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 心 如 先 生 暨 孔 府 二 三 事
區埋葬,後又因種種原因,先生沒有魂歸故里。莊太史晚年在曲阜生
活的十年,留下了許多墨寶珍品,可惜因戰亂大多已散失,只有極少在民間被秘為珍藏。
綜述莊太史非凡的一生,其中最大功績,莫過於將李炳南先生舉薦為德成先生的老師。
(
末學 魏 慶 友謹識
風雲際會世紀緣——緬懷雪廬老人
一九0二年(光緒二十八年),就讀於趵突泉附近之尚志書院。尚志書院即現“尚志堂”,原名“金線
(整修後的尚志堂及金線泉)
書院”,初設于唐代,因在金線泉旁,故名“金線書院”。盛唐時,文人雅士多在此聚會。明末清初改為“尚志堂”,是專為朝廷培養人才的機構。雪公當年受教于尚志堂,是令祖景純公及令尊壽村公,志在培養雪公以“明德親民為宗,修齊治平為事”,以雪公的德行、稟賦、才華,仕途則不可限量。正如臺灣學者在《雪廬老人弘傳《論語》析探 》中闡述:“老人自幼學習孔聖儒學,若循著傳統科舉從政方式,應在人爵(指:仕途)上大有發展,只因際遇革故鼎新的時代,人爵之願雖困頓難行,故更應在天爵(意:天然的爵位,指高尚的道德修養,因德高則受人尊敬,勝於爵祿。)上精進奮發,使得益眾的事業愈加海闊天空”。良臣、良醫都是為民利眾,為此先生拜名醫為師,苦讀《黃帝內經》,成為以後為眾療疾濟苦的基礎。後來 先生回憶這段“際遇”時,非常豁達,曰:“中歲屯蹇仕進,檢而研之。躍然曰:‘嗟!從有獲於天爵矣。’惟善宜與人同,故三十年弘之弗輟”。
#p#副标题#e#公元一九0八年(光緒三十四年),雪公十九歲,以優異成績考入山東法政學堂,學習法律,後又攻讀監獄專修科。結識了清末翰林編修莊太
民國元年,雪公二十三歲,面對清末以來的種種亂象,尤其是傳統文化及其教育受到了“新思潮”的挑戰,痛心不已。與幾位志同道合者發起成立了“濟南通俗教育會”, 雪公被推為首任會長,編寫教材普及傳統文化。“設講座於西門月洞,日日講學” (圖為:民國初年的濟南西門月城),民國五年(一九一六年),更名為“濟南私立通俗教育研究會”,雪公繼續任會長。除在西門月城設講座義務組織教學外,還經常率同仁去各鄉鎮集市,通過演講、歌曲演唱等形式宣傳“五倫”“八德”以教化民眾,改善風俗,力挽日頹的傳統教育,受到省政當局嘉獎。山東法政學堂,也因出了這麼一位優秀學子,而備受關注。自民初,二十三歲的雪公在西門月城設席,弘揚儒家文化,進行傳統教育,開始了長達七十五年的弘化歷程。
民國九年(一九二0年),雪公三十一歲,被派往莒縣監獄任典獄長。雪公目擊監獄陋況,垂憫囚徒,力求改善。歷經五年努力,使監舍整潔寬敞,雪公不但以精湛的中醫醫術,解除囚犯病苦,同時又宣導德行感化,使囚犯知非向善,職員慈悲敬業。民國十六年,軍閥戰亂波及莒縣,莒城被圍,匪寇乘隙,據民舍、勒民餉,民食殆盡,餓殍遍野。且日日炮轟,流彈亂飛,縣知事棄城逃走,莒城危在旦夕。雪公靠德望,組織軍政人員及邑中士紳,成立臨時縣政委員會,安定人心,搶救災民,維持秩序,困守待援。雪公不顧個人安危,親登城堞勸阻犯軍,遏制兵燹。使莒城父老在長達五年的兵劫戰亂中,得以餘生。民贊雪公曰:“勤政於莒,德加於民,功昭於世”。
