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网消息 40余载照顾非亲子,超越血缘情似海;60万元筑坝修水库,泽被乡里义如山。大仁高德,谱就经济时代爱心曲;乐善好施,书写和谐社会赞美诗。
见义勇为
沈星 高兴振 周江疆
危难关头挺身而出,赴汤蹈火义无反顾。沈星、高兴振、周江疆,一个个英勇无畏的身影,演绎一幕幕舍生取义的英雄活剧;一个个灿若星辰的名字,迸发出最美的人性光辉和人间正义的力量。
诚实守信
郭庆刚
“诚”为天之道,惟“信”可立身。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漫漫还债路,他偿还的不仅是巨额债务,更是宝贵的诚信。一个普通人用践约守信再次证明:做事和做人原本就是一件事情。
孝老爱亲
姚希涛 王昆夫妇
“孝”字穿越时空,古老而年轻。孝老不分嫡庶,80后仁爱伉俪,同心同德弘扬炎黄孝道,携手并肩传承中华美德。他们是福荫长辈的连理树,芳泽亲人的并蒂莲。
敬业奉献
孟祥民 谭明建 陈叶翠
岗位平凡,责任如山;为政以德,奉献肝胆。他们把共产党员的先进理念和平凡工作完美融合,把人民的重托化作汗水和心血慷慨支付。富民强鲁的壮丽事业中,永远闪耀着他们的生命光华。
舍己救人谱写英雄赞歌
沈 星
第二炮兵工程大学士官职业技术学院原副营职参谋
在生死一瞬间,沈星近乎本能的救人壮举,放射出无比耀眼的道德光芒。我们悼念沈星,一个才华出众的青年才俊永远离开这个世界,令人扼腕;我们感谢沈星,他的义举表明,舍生取义、救人危难这些高尚的道德品质从未离开。
□事迹回放
2012年5月13日是母亲节,然而这一天,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的母亲高彩丽,却得到了儿子牺牲的噩耗。年仅31岁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工程大学士官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副营职参谋沈星,因营救落水少年而壮烈牺牲。
当天上午,沈星陪妻子和3岁多的女儿在青州南阳河畔游玩,突然听到急促的呼救声。循声望去,一名男孩正在水中挣扎。沈星迅速脱掉外衣跳入河中。河水湍急,沈星紧紧抓住男孩的胳膊和衣领,一次次将他推出水面,却又一次次滑入水中。他拼尽最后一丝力气,将孩子托到岸上。孩子获救了,沈星却因体力不支沉入水中。一个小时后沈星被救捞上岸,虽已经壮烈牺牲,但他的右手臂仍然保持着向上托举的姿势。
四天之后,第二炮兵工程大学士官职业技术教育学院政委徐国明在沈星追悼会上致悼词时说:“沈星烈士展现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赤胆忠心和革命军人的崇高品格,诠释了时代青年的人生意义和生命价值,书写了短暂而辉煌灿烂的人生华章。”沈星的一位战友在送别诗中写道:“南阳桥下,水悠悠,英雄长辞青州。群众安危,系心头,只为人民去留。”
沈星的台灯上挂着一个吊牌,上面有他写的这样几句话:“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一种精神,一种感召,把优秀的人、高尚的人凝聚在一起的力量!”
一诺千金独自偿还巨款
郭庆刚
青州市东夏镇双庙村村民
面对背信弃义的生意伙伴,他选择独自承担百万巨债。“欠钱不能欠良心”,郭庆刚用四年的辛劳兑现了对乡亲们的承诺。现在生意越做越大,找他合作的人越来越多,这是社会对诚信的嘉奖。
□事迹回放
45岁的郭庆刚是青州市东夏镇双庙村农民。2008年,他与人合伙收购大姜,经营陷入困境之际,合伙人带着大笔姜款消失了。面对300多个债主上门催债,面对120万元的巨额债务,郭庆刚毅然选择了独自扛起所有债务。到2012年底,凭着诚信经营和扎实苦干,欠款仅剩10万余元。
“欠债不能欠良心”,郭庆刚选择诚信经营和独自还债,也就选择了清贫和艰辛。他们一家的饭菜时常是煎饼、馒头和咸菜,几年来没买过一件新衣服,赚来的钱几乎全部用来还债。忙的时候,郭庆刚晚上通宵装集装箱,白天走村串户收姜,半个多月睡不上一个囫囵觉。经过一段时间后,姜农们发现郭庆刚不仅没有跑,反而想法设法还债,开始再度把姜交到他手上,只字不提还钱的事儿,“我们相信你,你老郭不是赖账的人。”郭庆刚诚信还债的义举传开后,不少客户也主动把订单送到他手上,“就是愿意和讲诚信的人做生意!”
