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千古梁祝话本源”的主要依据是:1995年重新挖掘出土的明代刻石方志——《梁山伯祝英台墓记》碑。全文如下:
孟元篆额碑名:
梁山伯祝英台墓记
丁酉进士前知都□县事古邾赵廷麟撰(写碑文)
文林郎知邹县事古卫杨环书(写碑文)
亚圣五十七代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元(篆)额(碑名)
外纪二氏出处弗详,迩来访诸故老,传闻在昔济宁九曲村祝君者,其家巨富,乡人呼为员外。见世之有子,读书者往往至贵,显耀门闾,独予无子。不贵其贵,而贵里胥之繁科,其富如何!膝下一女,名英台者,聪慧殊常。闻父咨叹不已,卒然变笄易服,冒为弟子。出试、家人不认识,出试乡邻不认识。上白于亲,毕竟读书丕振门风,以谢亲忧。时置暮春,景物鲜明,从者负笈过吴桥数十里,柳荫暂驻,不约而会邹邑西居梁太(大)公之子名山伯,动问契合,同诣峄山先生授业,昼则同窗,夜则同寝,三年衣不解,可谓笃信好学者。一日,英台思旷定省,言告归宁。倏经半载,山伯亦如英台之请,往拜其门。英台肃整女仪出见,有类木兰将军者。山伯别来不一载,疾终于家,葬于吴桥迤东。西庄富室马郎亲迎至期,英台苦思山伯君子,吾尝心许为婚,第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以成室家之好,更适他姓,是异初心也。与其忘初、而爱生,孰若舍生而取义。悲伤而死。少间,愁烟满室,飞鸟哀鸣,闻者惊骇。马郎旋车空归。乡党士夫谓其令节,从葬山伯之墓。以遂生前之愿,天理人情之正也。越兹岁久,松楸华表为之寂然。俾一时之节义,为万世所湮没,仁人君子所不堪,矧惟我□朝
□祖宗以来,端本源以正人义,崇节义以励天下。又得家相之佐理,斯世斯民何其幸欤(欤)?
时南京工部右侍郎,前督察院右副都御史奉敕
总督粮储,新泰崔公讳文奎,道经顾兹废冢,其心拳拳,施于不报之地,乃托阴阳训术鲍恭干,昔有功于张秋升以奉禄,近有功于阙里,书以奏明,授命兹托岂无用心哉!载度载谋,四界竖以石,周围缭以垣,阜其冢,妥神有祠,出入有扉,守祠有役。昔之不治者,今皆治之,昔之无有者,今皆有之。始于上年乙亥冬,终于今岁丙子春。恭干将复公命,请廷麟具其事迹本末,岁月先后,文诸石。不得已而言曰:土地降哀不啬于人,惟人昏淫丧厥贞耳。独英台得天地之正气,萃扶与之倩淑,真情隐于方寸,群居不移所守,生则明乎道义,没则吁(吁)天而逝。其心皎若日星,其节凛若秋霜。推之可以为忠,可以为孝,可以表俗,有关世教之大,不可泯也。噫!垂节义于千载之上,挽节义于千载之下。伊谁力欤?忠臣力也,忠臣谁欤?崔公谓也。不然,太史尝以忠臣烈女同传。并皆记之。
卷里社□□林户符孜 (公元1516年)正德十一年丙子秋八月吉旦立(石匠梁圭)(1995年4月4日考正:碑高1.8米,碑宽0.84米,碑厚0.24米;碑文共26行,满行43字,全文总计841字,正文758字。)该碑位于微山县马坡乡,马坡村村西南隅。
笔者:济宁“梁祝墓记碑”是在永乐大典完成百多年后的背景下撰写而成,“堪称世界文化遗产的珍品”:(《永乐大典》是一部类书,它编纂于明朝永乐年间,历时六年(1403-1408年)编修完成。它保存了14世纪以前中国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和其它百科文献,与法国狄德罗编纂的百科全书和英国的《大英百科全书》相比,都要早300多年,堪称世界文化遗产的珍品,也是中国最著名的一部大型古代典籍)。碑文写的如此翔实,可能与此书有关。