民國二十二年(一九三三年),雪公四十四歲,受莊太史之邀,任《重修莒志》分纂。參與編纂者均當地鴻儒,雪公負責編纂古跡、軍事、司法、金石這四類。歷時三載《重修莒志》付梓,這部上起周武王十三年,下迄民國二十年,集“三千餘年之事,匯為一編”(莊太史《重修莒志》敘例)的《重修莒志》,“是研究莒文化和莒歷史的重要文獻,成為莒縣和莒南縣圖書館的鎮館之寶”(《曲阜歷史文物論叢·文史研究》)。民國二十五年(一九三六年),雪公助莊太史完成《重修莒志》後,辭別生死與共達十六年之久的莒縣,拜別亦師亦友的莊太史,回故鄉濟南,任職省法院。時,莊太史應聖公府之邀,任教孔府。
民國二十六年
爺合影,右照即孔上公懷抱重孫佑仁。
“聖門松柏春長在”“了卻瘋僧一段緣”,夫子的學說、血脈得以延續不但雪公心慰了,也是中華民族的幸事。臺灣有史冊贊雪公曰:“輔世長民,贊化育而務成物;移風易俗,立人極而維綱常。……。並立言、立德、立功,三大不朽,惟李君炳南,其庶幾焉”。
民國七十五年(一九八六年)丙寅三月五日,雪公升西,年邁的孔上公,拖著病體率家人祭靈致哀,並親為恩人、師長雪公行封棺大禮。
(德成先生與夫人孫琪芳長子維益) (德成先生作封棺準備)
孔上公恭書挽聯道出心聲:
一
數萬里流離備賞
五十年交誼多歷艱難為我謀
二
道倡倫常道 心為菩提心
夫子七十七代嫡孫奉祀官
民國二十六年(一九三七年),日軍大舉南侵,據《曲阜歷史文物論叢·文史研究》引孔府檔案:“十二月,時局越來越緊張,日軍逼近山東。蔣介石急電韓複渠,退出山東時,一定要帶著孔德成,不能落入日本人之手。韓複渠又電告駐兗州的二十二師師長孫同萱,令他馬上帶孔南下,當夜孫帶護兵到孔府,讓孔德成處理一下立刻動身南遷。……。日寇侵華,曲阜淪陷奉祀官孔德成摯眷南下,一切府務由孔令煜代理”,德
征 車 行 (武漢道中)
征車何太疾。 齊楚三朝分。
眼中未滅鵲華樹。袖上忽飄黃鶴雲。
黃鶴之雲向西飛。我心結在東海湄。
來時好山千萬迭。煙光暈紫凝夕暉。
問車前進止何處。車後山川今棄去。
寸寸國土寸寸金。當此如何不反顧。
幾欲呵車使倒行。眼前山色盡留住。
君不見。庾子山。江南有賦流人間。
心悲志哀辭危苦。讀之使我雕朱顏。
長樂老。安樂公。烏能與爾心肝同。
隨時皆自得。 為樂永無窮。
登 樓 二 首
一
大江挾沙流。孤憤登樓發。三楚標雄風。慨慷思往烈。
胡塵拂齊燕。骼胔暗吳越。朔風檻外寒。迸淚眼中熱。
何時濟此江。一埽狼湮滅。
二
掘田築營壘。歇杼鳴鼓笳。不見胡塵動。如何先破家。
濕蘆炊晚汀。藉草眠江沙。童稚征丁去。比肩綰長麻。
樓閣青靄間。管弦正紛華。前軍信未急。少願緩徵車。
在武漢住了一段時間後,孔上
遊子到此長咨嗟。錦城雖好非吾家。
況當中樞播遷日。冠蓋塞途如亂麻。
東來藉作復興地。猛將恐今還姓花。
此日三峽來。 何時三峽去。
名山惜從愁裏看。勝跡強半不知處。
待到東歸詳記取。挑燈細向故鄉語。
一路車船交替,日夜奔波,終於在民國二十七年春,來到重慶。
入 蜀
聞道錦城好。來從蜀國遊。彩雲開白帝。春浪漲黃牛。
季世簡書短。中原金革稠。掛帆日西去。江水自東流。