即便是对那位“跑路”的合伙人,郭庆刚也没有丝毫埋怨,还去对方家里看望其父母,希望他回来一起做生意。
“如今只剩下10万多元欠款了,争取今年麦收前把所有债务还清,今后还要努力干,回报这些在最困难时给我支持的乡亲们。”为了早点还清欠款,郭庆刚年初六就开工了。他用自己质朴的行动、不变的信念书写了一曲动人的诚信之歌,被央视誉为“最美中国人”。
用生命坚守环保监察岗位
孟祥民
淄博市环保局淄川分局监察大队
监察一科原科长
十五年如一日奋战在环境监察岗位上,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孟祥民用生命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忠诚与职责。他带着对环保的热爱离开了我们,但他已将有尽的生命与无尽的环保事业融为一体,为后人留下了一座永恒的丰碑。
□事迹回放
孟祥民生前是淄博市环保局淄川分局监察大队监察一科科长,他患结肠癌3年,经历过2次手术、22次化疗,每次治疗后都第一时间回到工作岗位上,从不把自已当病人。他15年如一日奋战在环境监察岗位,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环境监察是一项辛苦活,也是一项危险活。环境监察人员经常要进行野外步行检查,加班到凌晨三四点是常事,不仅要面对有毒有害的废水废气,还要面对人身威胁。2009年4月,淄川利民污水处理厂连续几天排放超标,孟祥民带领夜查组,顺着排污管线严密检查。凌晨3点多,当检查到离污水处理厂100米左右时,发现一辆罐车开到了一个院内。为一查究竟,孟祥民攀上2米多高的院墙,发现一伙人正利用观察井偷排废水。他一边让同事立即报警,一边翻墙跳到院内制止。15年来,他不畏艰险,勇挑重担,从来没有说一个“累”字,从来没有向危险低过头。
出身农家,身患重病,经济拮据可想而知,但孟祥民始终坚守清白做人、干净做事的底线。手握执法权十几年,他的家庭依然清贫。年迈的父母是曲阜农民,常年在家用柴草做饭,他每年要给父母寄去几千元钱。妻子自1996年下岗就没找到合适工作,女儿正在读大一,一家人的开支全靠孟祥民的工资收入。单位两次集资建房,孟祥民都因家庭困难而放弃,一直住在70平方米的老房子里。
“只有清清白白做人,才能挺直腰杆做事。”孟祥民的这句话,印在了所有同事心中。
一对小夫妻的孝心故事
姚希涛
王 昆
邹平县台子镇姚家村村民
数千年来,孝道是我们最为基本的信仰。百善孝为先,在很多年轻人还在啃老的当下,这对生活并不宽裕的80后小夫妻,毅然担起照顾两位独身伯父的责任,是孝老爱亲的青年楷模。
□事迹回放
去年初,手里有点积蓄的姚希涛、王昆小两口,为伯父家盖起5间宽敞明亮的新瓦房,改善了两位伯父的居住条件。不是亲儿子却比亲儿子还亲,不是亲女儿做得比亲女儿还好。在邹平县台子镇姚家,80后小夫妻姚希涛、王昆悉心照料独身的两位伯父,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孝的含义。
姚希涛的二伯父姚贵举和三伯父姚贵平由于家庭原因都没有结婚,随着年龄增大,不能再下地劳动。姚贵举身体还一直不好,常年用药,生活压力很大。姚希涛和妻子王昆主动承担起了照顾老人的责任。王昆是魏桥创业的女工,姚希涛在魏桥创业厂区开摩托维修店,收入不高。但是小两口省吃俭用,省下钱来改善两位伯父的生活,像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照顾两位伯父。
为了有更多时间照顾老人,原来在邹平工厂上班的王昆调到了离家不远的魏桥工厂。姚希涛也从魏桥回家,在大伯院子里搞起摩托维修,便于随时照顾两位老人。虽然赚的钱少了,但能照顾好两位老人,小两口觉得值。 有人问起王昆的婆婆,你儿媳妇把时间和精力都花在照顾她大伯身上了,你就没有意见?老太太微笑着说,“我儿子能娶到这样的媳妇我真的很知足,对待两位大伯都那么好,对待我跟她公公能差吗?”