该碑文首次提出:“端本源以正人义,崇节义以励天下”。“本源梁祝”是“正义”之人;是“以励天下”的“节义”之人。从该“墓记碑”中“卒然变笄易服”的习俗,可以揭示出:梁祝20岁与15岁“同诣峄山先生授业”时的年龄;从“昼则同窗,夜则同寝,三年衣不解,可谓笃信好学者”记载,又可破译梁祝共处4年的时段。即4年中形成“爱的千古绝唱”。从该“碑文”的翔实载录,基堪称是一部完整“梁祝传”;从“谓其令节,从葬山伯之墓”的剖析中,又可称之为一方“颂德碑”。从“前督察院右副都御史”崔文奎“奉敕、总督粮储”,说明是被皇帝委派检查执法情的,(据网络资料:御史与御史的责任,古代监察御史:御史之权既重,然处事若有差失,惩办也极严厉。—可见有明一代,对御史官的选授和督察是甚为严格的)“道经顾兹废冢,其心拳拳,施于不报之地”,重新“修坟建祠”并“树碑立传”;又有“掌管图书,专门传授儒家经学”的学官“亚圣五十七代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元(篆)额(碑名)”定以真情实事的“原型人物”相记。
㈡济宁“刻石方志”——《梁山伯祝英台墓记》的译文(源自:2003年10月18日,山东省集邮公司,在济宁市邮政局发行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特种邮票集上):
[《外纪》这部书介绍梁、祝两姓的出处由来不详细。近来询访过去老年人的传说。在从前济宁九曲村有位姓祝的人,他家很是富有,乡里人称他为员外。他见到世上有儿子上学念书的,往往提高了社会地位,使门第增加光彩。只有我没有儿子,没有人敬重自己的社会地位,只有差役科敛赋税时要得格外多,富又能怎么样呢!他有一个女儿,名叫英台,聪明颖司与一般的人不同。听见父亲不住地叹气,便突然改变头发的样式和改换了衣服,冒充为儿子。出试试家人,不认识;试试乡里邻居,也不认识。向上禀明了父母以后,竟去上学读书以振兴家门,以减少父母的忧虑。当下正在春天将尽的时候,景色鲜艳明媚。跟从的人背着书箱,过了吴桥几十里路,在柳树萌下暂时歇息。碰巧遇见了邹县西居人梁太公的儿子梁山伯。至相问答后觉得性情很投合,便一同到峄山先生那里去学习。白天在一个窗下求学,夜里在一块睡眠。三年没有解开过衣服,可称得上是诚信好学的人。有一天,英台想到,好久没有问候父母了,便告假回家探望。转眼过了半年,山伯也应英台的邀约,到她家中拜访。英台很快地整理女子的装束仪容出来相见。好像代父从军的花木兰将军一样。山伯别后不到一年,因病死在家里,埋葬在吴桥以东。西庄的富户马家的郎君到了来取亲的日子。英台苦苦地思念梁山伯是个人品好的人。我曾经内心中愿意嫁给他。但是没有父母之命,也没有媒人说合,使我们已心许成婚的好事,成为一家人。要是再嫁给别姓人家,就是变心了。与其变了心想活着,倒不如舍弃生命成全道义。于是便悲伤过度地死了。稍微静下以后,但见满屋都是愁烟,飞鸟也哀声叫着,听到的人都很惊讶。马家的郎君回转空车回去了。乡里的人们说她保持了很好的节守,把她合葬梁山伯的坟墓里,以顺遂她生前的愿望。这与天理和人情都是正当。
过了很多年,林中的树木和墓前的华表都沉寂了。使那一时的坚贞的操守和正当的行为成为永远被埋没的事情。这使有仁德的好人受不了。何况我们这个朝代,人上代起到现在,都注重道德教化的端正人心,敬重有节义的人,来勉励天下的人。又得到当朝的前相以这种精神来辅佐天子。这个时代的这些老百姓,是多么幸福呀!在这个时候,南京工部右侍郎,曾担任过督察院右副都御史,现奉旨总督粮储事务的新泰人崔公名讳叫做奎的路过此处。看到这里败坏废弃了,心里总是放不下,作出不求报赏的施舍。于把此事托付给阴阳训术鲍恭干。