剛避開了“中原金革稠”,沒等到重慶“彩雲開白帝”,就是日機日夜無間的轟炸。雪公紀錄下了這段,與孔上公及其家人長達四年,生死與共的日子。《雪廬詩文集·蜀道吟》小引曰:“日人冀逞吞華夙謀,百計尋釁。歲丁醜,藉端寇宛平,造成蘆溝橋之變。複傾陸海空軍,南北並進,九貢相繼陷。政府遷渝,余隨孔上公追扈之。日機飛渝轟炸無間宿夕,連續近四載,閻閭盡成焦土。上公兩易其居,俱化灰燼。因之城鄉互徙,後避入歌樂山結廬焉。然行役而歷山川,居處而棲岩岫;當其邂逅乎朝暉夕陰、時花候鳥之變,流竄乎硝雲鐵雨,堠火羽書之交;感夫天涯崎嶇孤客淪落,未嘗不搔首扼腕,欲一吐其鬱積之氣放之天壤也,歌歟!泣歟?發之於詩曰:蜀道吟。”《龐家岩避兵詩序》:“此首無題,讀乃憶之,為遷蜀居龐家岩時,遭寇轟炸所紀也。是夜飛機來,我探照燈四集搜空,寇失其向,彈亂投。予蹲土阜間,環周如雨下,土松摧,皆滾入澗中而炸,是以得不死也。茲擬題曰紀厄。”詩曰:
紀 厄
哀笛裂雲響。長虹掃星躔。城郊息鐙火。人隱松嶺巔。忽似疾飆來。還聽暴雨懸。鐵鑄浮圖林。參差墜我前。滾滾趨深壑。崩摧陵穀遷。聲寂面煩熱。飛揚塵火煙。廬舍幻中滅。微軀何獨全。恐非人間世。亦不類黃泉。上有蒼蒼天。下有茫茫田。數家哭聲異。傷彼新棄捐。今疑不我死,定有復興年。
雜詠之一
虹霓萬丈貫天閽,鐵羽離群向月奔。
揭地翻空雷兩處,血光硝氣一城昏。
為客三首——之詩句
胡車摩空飛,傳警愁遁藏。疾雷墜雲表,毒火燔我旁。
空 警
馳騖紅塵起。裂雲胡哨哀。花鈿陌上靜。鐵羽霧中來。
斷脰懸枯樹。崩梁枕劫灰。看誰似後羿。一射挽天回。
寇 機
金鳶鐵卵嘯晴空。萬物全銷一炬紅。
聞道有窮能射日。願除妖孽借雕弓。
隨當局入蜀四年來,敵機的狂轟濫炸無間宿夕:每當“裂雲”的警笛響起,雪公率眾僕,護持上公及其家人緊急逃避。“鐵羽”“金鳶”遮天蔽日;“疾雷”“鐵卵”揭地摧土!空襲過後,“斷脰(頸項。意:首)懸枯樹”;“崩梁(意:屍體)枕劫灰”,一城“血光硝氣”!“酆都西去望鄉台。真似幽冥喚我來”,眾人數次都是在瓦礫下爬出,得
雪公還以悲憫之筆,記下僅丁醜(一九三七年)、戊寅(一九三八年)兩年,禹甸所遭之幾例劫難。《七哀 紀丁醜戊寅所見》:祭盧溝橋陣亡烈士之“陣連”、記曹州連續兩月地震災害之“地裂”、記巴蜀大地突遭風災之“扶搖”、刺中牟決河之“黃河”、記盜匪蜂起之“盜蹠”、憫無數孤兒之“弱喪”、記上海濟南長沙武漢遭劫火之“焦土”。末學摘唐禦
民國三十四年(一九四五年),抗戰勝利,政府結束流亡,返回都城南京。奉祀官
還 京
願聞高位登賢士。渴待甘霖慰眾生。
自是興存應聚養。非關報恨沼東瀛。
結束了流亡的日子,回到南京奉祀官府後,雪公繼續任奉祀官主任秘書,二人歷經這九年的風雨同舟、生死患難,已不是一般的師生及上下級關係了。駐南京期間,二人盼望能早一天回故鄉探望,因路有阻隔遲遲未能成行。
還京後鄉路猶阻寄慨
帆渡黃牛峽。人來白鷺洲。燒痕萬方裏。客路十年秋。
輦轂仍殘破。河山半未收。此中多少恨。可斷大江流。
終於盼來返鄉的機會,自民國二十六年(一九三七年)冬,奉祀官德
寇平陪孔上公返魯(三首)
一
昌平喬木故園思。驛路迢迢夕日遲。
白髮北來重試馬。猶堪飛去射楊枝。
二
金口堤頭喚渡船。涼風滿樹水平川。
回看馬背斜陽滅。才近荒城月上弦。
三
歸車漸欲近宮牆。月下時聞松柏香。
正似文公還晉國。喜中也灑淚雙行。
曲阜濟南雖近在咫尺,但因戰事、交通所阻,雪公前兩次未能回濟南故里探親、祭祀。十年飄零異鄉,囊中羞澀;一包自采紅豆,擬贈親友。不能將一顆顆沾滿思鄉、愧疚之淚的紅豆,送到親人面前,客愁舊恨誰與言說!