超越血缘的亲情
王华堂
某部驻蓬莱市船运大队退休干部
四十多年的坚守,将一段没有血缘的亲情谱写成一曲爱的赞歌。用一生的时光抚养一个脑瘫弃儿,为了这份爱尝尽人间百味,王华堂、张翠兰夫妇,为我们展示出了人性中最为善良的那一部分。
□事迹回放
每天清晨,在蓬莱一座居民楼的二楼阳台上,总能看到一对年过古稀的夫妇,搀着轮椅上已到中年的儿子晨练。这一家三口,就是丈夫王华堂、妻子张翠兰和收养的“脑瘫儿”王群。43年来,他们用没有血缘的亲情,谱写了一曲人间真情的颂歌。
这本是一个令人羡慕的家庭。丈夫王华堂是一名志愿兵,是远近闻名的“电博士”,是全国学雷锋先进个人。妻子张翠兰是妇科医生,心肠好,业务精。1970年腊月,一名未婚先育的女青年投靠无门,慕名来王华堂家求救,张翠兰当晚把这名妇女送到医院。谁知10天后,女青年抛弃刚出生3天的婴儿出走,夫妇两人最终决定收养这个孩子,并为他取名叫“王群”。
没想到的是,王群半岁时被诊断为脑性瘫痪,可能会终生痴呆。听说王家收养的是个“脑瘫儿”,亲朋好友纷纷登门劝说他们把孩子送走。然而本打算生育孩子的夫妻俩却决定:“王群就是我们的亲生儿子,攒钱为他治病。”从此,王华堂、张翠兰夫妇开始了漫长的求医之路,并最终未再生育。40多年来,夫妻俩始终没有放弃对王群的关爱和救治,他们先后学会了针灸、按摩和刮痧,每天为王群治疗,千方百计校正他身体的残疾。
近年,夫妻俩因年老体弱,照顾王群逐渐力不从心,蓬莱民政部门和社会各界纷纷伸出援手,得知王群将来不用为生活担忧,老俩口这才松下一口气。
亲情温暖上访人
谭明建
山东省纪委信访室正处级检查员
怎样才能“带着感情做群众工作”,谭明建做出了表率。二十多年坚守在群众来访的第一线,累计接访上万次,化解无数矛盾与纠纷,谭明建用忠诚与担当,践行了他的人生格言:对老百姓好,永远没有错。
□事迹回放
谭明建,省纪委信访室正处级检查员。24年来,谭明建始终坚守在接访工作第一线,接待上访群众数万人次,化解了大量矛盾纠纷,成为上访群众眼中的“百事通”。
“群众的利益没小事”,是谭明建在多年接访工作中始终坚持的原则。一次,一位村民不远百里,骑自行车到省纪委上访,反映村支书通过村大喇叭辱骂他。谭明建意识到这件“小事”并不“小”,认真作了登记,要求当地纪委对村支书进行批评教育,使那位村民满意而归。
[NextPage]
在接访过程中,谭明建有个习惯,他总是与群众促膝而坐,“你坐到了桌子后面,就坐到了群众对面;你坐到了群众堆里,就坐到了群众心里”。他兜里常备零钱,遇到身体状况差或经济条件不好的上访群众,就悄悄塞给他们。一次一位老者拿着终审判决书到处上访,谭明建接访后,耐心向老人解释。得知老人生活比较困难,谭明建掏出装有零钱的塑料袋塞给他,又将老人随身携带的水杯加满水。老人感动地走出举报中心,再也没有来过。
谭明建坚持每天提前半小时上班,只要群众不离开,他就不下班。他坚持学习和钻研业务,对信访政策如数家珍,接访部门的电话张口就来;他总结出一套接访处理窍门,让很多上访群众带着怨气而来,带着微笑而去。
自掏腰包修建拦水大坝
刘吉传
郯城县红花镇联伍村村民
一位普通的农民在荒山之间建起一座水库,听起来像天方夜谭,却在刘吉传手中变成现实。付出大量心血,贷款投入巨资,建成后无偿供乡亲们使用,刘吉传的所作所为当得起“大义”二字。建设新农村,需要这样的带头人。
