镇域经济指标公开通报,同步通报推动组、帮扶单位工作进展情况,量化完善考核标准,建立月调度、季通报、半年小结、年终考评工作机制。
经过一年的探索与实践,我市县域经济围绕突破工业发展、突破城镇建设、突破民营经济、突破发展环境,逐渐拉开了突破架势。围绕“突破年、落实年”总目标,今年我市将重点培育县域综合实力提升的核心动力,全力推进县域经济科学发展和争先进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