鲍恭干这个人从前在张秋水利工程上立过功绩,生了官职和俸禄,近来又在曲阜孔庙的事情上立了功绩,上报了升赏名单,任命了现在官职。这个托付难道是是没有充分考虑的吗?于是他测量谋划,四边立了界石,周围绕上一圈围墙,把坟子筑高。有祠堂安置神灵,有门可供出入,有差役以供守护。从前没有办理的事情,现在都办理了,从前没有的,现在都有了。从正德十年已亥冬天开始,到今年丙子岁的春天完成。鲍恭干准备向崔公交差,请我(赵廷麟)把事从头到尾以及时间的先后,写篇文章刻在碑石上。我不能不答应,只得说以下的话:上天把福和善降赐给下界的民人,对人是不吝啬的,只是因为人们昏暗不明,做事过份,才丧失了他们好品行罢了;只有祝英台得天地间的正气,聚集了一切的好品质。把真藏在心底,信在一起不改变节操。活着知道貌岸然道义,以死向上天呼吁。她的心像太阳星辰一样光明,她的操守像秋天的严霜那样严格。推广这种精神可以做忠臣、可以做孝子、可以激励世俗。有关道德教化的本源,是不能够让它泯灭的。咳!节义垂范在一千年以上,换回节义的倾颓在千年以下,这是谁的力量呢?这是忠臣的力量啊!忠臣是谁呢?就是说的崔公啊!这是明显的和伟大的。在史书写的正史上,曾经把忠臣和烈女一同立传让他们流传,因此在这篇文章里也一并记述。](说明:该译文是应笔者请求,有原济宁第六中学,后改为济宁第二职业中专,教授语文课的高级讲师——李心信先生所译)。
㈢济宁《方志》载:“梁祝”遗迹
㈠《邹县旧志汇编》载“梁祝”遗迹 (邹城市政协办公室高善东主任提供,1995年5月17日,上官好岭、卞雄杰、贾翠英于邹城市招待所,摘抄):1、《邹县旧志汇编·跋》曰:“仰观风偃石、孤桐观犹话前朝,大通岩空明中正,孔颜像石依然,迷陀庵肃荒芜,帝子羊车何在?源头活水,心契妙光,亭上逍遥,书残梁祝”。峄山《朱志》(朱成运,康熙11年,公元1673年邹县令)梁祝洞在大通岩内。梁祝读书洞(石勒此五字),俗传梁山伯、祝英台在此读书
2、第八章,桥梁[娄志]第31页,吴桥——在邹县之西六十里,跨白马河,隆庆年间被水淹没。
3、第十二章,林墓[朱志]第50页,梁山伯祝英台墓在城西六十里吴桥地方有碑。
㈡《峄山志》:为手抄本,同治三年上元甲子新修订(公元1864年)所载梁祝遗址和对《墓记》的解读:(1995年6月1日,由上官好岭、卞雄杰、贾翠英三人摘抄于曲师大图书馆)
①梁祝读书洞,在至圣祠右。相传梁山伯、祝英台读书于此。万历16年(1588年),知县王自谨于洞口大石南面,勒“梁祝读书洞”五字。考之邹志,并未详明。
②“惟云梁祝墓在邹城西60里,马坡村西南隅吴桥之侧。”
明正德丙子(年)知县杨环立石。阅其碑文,亦荒唐附会而无实据。峄山梁祝洞洵不可信也。王公刻此五字,不徒以讹传讹耶。
从此记述中明显看出,“峄山志”的撰写者对史迹没认真阅读和考证,济宁《梁祝墓记》以真实“梁祝原型”人物,校正了《宁波志》所记“祝适马氏,舟经墓所,风涛不能前。英台闻有山伯墓,临冢哀恸,地裂而埋壁焉”的误传、误解;正是由于不解这一深层的内在含意,就武断地说“阅其碑文,亦荒唐附会而无实据”。就这样把发生在东土商奄之地——鲁国故地——今日之济宁的“梁祝之原生态”,移植到“梁居会稽,祝居上虞,南土人也”的“梁祝传说”。关于“梁祝之乡”的争论,历史久远,《峄山志》撰写者的这些记载,直接影响到人们对济宁《梁祝墓记》的考究,更影响到对“梁祝原型”——判断“梁祝传说”的标准认定和真正起源地的认定。
③洞石之南面,刻“太空色像”四字。万历16年(公元1588年)6月心吾书(心吾即王自谨,洧川人,进士,文林郎,邹县令)
梁祝诗,详见东峰万寿宫梁祝像下
题梁祝洞词并序
闫东山,滕邑