□事迹回放
从郯城县红花镇出来一路向南,过了马陵山,就会看到一汪碧绿的池塘,一座横亘于两山之间的拦水大坝牢牢“锁”住了这汪绿色。
这座拦水大坝,由红花镇联伍村村民刘吉传自掏腰包60万元修建,奉献出来供村民免费使用。大坝雨季蓄水,旱季开闸,让联伍村村民摆脱了祖祖辈辈靠天吃饭的生活。
50年前,刘吉传的父亲、时任联伍村党支部书记的刘开亮在马陵山的山涧里筑坝建造水库,不幸殉职。此后,刘吉传的母亲又加入到修坝的队伍,但由于当时人力有限、技术薄弱,水库建成后无法正常蓄水,水库成了父母心中永远的遗憾,也深深刺痛了刘吉传的心。 2005年,51岁的刘吉传拿着毕生积蓄和从亲戚朋友处借来的钱,又从信用社贷了20万元,开始修坝建水库。他请来技术人员设计,和工人们用手推车一点点往山上运料,还要咬牙顶住沙石料涨价、劳动力紧张、大雨冲毁坝基等数不清的压力。当坝体浇灌进入关键时期,80多岁的老母亲病危,为了紧盯施工,刘吉传最终没能和母亲见上最后一面。
“水库里养鱼,山坡上种花种树,搞一体化养殖,不出五年贷款肯定能还上。”刘吉传打算着,等还完贷款有了积蓄,就开始水库二期工程,把坝加高加长。“我会一直坚持下去,我累倒了,也会让儿孙们接着干下去。”
小巷总理扎根社区24年
陈叶翠
济南市历下区甸柳第一社区居委会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
扎根社区24年,陈叶翠把自己对群众的深厚感情落实到了一件件实事当中。帮扶困难群众,创新基层管理,丰富文化生活,将群众的冷暖时刻放在心上,群众也把她当成自家人。创新社会管理,需要更多陈叶翠这样的“社区好当家”。
□事迹回放
济南市历下区甸柳新村街道第一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陈叶翠是一名工作在最基层的“小巷总理”,她24年如一日扎根在社区,时刻把群众冷暖装在心里,尽心竭力为群众排忧解难,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数不清的感动。
陈叶翠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人一生谁没个坎坷,在困难的时候拉一把十分关键。”她把工作的重心放在了帮助困难群众上,她曾以一名人大代表的身份就下岗职工安置公开向居民承诺:只要不挑不拣,保证有活干。为打造“零失业社区”,陈叶翠办起了全区第一家社区手工作坊,优先雇用社区残疾人;社区经营用房优先租给下岗失业人员,房租17年没有涨过一分钱;她还组建了社区再就业促进会,与30多家单位达成优先安排社区居民就业的意向,417名下岗失业人员、残疾人等困难群众实现就业。
多年来,陈叶翠在社区推行信访代理制,及时了解群众所想所需;构筑“一委、两站、两会、一区”的党建新模式,打造“四议三评两公开”的党建品牌,调动了党员、群众、驻区单位参与社区建设积极性;引入高校社工,开展了儿童成长服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反家暴维权等一系列专业活动;首创“知心畅语工作室”,率先设立“温馨话室”,提升了社区居民的幸福感和归属感。