還鄉撿所采紅豆擬贈親友
飄零十載剩羞囊。喜見烽煙靖四方。
萬里青山書舊恨。一封紅豆治歸裝。
重拈轉覺思南國。初采曾牽夢故鄉。
如水客愁言不盡。君看淚結此珠光。
第三次是民國三十六年五月,《曲阜歷史文物論叢·文史研究》載:“一九四七年五月,孔德
戰後陪孔上公三返曲阜以濟路尚阻難歸感賦
江上已喜靖胡沙,三返鄉關不及家;
遙天心似難收箭,平地寇如未績麻;
村郭寂寥秋草蔓,狐鼬跳擲夕陽斜;
羈客最堪哀庾信,無端橐筆處清華。
後經奉祀官德
還 家 四首
抵裏情先熱,升階淚暗彈。雖逢荊樹茂,還痛竹雲寒。
親友遠來問,瓜茶強作歡。流亡十年事。含混說平安。
只有藜蒿在。更無松菊存。塵緣總是幻。癡念偶留痕。
忽複搴帷坐。時還擁帚蹲。兒童迎我意。汲水灌花盆。
飯後團團坐。挑燈各有陳。四隅聲斷續。一例道酸辛。
赤縣同沉陸。蒼生半涸鱗。甯能希苟免。惹我笑癡人。
湖山本舊侶。峭瘦減容光。苦恨著秋雨。更憐沉夕陽。
聊勝蘇子隱。欲遣米家裝。人事知何似。歸來倍自傷。
未進家門“情先熱”“淚暗彈”,親人面前“強作歡”“含混說平安”,字裏行間透出了無數的辛酸與親情!“含混”二字倍重千鈞!遭戰火洗劫後的故鄉濟南,“百家不見十家存”“垂楊流水”也只能去詩畫中尋。
雪公此次省親,雖略盡天倫,但也有去留兩難之苦:去,辭別妻兒“憂負骨肉”;留,“淚眼望金陵”心念聖裔。
時 憂
十載家山夢。朝朝雲萬層。荒天獨嘯傲。秋葉共飄零。
禹甸三分鼎。胡盟九仞冰。時憂負骨肉。淚眼望金陵。
雖不得已,卻不得不選擇“離鄉”,這一慷慨揮鞭竟成永別。
離 鄉
春郊車馬去閑閑,時速心遲別故關。
桃柳數村新雨後,峰巒萬迭曉雲間。
初聞殊語他鄉近,回憶庭柯舊鳥還。
從古長征男子志,揮鞭慷慨莫愁顏。
此時,德
由濟繞青飛京(二首)
一
東來地盡見三山,隱現滄波縹緲間。
不欲停雲驚下界,恐勞迎迓列仙班。
二
逍遙偶作九天遊,繞座輕雷漸欲收。
下視人間城郭近,清淮黃葉秣陵秋。
民國三十七年(一九四八年),時任國民大會代表的奉祀官
送別孔上公赴美考察文化二首
一
花開紐約海西春,風雨白門愁煞人;
聞說遠行心早亂,不從臨別始沾巾。
二
迢迢銀漢使槎通,料有群英宴白宮;
且止胡琴與羌笛,應教木鐸振春風。
希望作為文化特使的孔子後裔,不能讓群英雲集的白宮,只有胡琴、羌笛之聲,應叩響夫子“木鐸”,一展中華之春風,使民族傳統文化的細雨滋潤到異國土地。如雪公所盼,孔上公在美的文化交流非常成功,“獲耶魯大學頒贈
孔上公尚在美國時,雪公就接到“押運卷箱行李去臺灣”的命令,做好迎請奉祀官府的準備。雪公剛將“卷箱行李”安置妥當,就得到孔上公由美回國的消息,立即返回南京,向孔上公稟報奉祀官府務及執行“押運卷箱行李來臺灣”命令的情況。時,德
《題王獻唐畫猗蘭別墅著書圖·序》
蜀山猗蘭別墅,孔上公避寇所構也。與時往還者皆名流,著述之暇,輒以書畫共歡娛,王子此圖即作於是時也。己醜,上公再至蜀,其居淪廢墟矣。今歲鄉信,王子已歸道山,展玩是幀,有重愴焉!予時曾為從者,故同感而志之。 一