峄山梁祝读书洞,见于文集者不一,继阅宁波志,梁祝系东晋人。梁居会稽。祝居上虞。曾改男装同学。及梁知之已许马氏。怅然若有所失。后三年,为鄞令。病且死。口属葬(于)清道山下。祝适马氏近此。梁冢忽裂。视即投死于中。丞相谢安请封义妇云云。又按舆记,宜兴善卷洞中,亦有祝英台读书处。究之若假若真。无须深辨。聊题一词以俟博识者。
#p#副标题#e#学同学,坟共死,梁祝是千古,笑问山灵此事见真否,
至今裙履留装雌雄莫辨,若争羡俊男痴女,究无据。
何为清道山边,高封义忠墓,善卷洞中,亦有读书处。
要信化蝶香魂那分南北,便浙江,总教团聚。
④梁祝泉在梁祝读书洞右,泉侧石上刻“梁祝泉”三字。
游峄值梁祝读书洞
盈盈人未去,袅袅韵初终。翠石文犹缘,榴花色更红。
泉清思濯足,枼乡忆临风。坐欠摊沙卧,山莺唤竹丛。
峄山附会辨
邾文公所迁之国而纪王城之名,相传已久,至问其为何代之王为纪王姓氏。则茫不置一词殊可笑已。至于梁祝一事,按宁波府志,梁居会稽,祝居上虞,南土人也,而好事者确谓山阳有梁祝读书洞,且设像于万寿宫,使人狎戏之,侮谩之甚者,下里巴人之词,并以淫邪之行,无益名胜,实污山灵,抑何取尤可异者,我天子以天下纵之圣幼师项氏,长适周问官学琴……
笔者认为清代这位《峄山志》的撰写者,治学态度不够严谨,如,“纪王城”之说,实为唐太宗之子被封为纪王,都于邾国都城,故而称之为纪王城;仅仅根据宁波府志的记载,也不考究是否真实,就认定“梁祝”为“南土人也”、“梁祝宁波人也”;并用一些苛刻的语言,甚至认为“梁祝读书洞”、万寿宫梁祝像“无益名胜,实污山灵,……其议去之”。
⑤万寿宫梁祝像 (七绝)
陈云琴
信是荣(爱)情两未终,闲花野草尽成空。
人心到此偏酸眼,小像一双万寿宫。
⑥万寿宫梁祝像 (五律)
颜崇果
江陵烟水阔,此际白云封。
好事凭工手,无端会冶容。
昔日想思恨,惟余对冷松。
“梁祝宁波人也,而设像于此无理之甚,且使□□谩之,狎侮之,下里巴人,又蔑以邪秽之行,未必此像阶之厉也,其议去之。”摘自同治三年上元甲子订新修《峄山志》(手抄本)卷之五绎阴基俊堂藏书。
滕邑龙印麓先生峄山纪略
峄阳齐越千先生峄山纪实(实记)石本
古邾峄山老人侯文龄萝九甫编次
男折桂步月、丛桂季山同校阅
《峄山志》中关于陈云琴的几种说法:陈云琴 国朝陈云琴 邹人 陈云琴森庵
㈢此后,相继阅读了①《峄山新志》(田振铎、刘玉平编、济宁新闻出版局1993年7月版);②《峄山风情轶事(张奎玉 田振铎着山东出版总社济宁分社1990年8月版);③《峄山奇观》(冯广鉴 张奎玉编着 山东友谊出版社1987年版)。
〈三〉探索“千古梁祝话本源”考察成果的汇报——市政协学习文卫委员会《关于梁祝原型考察及考察报告》——汇报、请示报告原文:
贾万志领导:
为整理、弘扬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并以此为发展经济和改革开放服务,我市两名政协委员,用了近十个月的时间,对梁山伯、祝英台原型进行了较详尽的考察,现把整理的材料和建议呈上,请批评指正。 市政协学习文卫委员会(一九九五年十月十一日)
《关于梁祝原型的考察及建议》(原文):
近年来,在改革开放和建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借用历史名人,名作和一些文化现象,来提高本地的知名度,吸引外资和促进经济的发展,即“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二者互相促进,相得益彰,推动两个文明建设的发展,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在我国广为流传。以此为题材创作的戏曲、电影、电视和音乐作品,不仅在我国几乎家喻户晓,而且在朝鲜、日本、东南亚、欧美一些国家也享有声誉,被欧美称之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新改编的梁祝作品和小提琴协奏曲,在美国和加拿大演出,甚而超出了对“罗朱戏曲”的评价。