28岁老板两闯火海救员工
周江疆
通州建总集团有限公司
烟台分公司原副总经理
第一个发现火情,却为救员工两次返回火海;员工获救,他却英勇牺牲。最美“高富帅”周江疆,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员工的平安脱险,冲进火场救人的那一刹那,人性的伟大在他身上熠熠生辉。
□事迹回放
“他的宿舍斜对面就是逃生楼梯,本可以第一个逃出来,但他两进火场把我们一个个喊醒,自己却被烟尘呛倒了。”从火海中被救的烟台开发区通州建筑公司10名员工泣不成声,因为救他们的人——28岁的公司副总经理周江疆再也不能醒来。
周江疆大学毕业后来烟台帮父亲打理家族产业,家境殷实,是标准的“富二代”。2012年7月2日凌晨,公司三楼突发大火,还在工作的周江疆赶紧冲出办公室,逐门拍打叫醒熟睡的员工。在他的催促下,员工们陆续冲到楼外空地。周江疆挨个点名时却发现,仍有2名员工被困楼上没下来。这时从楼下望,整个失火的三层,自东向西各窗户都透着火光,楼梯口处更是浓烟滚滚,进入火场救人已非常困难。不顾众人阻拦,周江疆再次冲进大楼。“我年轻,个头也大,你们都留在这儿别动,我去。”在员工们的注视下,身高1米86的周江疆很快消失在浓烟中。
“如果不是周总把我叫醒,我早没了。”员工仇彩萍是当晚最后被救出的人。她从睡梦中被周江疆拍门叫醒时,门已经打不开了,情急之下仇彩萍爬出三楼阳台,被消防员用消防梯救下。
由于始终不见周江疆的身影,员工们越来越焦急,大家打湿毛巾、棉被往火海里冲,却因火势过大无功而返。当消防员终于在三楼发现周江疆时,他距逃生楼梯口只有两步之遥。医护人员现场对周江疆进行心脏按压抢救,然而这颗28岁的心脏还是永远停止了跳动。
追出三十里勇斗四歹徒
高兴振
郓城县中医院职工
面对穷凶极恶的歹徒,将生死置之度外,挺身而出,英勇搏斗,高兴振的英雄本色令人钦佩。“见义勇为,有第一次,就不怕第二次!”社会需要这种浩然正气。
□事迹回放
路遇抢劫,郓城小伙高兴振飞车勇追歹徒30多里,逼停车辆后与4名歹徒赤手相搏,截获贼赃,自己却被连扎两刀。这位27岁的年轻医生,用行动诠释着好汉故乡的侠义精神。
2012年3月1日下午,郓城县中医院医生高兴振驾车去看望好友父母,停车买水果时突然听到有人喊“抢劫”,只见一辆银灰色越野车从旁经过,两个妇女哭喊着在后追赶。高兴振拉上朋友开车紧追,一直追到30里外的积水涵洞处,歹徒的车才被迫停了下来。高兴振跳下车,抄起一块砖头砸破车门玻璃,拔出了车钥匙。四个30岁左右的歹徒从车上下来,其中一个还拿着一把20多厘米长的匕首。高兴振把车牌掰下来,和歹徒扭打在一起。搏斗中,歹徒用匕首猛刺高兴振左肩两刀,血流如注,但高兴振依旧没有停手,抡起车牌抵挡,心生畏惧的歹徒仓皇逃窜。
受伤的高兴振追出几十米后,由于左肩受伤流血不止体力不支,捂住伤口守住歹徒车辆,一直等民警赶到才到最近的医院救治。后经派出所民警清点,犯罪分子车上共有4辆偷来的电动自行车,涉案价值一万余元。
很多人都说高兴振是现代版的梁山好汉,而他只是淡定地说,每个有正义感的人面对邪恶都会挺身而出,今后遇到这种事他还会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