萬壑長松非自栽。岩花日對硯池開。
名山應有名山業。誰遣斯人魯國來。
二
摩詰淋漓畫蜀山。偶來幽境便心閑。
輞川西望歸舟杳。墨瀋猶新天壤間。
三
別後重來訪舊廬。寒煙蔓草似殷墟。
幾回搔首看圖罷。又檢當年未竟書。
德成先生親筆書之感慨:“己卯築墅於渝西歌樂山,呂師今山名之曰猗蘭。己醜重過,盡為廢墟。今睹此景能無滄桑之感。壬寅臘八日鐙下為雪廬和尚題于臺灣台中孔德成”。
孔上公歌樂山猗蘭別墅寄興
翠屏掩映鎖秋暉,靜裏常關松下扉。
欄外紫霞隨澗落,窗中黃葉共雲飛。
晴江一曲天邊盡,煙嶂千重雨後微。
西蜀南陽同不陋,春風從此長芳菲。
當年,夫子于他鄉漂泊十多年,在返回故鄉時,路遇幽谷中郁香的蘭花,觸花生歎,“自傷不逢時,託辭于薌蘭”,停車援琴作“猗蘭操”而歌之。所謂:“逍遙九州”是假蘭託辭。夫子還語于子路曰;“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從我者,其由與”也僅是寄意言志而已。而今,二公真的是離開故鄉,乘桴去遙遠的“九州”了。當年夫子“猗蘭”之託辭,“乘桴”之寄意,今二公“未若予之果行也”!雪公曰:“……。孤帆飄荒島,念家山已陳跡,憶骨肉如昨夢。歷盡春花秋月、朝霽夕陰,明鏡白雪,感慨無限。……。孔子嗟道不行,說乘桴以寄意,又曰欲居九夷,亦言其志而已,未若予之果行也。此行也如是,又焉得無所鳴乎?”。鳴則鳴矣,素位而行,勢之所趨也!今日踐行夫子二千多年前的寄意,一切皆因緣有契。雪公的灑脫,讓孔上公有了些許寬慰,詩曰:
舟發臺灣
鯨濤翻墨怒排空。回首神州一夢中。
國社輸棋餘錯子。親朋落葉散秋風。
孤帆沖霧人千里。遠島橫天綠萬叢。
隨處因緣應有契。不妨萍絮轉西東。
民國三十八年(一九四九年)二月,德
浮海
華夏眼中滅,風濤催去船。崇明才盡地,黃海欲吞天。
客鬢傷蒲柳,回腸怯杜鵑。何時還梓裏,絮酒掃墳田。
舟中吟(二首)
誕我六十載,避兵春複秋。命同危局棋,活向死中求。
幾度屋廬毀,更番苟且謀。稻梁每不足,尚為琴書憂。
披霧上巴峽,排濤訪瀛洲。憐身若渟水,隨決東西流。
檻外羨魚樂。化鵬擊九霄。矰綸無所施。天海遊逍遙。
吾生胡為者。片絮藩溷飄。亂世希苟全。志非在騰超。
不及一枝葦。安然寄鷦鷯。艱難掛帆去。前路破狂潮。
雪公隨上公來到臺灣後,國民政府尚處非常時期,一切混亂無序,奉祀官府的編制經費也無著落,加之奉祀官府的工作人員剛到臺灣,人生地不熟,連吃飯都有困難,餓了好幾天肚子。有人半開玩笑的說:“孔子在陳絕糧,孔奉祀官府在台絕糧”。幸遇一張氏憐之,饑腸稍緩,雪公比之以淮陰受漂母之恩。詩曰:
遷台阮囊已空饔飧不繼漂母張氏憐而貸金幸不餓莩志德弗忘(二首)
不有王孫厄。何知漂母賢。恩能生白骨。念必到黃泉。
昔日一盂飯。今廚三月煙。只愁施德者。還待受人傳。
延命良由汝。廉隅礪益加。鄰廚不因熱。荒島欲餐霞。
五畝宅還舊。千金報未奢。高風如卻受。投贈與蒹葭。
昔日,同於蜀地避難,常做客“猗蘭別墅”的著名學者
與
學來高臥療晨饑。饋米敲門久不知。