关于“梁祝”,周恩来总理生前曾称为“我国四大爱情悲剧之一”。关于梁、祝的真人原型,在我市民间多有传说,史书亦有记载。1958年郭沫若曾派员来嘉祥考察,因地点有误,未果而回。欧美一些文艺界的朋友感叹:“茶花女”有真人原型,而梁祝没有真人原型。国内也有人提起梁祝探源之事,上海、江苏、浙江文化界曾多次召开梁祝研讨会,探讨这方面的有关问题。为了对历史传统的梁祝文化现象作进一步研究,更重要的是以此文化现象为条件,进一步提高济宁的知名度,发展旅游事业、促进经济发展,所以很有必要进行一番考察,对有关数据进行整理。
基于上述目的,上官好岭、卞雄杰二位市政协委员,在市委、市府的有关领导和市政协领导的支持下从1994年底至1995年9月,历时十个月,先后在微山马坡、峄山、曲阜、任城 、江苏省宜兴、浙江上虞、鄞县等地,进行了墓志发掘、遗址考察、查阅史料、走访民间等工作,找100余人次进行座谈,查阅数据800多页,通过综合分析,对梁祝的真人原型问题基本有些眉目,现将调查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关于梁祝原型在我市的流传及考察情况
(一)梁祝墓的考证。据邹县旧志“朱志”载:梁山伯祝英台墓位于(邹)城西六十里吴桥地方有碑”,墓志与现存墓葬方位完全相符。梁祝墓于1976年平整河岸(已废旧河故道)时,连同诸坟被平掉,墓志被深埋地下。今年四月四日。与市文管部门一起对马坡合葬墓志作了发掘。梁祝墓原高1·5米,周长25米,碑高1·84米,为明代正德十一年重修梁祝祠和坟墓时所立。据当地几位老人说,“此处就是梁家林”。原为寺院,占地十八亩,林西原有吴桥,跨白马河上,桥于明隆庆年间被大水淹没。林东有从马坡直通凫山的大路,古名山伯路。明代之前,梁林内坟墓迭积,松树浓密,华表兀立,祭器俱全,梁祝祠于中矗立。后梁代家庭(族)迁徙,坟和祠堂因年久失修,遂至荒废。明朝正德十一年,南京工部右侍郎前督察院右副都御史崔文奎,路经此处,深为梁祝二人高节忠义所动,认为“其心皎若日星,其节凛若冰霜,有关世教之大,不可泯也”,遂奏明圣上,重建梁祝祠,旌表二人“义节”。(详见碑文)。
墓志(记)载明了梁祝身世:济宁九曲村祝员外,其家巨富,见世之有子读书者,往往至贵显耀门闾,膝下一女名英台者,见父为膝前无子叹息,便女扮男装出外攻读。时至暮春,景物鲜明,从者负箕(背书箱),过吴桥数十里,柳荫暂住,不约而会,家住邹城西边叫梁山伯的书生,同往峄山先生授业,昼则同窗,夜则同寝,三年不解衣,可谓笃信好学者。后来英台还家,山伯应英台之请,如约拜会,英台女装出见,山伯始明真情,别后不一载,疾终于家,葬于吴桥以东。祝父将英台,许婚西庄富室马郎,迎亲至期,英台苦思山伯君子,不肯更适他姓,以异初心,遂作舍生取义,悲伤而死,马郎旋车而归。乡党士夫谓其令节,从葬山伯之墓,以遂生前之愿。
墓志有四点与全国各地史料不同:1、记事无神话色彩和艺术加工;2、碑文记载合葬始末及归葬梁家林,符合孔礼及当地葬俗。在孔孟之乡,葬礼严肃,合葬墓绝非好事者所为;3、马氏娶亲用车而非用轿,有别于他处,尤其起初的记载是娶亲非抢亲;4、记载的三方、乡址距离靠近,均有遗迹可考。
