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波驾船行医。
2013年1月5日,济宁市微山县微山岛乡墓前村的乡村医生张波应邀参加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寻找最美乡村医生”大型公益活动颁奖仪式,被授予全国“特别关注乡村医生”称号,是山东省唯一的入选者,张波于是成了全国知名的“乡医”。可是很多人并不知道他是一名中共党员,还是一名“被”民选的村主任。他为什么不想去竞选村主任?老百姓为什么不约而同地去选他?当了村主任办了什么村里的大事情?2月14日笔者带着诸多疑问,来到济宁市微山县微山岛乡张波卫生室,去当面寻求答案。
“让他去为全村人办大好事”
“为什么选他?因为大家都知道他多年一心为别人,选他,是让他去为全村人办大好事,不仅是当‘仁医’,”74岁的微山岛乡墓前村朱广振老人激动地说起前年投票选张波为村主任的情景。“他真的是因为担心抽不出时间,怕耽误村里的大事才不想去竞选村主任”,张波的妻子王翠萍有点腼腆地对笔者说,“就说今天吧,早上4点多就有人上门来看病了,一上午没离窝,到现在已经门诊86个人了”,笔者一扭头看见墙上挂的钟表指示的时间是下午13:43分。
第86个来门诊的是微山岛乡谢楼村76岁的李乐亮老人来复查他前几天得的支气管炎病好了没有,“吃了几天药,感觉好了,饭后就来找张波检查检查,一个岛上的人有病都来找他看,他能不忙?”,李乐亮老人一边配合着张波用听诊器听肺部一边对笔者念叨着。“你的病好了,大爷,你回去吧”,送走李乐亮老人,在新病号没上来前,张波坐在笔者对面,开始回忆起2011年4月14日被当选村主任的过程,“俺本家户族总共84张选票,都投给前任村主任了,感觉他老人家干得还不错,村里很稳定,我自己没有时间去操整个村庄的心,想把时间都用在给乡亲们治病上,可是,我还是得了最高票,其中一票是老村主任投的,后来,他给我说,他老了,他支持我当选,让我把热心也得用到村里大事上”。
“打不出水来,我的钱宁愿白花”
当上了村主任的张波,当天晚上就睡不安稳了,一个长期在他心里纠结的问题让他从村主任的位置去考虑了,那就是全村416户的吃水难题。
多年来,墓前村由于地质原因,多年打不到水井,都是花钱买李庄村的水吃。由于水紧张,李庄村隔一天才给墓前村送一次水,家住在地势较高地方的人家由于水压小,吃不上管道送的水,只好去别人家要水吃,是村里多年的老大难题。张波考虑了一段时间,征求村两委,乡党委、政府同意后,决心自己出资打井让乡亲们吃上自己村的水。
根据自己小时候听老人讲的村东北角山上有泉眼的故事,他亲自去请村里95岁的老人姚存让,带领84岁的高朝还等四五个村里的老人上山去寻找当年泉眼的位置。2012年6月6日,上山找泉眼的事情终于有了眉目。6月26日,张波先行出资10000元租赁挖掘机等打井设备聘人上山挖泉眼,打井工程正式开工。7月21日,上口直径25米,下口直径13米,打到15米深的井里终于挖到了泉水,杯口粗的泉水喷涌直上的时候,群起激昂的人们把张波团团抱住。“水不咸,还很甜,有人当时就哭了。”全程负责代管张波打井款项支出的村会计姚良科湿着眼睛说,“打井费用加上用石头砌井口和铺设管道,总共花了三十多万,都是张波一人出的。”“打不出水来,我的钱宁愿白花。”张波斩钉截铁地说,“我给乡里的领导口头立了‘军令状’,村支书和两委成员都支持我,大家给了我很多鼓励,我才没有辜负大家。”
“不光办了打井这个好事”
“他当上了村主任后,不光办了打井这个好事,还有主动垫付58万元给我们村的小学建操场,搞绿化,修路,拉院墙,原来满院子是泥地,”微山岛乡墓前小学护校工姚良喜老人主动找到笔者来说说张波帮建小学的事情。“他哪来的钱?为了给村民们解除病痛,他多年来一直实行“先看病、后付费”,来这里看病不用带钱,不需要抵押证件,也不需要任何手续,看完病临走时记个账就可以了,什么时候有钱什么时候给,为村民垫付医药费是常有的事,从医16年来,村民欠他的医药费到今年春节期间已经达到了50多万元,怎么撑下来的?是靠他自己不得不从农村信用社贷款60万以维持卫生室运转,全家老少还养鱼和螃蟹,并将绝大部分收入用于偿还贷款,”知道内情的乡党委委员时晨同志当场回答了笔者的疑问。“终于人少了,你吃个煎饼吧,”妻子王翠萍从外面进来递给张波一个煎饼,“没觉得饿,光忙了”张波笑嘻嘻地接过一卷煎饼大口嚼了起来,忙到下午14:10,在卫生室里干护士工作的妻子王翠萍这才腾出空来去厨房做卫生室包括4个护士总计8个人的午饭。“习惯了,天天吃不及时,忙完上午这阵子,下午人少了,我还得抽空去村委会看看有什么事要处理,”张波边嚼着煎饼边走出门诊室送行笔者。
济宁市微山县微山岛乡医张波获评央视“特别关注乡村医生”
1日晚,央视评选他为“特别关注乡村医生”时,他正奔波在出诊的路上。2日下午,气温-11℃,他高烧38度,放下听诊器乘船离开微山岛,准备出发去北京领奖时,他还没看到节目的视频。
“得了病找张波,有车有船还给钱。”17年来,乡医张波坚守微山岛,为上万村民和渔民看病,成了微山岛上的名医。
名医张波
2日下午3点,张波乘船去县城,打算第二天一早坐火车去北京参加央视的颁奖仪式,被记者拦在了码头。刚见面,张波的手机响了,“张大夫吗?我是墓前村的老高,脖子又疼得厉害了,你能不能来一趟?”“能!我先回诊所拿药,一会就到!”