昨日相逢同似病。
在先雪公來台的故交
國民政府遷來臺灣後,奉祀官府務逐漸步入正軌。雪公除勤奉於奉祀官府務外,還在德
雪公來台時已是花甲之年,因被孔上公倚為股肱,雖屢次請辭主任秘書一職,始終未果。雪公九十歲時,不得已親筆給孔上公上呈辭意:“奉祀官鈞座:謹稟者,職以年屆九旬,心力俱衰,屢懇辭退本府主任秘書一職,均未蒙准。厚恩汪洋,山海難喻,銘骨沒齒,未或能忘。但以大局為重,安可因私廢公。然四十年追隨,驟然言辭,中心實如火焚,時勢所迫,無可如何而已。茲擬以公私兩全之法,請將主任秘書辭去,以讓賢能。鈞座憐老念舊,另調職在本府,任一閒散之職,依然常隨左右,備充資詢,借舊事告諸來者,俾減隔核。至府中預算,職深明瞭此種計畫,決不影響經費,另有說明。語出至誠,時日迫人。萬懇睿察俯允,不勝企待之至,恭叩鈞安
主任秘書李炳南 謹呈 九月二十八日”
(以上是雪公“呈辭”影印件)
孔上公曾與好友談起此事,曰:“不能讓雪公退休,若准了雪公的辭呈,他就要‘走’了。”此時孔上公也年近花甲,且體弱多病,深知雪公幾十年來,從未放棄歸鄉之念,除在百多首思鄉詩中,常常引用屈子“狐死正首丘”句,來表戀鄉之情外,來台不久就將住處取名“寄漚軒”,也含暫棲之意,一直沿用至去世。孔上公何嘗不思鄉!有情無意而已。所以擔心雪公“走”了,幾十年的主心骨、頂樑柱沒了,將會失去依祜。但從雪公的另一首詩《緣》中,讀出更深層的含義。詩曰:
風雨同舟四十年,霧花籠眼雪盈顛;
心違展墓薦洙水,夢有聞經登杏壇;
浮海何曾輸子路,歸槎恐不伴張騫;
聖門松柏春長在,了卻瘋僧一段緣。
當年,二公為避戰火淚別故鄉,雖是逃難,看照片卻不失一股慷慨英氣。四十年的風風雨雨,風華正茂的奉祀官孔上公,已是花甲之人,英風豪氣的主任秘書雪公,已是皓首霧眼九十歲的人了,遺憾的是,至今不能圓夢祖廟林墓,只能隔海遙祭,夢遊杏壇,神歸闕裏。當初隨孔上公浮海來台,是踐行夫子的寄意,其忠心未曾比大賢子路差,但今後要陪孔上公乘歸船回故鄉,恐怕我無緣充當伴張騫回故鄉的義士堂邑父了。欣慰的是,聖門的松柏枝繁葉茂,雪公這個“瘋僧”也圓了與夫子與聖門這段緣。民國七十五年(一九八六年),九十七歲的雪公未等到“歸槎”去世了,又過了二十二年,民國九十七年(二00八年)十月二十八日,孔上公也抱憾去世了,享年八十八歲。左照:七十九代嫡孫孔垂長先生在爺爺靈堂前。民國九十八年(二00九)年九月二十五日,孔垂長先生,接受臺灣當局聘書,繼令祖第一代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孔德成後,任第二代大成至聖先師奉
祀官,以奉祀官的身份參加了民國九十八年九月二十八日“臺灣中樞祭孔大典”。其實早在民國九十三年,孔上公就用意歷練令孫,讓其出任見習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並擔任臺北孔廟崇聖祠主祭官。