(二)梁祝祠的考察。本市有梁祝祠两处,位于合葬墓地和峄山。马坡“梁祝祠”与合葬墓同在一处,建筑年代很久,至明正德十一年,祠堂坍塌,林墓荒芜。据马坡盛保东等六位老人说:“天旱郑家打井时,在2米以下挖到了旧墙基和古砖”。明代崔公走马过境,“顾兹废圮(冢、碑载)时,遗迹尚存,乃重建梁祝祠”,墓志是这样记载的:经“载度载谋,四界竖以石,周围缭以垣,阜其冢,妥神有祠,出入有扉,守祠有役”。
峄山“梁祝祠”又名万寿宫,为士人读书爱慕之处。万寿宫是一所神圣殿堂。元代人崇尚梁祝高节,将其与神祗同列,以汉白玉刻像。旧峄山志载,“石像为元代刻石,像下有序文”,附清代国朝陈云琴题诗:“信是爱情两未终,闲花野草尽成空,行人至此偏酸眼,小像一对万寿宫。”即证“梁祝祠”就是“万寿宫”。
(三)峄山读书处。入山门过子孙石半里许西折不远处,有梁祝读书洞,洞外石壁上方刻“读书洞”三字,为明人勒石。此洞原为古学宫,清人题:“青灯常照读,黄土尚留踪。”关于梁祝读书事,峄山志有记载,在峄山地方传说甚多。梁祝学习踪迹见于邹县志跋曰:“仰观风偃石孤桐观犹话前朝,大通岩空明中,孔颜石像依然,迷陀庵剥落荒芜,帝子羊车何在,源头活水、心契妙光亭上,逍遥书残梁祝,登门板而瞰船踪”。我们考察峄山读书处,经测算,距离梁祝故乡仅五十余华里。此处,原为古邾国都城,是鲁西邹地文化教育中心,与曲阜并称邾鲁文化之乡,这里学宫处处,仅峄山之阳,即有春秋书院、子思书院、孤桐书院、峄阳书院四处,可见,梁祝在峄山读书是可能的。
(四)梁祝故居与其家族后裔。经过村庄访查,初步查清了梁祝后裔的去向。根据墓志“祝英台家居济宁城南九曲村,查得:九曲村位于泗河南岸,济微公路西侧,因泗河从兖州至此九处弯曲得名,今已改称东九、西九。祝氏家族因避水灾,早已迁居接庄东南垞合村。村中族人对英台为先祖共认不讳,严禁在村中演唱梁祝戏曲。梁氏家族从马坡附近村落迁徙后,分布在南阳、两城和鱼台的梁岗村等广大地区。还有西庄村马郎的家,也在历史苍桑之中,从西庄迁出定居于今日马坡。马氏家庭在马坡人丁兴旺,他们禁演梁祝戏曲,考察中,我们发现原型人物村庄惊人的靠近,马坡距九曲村十华里,九曲距西庄四华里,西庄距马坡六华里;从九曲赴峄山(五十华里),过西庄、马坡、吴桥,是一条古道,白腊、柳树遍地,故有二人柳荫会,共赴峄山授学之事。
从以上的墓志、梁祝祠和史料记载分析,祝英台、梁山伯原型在济宁是可信的,不然就不会有上述的那些史料和实物。由于梁祝只是普通书生、年轻、无官位,不见经传,确切的生活年代不好断定,从史料记载中,也只能推断英台为士族家庭,梁祝之事可能发生在西晋年间。
另外要说明的,嘉祥梁祝墓的记载并无其事。据《中国戏曲史》山东卷收入纪根垠文章“梁祝墓在嘉祥”的记载,经过实地考察和史料分析,只有马坡的梁祝墓,嘉祥考无其事、为什么有嘉祥一说呢?大概是清乾隆60年,山东学使阮元编修《山东金石志》时,他的幕宾著名戏曲理论家焦循,将马坡墓志误为嘉祥墓志记录在《剧说》卷二里面。经查对墓志的内容与马坡梁祝墓志内容完全一致,后者即为前者,又经济宁市文物局向嘉祥文管会查询,确证了这一事实,嘉祥实无此墓志,所以58 年郭沫若派员对嘉祥考察无有结果,原因就在这里。
[二]、关于梁祝原型在外地的传说及原因的考察
关于梁祝原型在外地的传说主要三个地方,一是江苏省的宜兴市,二是浙江的上虞县,三是浙江的鄞县。此事既然出于济宁,缘何又在南方一些省市流传呢?通过史料可以分析出一些原因。
