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受孔子著名弟子、七十二贤之一——闵子骞思想的影响,多年来,鱼台县这片文化底蕴深厚而古老纯朴的热土,一直传承着孝贤文化,是闻名遐迩的孝贤故里。特别是近年来,鱼台县委、县政府在挖掘、继承、弘扬孝贤文化上,进行了不少有益探索,促进了鱼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今年9月16日至18日,由山东省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济宁市人民政府主办,鱼台县人民政府承办的首届中国(鱼台)孝贤文化节将在鱼台县隆重举行,届时,将举办山东省第四届“十大孝星”及济宁市“二十四孝”、鱼台县“七十二孝贤”人物颁奖仪式。
孝道贯百代,上下五千年。孝道已成为了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百代相传的优良传统与核心价值观。为了维护、形成这个孝道传统,在周朝,每年举行一次大规模的“乡饮酒礼”活动,旨在敬老尊贤。东汉时期,皇帝带头倡导养老敬老之礼。清朝年间还举行过大型的尊老敬老活动——千寿宴。康熙六十一年(1722)正月初二,在乾清宫宴请65岁以上的老人,共有1020人。筵席上,老人和康熙平起平坐,皇子皇孙侍立一旁,给老人倒酒。康熙还即兴赋诗,名曰《千叟宴诗》。为保障崇孝风尚固化,历代皇帝采取褒奖孝行、劝民孝行的各种举措。孝,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自古就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经典名句。孝敬父母是子女的伦理规范与道德责任,是做人的修养与觉悟。新的历史条件下,与时俱进地开展孝道教育是对孝道文化最好的继承。
鱼台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早在六七千年前,这里就有东夷太昊部族聚居,从境内栖霞?堆等古遗址中,曾研究发现鱼台先民创造的龙山文化、商周文化等早期文明。此地,春秋时为棠邑,战国初称方与,秦一统天下,又置方与、湖陵二县,直到唐宝应元年(762年),因遗有鲁隐公观鱼台,始称“鱼台”。闵子(前536年—前447年),名损,字子骞,春秋时鲁国人,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之一。世传闵子八岁丧母,父续娶后妻姚氏,生闵革、闵蒙二子。继母疼爱自己亲生的儿子,对幼小的子骞倍加虐待,但子骞诚实敦厚,毫无怨言。有一年临近年关,父亲驱牛车外出访友,命三子随从,子骞赶车,行至萧县城南一村庄,天气骤变,北风怒吼,寒风刺骨,子骞颤栗不已,手指冻僵,将牛缰绳和牛鞭滑落于地,牛车翻倒在路边的沟地里。其父见状,以为闵子骞真的像继母所说的那样懒惰,非常生气,拾起牛鞭,怒抽子骞,不料鞭落处绽露出芦花,芦英纷飞。饥寒交迫的子骞晕倒在雪地里,其父见此惊奇不已,待撕开二位弟弟的衣服,见尽是丝絮套做而成,恍然大悟,急勒车返回家中,举鞭抽打后妻,并当场写下休书立即将后妻赶出家门。苏醒过来的小闵损却长跪在父亲面前,苦苦哀求不要赶走后母,并诚恳地对父亲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父亲听了子骞的话,放弃了休妻之事,继母听了子骞的话,深受感动,她痛改前非,待三子如一,成为慈母,家庭和睦。孔子得知此事后,大加赞扬,曰“孝哉,闵子骞!”这就是数千年来民间流传甚广的“芦衣顺母”的故事。为躲避战乱,闵子自今曲阜迁徙至鱼台,定居于今鱼台县大闵村,并与樊子、宓子同来棠设教,后人因他们三人居所相距不过五里,美其事曰“五里三贤”。
首界鱼台孝贤文化节将以创新的精神紧密结合鱼台文化资源,充分发挥鱼台资源优势,办出鱼台人特有的节日。同时,突出地域文化,节日前夕,当地为了提升鱼台特色饭菜品味,专门组织编制了王鲁“一品香鹅”、陈楼“筒子鸡”、李阁“?猪蹄”、孝米粽子、长寿面、孝贤文化酒、微山湖四鼻孔鲤鱼、鱼台河蟹、龙虾、甲鱼、黄鳝、莲子等地方特产名菜菜谱,充分展现鱼米之乡浓郁风土人情。节日期间,还将举办孝贤文化研讨会,同期举行有奖征文、学术研讨、对话交流及闵、樊、宓三氏名人联谊会等活动。
孔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如今,新世纪的鱼米之乡·孝贤故里·滨湖水城——鱼台县,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开明的政策、文明的形象迎接四海宾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