民國一百年(二0一一年)夏天,孔子七十九代嫡孫,第二代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
雪公的靈骨於一九八八年轉道香港,被家人迎請回故鄉,安息在濟南玉函山。不知孔子七十七代嫡孫
(上照:位於濟南玉函山的雪公安息處末學攝於辛卯清明)
末學 魏 慶 友謹識
附:後記
掩卷沉思,自然想到中興祖與張姥姥的故事。決心沿著史料,做一番探尋。查《闕裏志·卷七·宗子世紀》載(如下照):
《曲阜縣誌》載:“癸酉五代乾化三年(公元九一三年),廟戶孔末弑主孔光嗣,光嗣子仁玉生甫九月,母張氏抱到母家,其外祖父張溫匿藏之。仁玉母子,倖免與難。”
《曲阜地名志》載:“五代乾化三年(公元九一三年),孔府灑掃戶孔末殺害泗水主簿孔子四十二代孫孔光嗣全家,光嗣有獨子名仁玉,才九個月,當時其母張氏攜子正在張陽(家)村娘家住。孔末得知孔仁玉在張陽(家)村姥姥家,為斬草除根,又勾結官府圍村,令其交出孔仁玉。張姥姥為保護聖人嫡孫,毅然將自己的兒子冒名送出,慘遭殺害,其外孫孔子四十三代孫孔仁玉被保護下來。長興元年(公元九三0年),朝廷命官察其事,上奏皇帝誅孔末,恢復了孔仁玉的世爵,並委以曲阜縣主簿。長興三年(公元九三三年),加封為文宣公,兼任曲阜縣令。孔仁玉為報答張姥姥家救命之恩,奏請皇上恩准:張家為孔府世代恩親。張家世世代代都是孔府的恩人。張家的後代到了孔府,都必須以貴賓相待,如有不周,就是觸犯家規。孔府後裔為了報張家的恩,世代都到張家林祭奠,整修林墓。塋地由原來的幾畝,擴大到幾百畝,植松、柏、楷樹千餘棵,建林牆、林門,立石坊。坊額書‘張姥姥林’,兩旁坊聯書‘累累故道千古塚,滾滾斯文百世親。’自明朝以來,衍聖公立有報本碑十二通。如衍聖公六十一代孫孔弘泰,所立碑記‘……。適光嗣祖泗水令亦被害,子仁玉生甫九月,賴母張氏抱歸養于外祖家,撫育長成。魯人知之,而孔末不知也。偽孔襲文宣公者有年,逮仁玉十九歲,魯人之於官,而複其舊物,今所謂中興祖者。子孫歲時修其祀事。……。今孔氏千有餘家,皆仁玉祖後,張氏之力也。……。凡吾孔氏皆其親而世世不絕,蓋孔氏第一家親,而同為悠久者也。……。’又衍聖公七十三代孫孔慶鎔,所立碑記‘我有德於人不可不忘也,人有德於我不可忘也。是不獨身受者懷其德而不可忘也,即為其孫亦不可忘。念我中興公遭孔末變,匿于外祖張,俾不絕如線之統,緒曆千百載而長存。此其德之厚為何如哉。前人感其德而思慕之,為之勒石表揚,為之設祭立祀,為之蠲免差徭,其所以報本酬恩因已備矣。……。’”
十幾歲即入衍聖公府,幾十年致力於孔府研究的
末學曾去探訪過張姥姥故居及張公墓,失落與收穫交織在一起。
當年的張家村雖在,但張姥姥故居早已消失,後人移居他鄉。村東張公墓,在上世紀六十年代以前,還有墓碑、石坊等,後來整個墓地被平為農田,現一工廠就建在遺址上。張姥姥的故居張家村,有著一千八百多年的悠久歷史,東漢時期張家就在此居住,名“張家村”。明朝時期,山西一王姓遷來,在村南安家,名“王家村”。一九六二年,兩村合併,名“張王村”。村頭石碑刻有“張溫之後舊與孔府世代為親”字樣,依稀可見。