张波搭乘记者的采访车,坐渡船重回微山岛,领奖一事被抛在脑后。“4号才领奖,不着急。”
打电话的老高70岁,是一个骨癌晚期的病人。四年前,他摔伤了颈椎,诊断出骨癌,大夫说只能活三个月。老高自己不知道得了癌症,看不懂病历,认为只是骨折疼得厉害,让张波给打针。每次打完针后他感觉病情减轻,直到现在已经四年了,他还健在,只是每个月让张波给打两针。“只给他打一些止痛和增强免疫力的药,其实对于病灶治疗效果微乎其微,我也很纳闷他怎么能坚持这么久。”张波说。
后来,张波向市里、省里的专家请教,专家说张波就是老高的良药,因为病人信任他,认为只有他才能看好他的病,这种精神依赖非常关键。
“张波医术高,他一来俺爸的病不吃药就能好一半。”老高的女儿说。
“傻子”张波
吕蒙村的李大姐,几天前摔伤了肋骨,张波每天都去给她打针,送膏药。
李家人见张波进门,紧走几步急着跟他握手,“你昨天晚上发高烧也打吊瓶了,今天这么冷咋又跑来了?俺这儿一天不打针没事,你要是病倒了,咱岛上的人咋办啊?”天气寒冷,一连几天都有孩子半夜发烧,张波顾不上睡觉,一家一家出诊,把自己冻病了。
“上哪儿找这样的‘傻子’啊,看病不要钱,啥时候有啥时候给,没钱就不用给,需要转院他还给人家钱。”李大姐说。
张波包里一直放着3000元钱,遇到急诊病号需要转院时,他总会慷慨地拿出来给病人。即使前不久张波的母亲手术,他也没动这3000元。“这是给病人准备的。一旦遇到急诊病号,这钱能救命。”
“婆婆做手术,他们兄弟仨一人出五千。俺家这钱是借的,他也不动包里的钱。”张波的妻子王翠萍说。当初张波回到岛上开诊所,她给他帮忙,被张波淳朴的性格打动,嫁给了他。至今,张波送给妻子最贵重的礼物,是结婚十周年时送的一个千把元的戒指,王翠萍一直不舍得戴。
岛民张波
17年前,张波从济宁医学院毕业后,在济宁市一家医院做大夫,每月工资两三百元。一家几口人全靠这些钱过日子。有一次父亲拉肚子,在村卫生室打了两瓶点滴,因为交不上81块钱的药钱,逼得母亲四处哭着借。“两瓶点滴为啥这么贵?大夫说黄金有价,药无价。我说啥也得回来。”1996年,张波放弃济宁的工作,回到微山岛开诊所。
借了两间平房做卫生室,他承诺“先看病后付钱”,引起岛上十几个卫生室的反对,联名上告卫生局,说张波证件不足不能营业。“乡亲们为我联名担保,一张白纸上,按的全是红手印。没有他们,哪有我的卫生室,所以我哪儿都不去,岛上的人去哪儿,我就去哪儿。”张波说。
两年前,张波贷款60万元,自建了一座三层的诊所,每天门庭若市。他和妻子是卫生室的大夫,又聘用了三个护士,每天从早忙到晚。
微山岛渡口负责人殷朝峰被张波的精神打动,承诺只要他开口,即使半夜自搭油钱,也愿意开船送病人出岛。
根据微山县的规划,不久后,微山岛将开发成景区,岛上居民将全部外迁。“到时候,我一定会参与社区卫生室建设,继续为老百姓服务。”张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