宜兴西南约40里有一国山,在闻名中外地善卷洞外有“梁祝读书处”、“祝英台琴剑冢”、“祝英台故里祝陵村”等。他们主要根据是冯梦龙小说《喻世明言》中《李秀卿义结黄贞女》中记载的梁祝故事。冯梦龙生于明代1575年,比我市马坡墓志晚60年,到冯写书时至少晚80年。由此推想冯梦龙写书前看过马坡的梁祝墓志或听人谈过其事,便以此为题材创作故事,所以有些话“日则同食,夜则同卧,如此三年衣不解带”和“墓志”几乎相同,只是在小说结尾增添了梁祝化为蝴蝶的神话色彩。冯梦龙是江苏吴县人,离苏州宜兴很近,在写书时把英台说成宜兴人,把山伯说成苏州人,这是很可能的事情。由于此书影响,后人便认为祝英台是宜兴人,宜兴县志也作此记载,于是便流传下来。对此事,远在清代吴骞所著《桃溪客语》里就怀疑宜兴无英台此人,“骞尝疑祝英台当尔时一重臣,死而葬宅旁……故称之曰:‘陵’”。便有“祝陵村”,按封建社会规定,一青年女子墓是绝不能称为“陵”的;上虞、鄞县二地,在《光绪、宜兴荆溪县新志》和《康熙、鄞县志》都记载祝英台为“上虞富家女”,当地民间亦有流传。为何南北相距千里同传一事呢?经和上虞梁祝协会副会长阮先生座谈,可能和“文化南移”有关。在西晋末年北方发生战乱后,北方的士族地主纷纷逃到江南,祝英台家为“巨富”,也可能在那时举家逃到上虞一带地方,在那瑞安家落户,故有英台为上虞人氏之说,并因此有了一系列传说,有了鄞县的英台“义妇冢”一类的故事,可见在上虞、鄞县流传“粱祝故事”是事出有因,只能说“可能”是这个缘由吧。
#p#副标题#e#[三]、几点设想和建议
在宜兴、鄞县等地,利用梁祝故事和传说,有的建成游览点,有的建了梁祝腊像馆。还有的正筹建“梁祝公园”,以此开发旅游事业,吸引外资,促进经济发展,已见成效。我们济宁是孔孟之乡,文物众多,梁祝之事似分量较轻,无列入议程,因而没有人研究,更无有开发和利用,这是有客观原因的。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推进,需要进一步弘扬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化,需要发展旅游等第三产业,凡能为经济服务的资源都要开发。为此,我们提出如下的设想和建议。
(一)、建议文化、文物部门和有关热心这项工作的同志,进一步对“梁祝”进行考察和研究,撰写文章,扩大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此事,为发展旅游事业作好舆论准备。
(二)、随着经济的发展,待财政条件的许可的情况下,开发马坡梁祝祠及梁祝墓,可与任城的小北湖、微山两城伏羲庙为一条旅游线,增加我市人文景观。
(三)、到条件成熟时,可在峄山开发“万寿宫梁祝祠”和“梁祝读书洞”,以增加旅游项目,为历史名山增辉。
(四)、在马坡梁祝墓前建复制碑,将现存的原碑运博物馆珍藏。
以上建议不一定妥当,仅供有关领导参考。 1995年11月5日
对上述“报告”;市委书记贾万志及时作了批示:“此考察,我认为很有价值,考证也较翔实。我云可由市政协有关领导主持召开次小型的论证研修会,在此基础上对外搞些宣传。”
笔者说明:我们考察活动,本来是在市政协常务副主席张自义同志亲自指导和部署下,我们才开始的访查和资料搜集活动的;张自义同志并亲自组团,率领两位政协委员,到梁祝传说集中地江苏的宜兴和浙江的上虞、鄞县考察,而在“以市政协学习文卫委员会”的名誉,向市领导汇报时则突显了两位政协委员,由此可以看出领导者的领导艺术与可敬仰的高尚品格。正如专家指出的那样:〖应当明确判断和认定“梁祝传说”的起源地标准:“梁祝原型”的出生地及存在的事实,当是判断梁祝传说起源地的唯一标准〗。上述考证,紧紧围绕“梁祝原型”的出生在济宁的事实。在上述考察、考证基础上,以张自义同志为首的首次提出:《梁山伯祝英台家在济宁》与《梁祝故事源济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