(在張王村村東老鄉告知,此處既是“張公墓”遺址)
(在張王村村南頭老鄉告知,張姥姥的故居在村北頭路西)
孔氏後裔,為感恩四十三代祖孔仁玉,使家族存續延綿的功德,將其神位尊奉在家廟,同先祖共用祭祀。
孔廟祭祀,除“大丁”祭孔子及弟子外,還有“中丁”。“中丁”是每季度“大丁”後十日,即二、五、八、十一,這四個月中旬的“丁”日。“中丁”是“家祭”,即祭“家廟”,家廟中共有四尊神龕,其中有
“家廟”即家祠,據《曲阜地名志》載:“家祠建于清雍正年間,中祀孔子夫婦,左祀孔鯉夫婦,右祀孔伋夫婦,再左祀中興祖、文宣公四十三代孔仁玉夫婦。家祠是孔子後代私祭的地方,除孔廟的‘丁祭’外,祭祀一般在此舉行”。除每年例祭外,每一代孔子嫡長子孫承襲衍聖公爵位時,必須首先“告廟”,祭拜孔廟的崇聖祠、啟聖祠、啟聖寢祠及家廟。《孔府檔案》記載了孔子七十七代
維民國九年歲次庚申十月壬申朔越八日己卯,七十七代孫襲封衍聖公德成敢昭告於
始祖考至聖先師文宣王
始祖妣至聖先
二代祖考泗水侯
二代祖妣泗
三代祖考述聖沂國公
三代祖妣述聖沂
四十三代祖考襲封文宣公
四十三代祖妣襲封文宣
四十三代祖妣襲封文宣
神位前,曰:維祖至德,光昭與天,無極綿延後祿,以異奕世,纘承是典,是式荷命令仍供鬯職,擇吉謹告,不勝悚惕,鑒臨徙降,默佑昭格。謹告。
孔子四十三代孫中興祖孔仁玉,是一位對孔氏後裔存亡絕續,有著重大影響的人物,不但被孔氏後裔尊為“中興祖”,還被尊奉在家廟,同先祖孔子、鯉、伋共用祭祀。這是二千多年來,八十代後裔當中,享此殊榮的唯一,足見其地位。縱觀史料,孔末作亂,致孔氏後裔險遭亡絕。孔氏後裔的中興,有賴於四十三代祖孔仁玉的存續,孔仁玉的存續,是外祖父張溫公及姥姥捨命保護下來的,又歷經十九年的呵護教養,才有了得以中興的機緣。歷代孔氏後裔,尤其是後世衍聖公感恩戴德,且告誡子孫念念不忘張氏恩德。誠如衍聖公六十一代孫孔弘泰、衍聖公七十三代孫孔慶鎔,所立碑記:“今孔氏千有餘家,皆仁玉祖後,張氏之力也。凡吾孔氏皆其親而世世不絕,蓋孔氏第一家親,而同為悠久者也。”“我有德於人不可不忘也,人有德於我不可忘也。是不獨身受者懷其德而不可忘也,即為其孫亦不可忘。念我中興公遭孔末變,匿于外祖張,俾不絕如線之統,緒曆千百載而長存。此其德之厚為何如哉”。
當年孔子七十六代孫衍聖
孔子思想是民族文化的脊樑,雪公是民族文化的旗手,孔子後裔之興旺,乃民族之期盼。雪公為孔子而生、為民族而生,雪公一生為民族興旺之增上緣。夫子的學說、血脈得以延續,是中華民族的幸事,雪公恩賜於眾生無盡的財富。誠如臺灣大德贊雪公曰:“輔世長民,贊化育而務成物;移風易俗,立人極而維綱常。……。並立言、立德、立功,三大不朽,惟
雪公是全民族的雪公!眾生的雪公!
末學魏慶友謹識於雪公誕辰一二二周年
壬辰臘月初七於曲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