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在济宁梁山县,有一个男子被人称为“赵雷峰”,因为他义务赡养了22位认来的“爹娘”。他就是梁山中爱医院院长,真名叫做赵如风。
齐鲁网1月10日讯 据山东卫视《调查》报道 临近春节了,又一个话题要被重新提起,那就是回家。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现在超过1亿老人是空巢老人,他们的子女都在外地打工,一年也见不上几次面,平时老人守着空荡荡的家,他们都盼着过年的时候能和自己的儿女团圆相聚。山东济宁梁山赵坝村的老人们却在平时也享受到了来自“雷锋”儿子带给他们的天伦之乐。
空巢老人无人照顾多次摔伤 “赵雷锋”接到家中赡养
家住山东济宁的乔月兰就是一位空巢老人,她今年已经81岁了,平时就只有她和老伴在家,得不到子女的照顾,有一天,老两口就遇到麻烦了。乔月兰老人摔倒了,手腕摔断了,至今还肿着。乔老太家里有4个儿子,都在外地盖楼,在家没人管。受伤的时候孩子回来看了两天,但是还得回去上班。老人说孩子虽然都很孝顺,但是不能老守着。一年回来3趟,秋收的时候回来。
这可能就是空巢老人最常遇到的问题,年纪大了,一旦遇到什么问题,外地的子女往往是有心无力。
有一首打油诗形容空巢老人的苦,“儿女谋生离家远,空巢生活苦难言。强忍病痛硬挺着,不给子女添麻烦。”乔月兰老人就是这种想法,一开始,老人觉得只是摔了一下,并没什么大碍,不想告诉儿子让他们担心,后来手腕肿的和碗口一样粗,连饭都做不了了,这才急了。这时候,老两口想到了一个人,也许他能帮上忙,他就是“赵雷锋”。
“赵雷锋”,真名叫赵如风,现在是梁山中爱医院的院长。因为心地善良,当地老百姓都叫他“赵雷锋”。因为距离自己家远,赵如风就到乔月兰家里给她输液,还叫上妻子一起去照顾两个老人。赵如风说,两个老人心地善良,在村里是德高望重。
因为路远,赵如风看病的时间都花在了路上,这也耽误了他给别人看病,几天下来,赵如风产生了一个想法。“打上针还得叫家里人来看着,不如搬到我家里去住。”就这样,乔月兰老两口在赵如风的劝说下搬到了他家里,和赵如风的父母住在了一起。其实,他们不是第一个住到赵如风家里的老人,在他们之前已经有3个老人搬到了赵如风家里。
赵如风说,其实孤寡老人不用照顾,政府都照顾得很好了。需要照顾的恰恰是空巢老人。孩子忙,老人身体一旦不好,做子女的两头都干不好。“孩子没法照顾,干脆去我那里,慢慢越来越多。有的要给我钱,不是钱的事。”
当记者问到家里人没有意见吗?赵如风说,他们对老人吃饭看病不花钱没有看法,对照顾有看法,需要在家里照顾有情绪。“我说你送走吧。”赵如风用激将法激家里人,家里人也拿他没辙了。“只要能送走,我就不去接,也没人送,慢慢成了一家人了。”
几年时间赡养十几位老人 男子筹钱办起老年公寓
赵如风的做法感动着这些空巢家庭,同时,他也被一些老人背后的故事感动着。他说,有一家老人的故事让他印象深刻,孙子把90岁的爷爷接到了城里赡养,只能把70多岁的父母留在了农村。“他在济南养着爷爷,父亲得了脑血栓,母亲又有心脏病,你说咋办?没办法,爷爷在城里,父母在农村,能孝顺爷爷能不孝顺父母吗?我说你别管了,我养了。”
从2006年接收第一个老人开始,赵如风在看病的过程中,只要发现有年纪大的孤寡老人和儿女不在身边的空巢老人,他就会邀请他们到自己家中一起生活,有时候还会登门要求四五次。短短几年的时间,赵如风家中就住进来十几个老人。赵如风给自己的家起名叫“银发小院”,意思就是说这里是老年人的家。但是,慢慢地“银发小院”的问题也开始凸显出来。需要照顾的空巢老人实在太多,他的家已经容不下那么多老人了。
2010年,赵如风在梁山县西郊开始筹建中爱医院,同时,他又拿出多年来积攒的50万积蓄,在医院旁边为老人建立了一个新家,赵如风给新家起名为“中爱老年公寓”,到现在,加上他父母在内,这个公寓里一共住着22个老人。
虽然室外的温度在零下,但是屋子里的温度到了20度,就连老人们穿的衣服都是赵如风统一给他们买的。赵如风也很自豪地给我们介绍起了他一手创办的老年公寓。
赵如风一边带领记者参观公寓,一边介绍到,“我现在是义务赡养,吃住全免,一分钱不用拿,医疗全有。健康检查,今天天冷,开始做心脏养护。”对那位儿子在城里照顾爷爷,只能把他们留在农村的老人,赵如风格外上心。
花费300万义务赡养空巢老人 他说“我的能力到顶了”
家人说过给他们钱找地养去吧。我从来没有想过放弃,已经把他们收过来了,除非医院经营不下去了,我自己吃不上就完了,只要我自己能吃上饭,就不会放弃老人,家人觉得是太累,实际上也很累。我父母和他们住在一起,一样对待,22个老人和我父母一样,过节大家坐在一起,吃饭、开茶话会、分红包。
“我的能力到顶了。”赵如风说自己花了快300万了。每年自己掏腰包50万义务赡养空巢老人,在老年公寓里,老人们不但有免费的衣食住行,还有完善的医疗护理,很多人就不理解了。有人说他做不长久,也有人说他就为了出名。
对于有人不理解,赵如风说,这很正常,有一部分人觉得了不起,有一部分人觉得是作秀,不是真的。“我想对说闲话的说一句:就算是作秀,你敢这样做吗?做一件好事容易,我要做的是养老送终,我给自己一个要求,老人百年,入土为安,决心下了,中间不会出现什么。不管他们理解不理解,我都要做实事,要做这个事就真做,别假作。”
赵如风的回答很朴实,他觉得做好事就要踏踏实实做下去,他说,如果非要说有什么目的的话,就是他只想实现自己的价值。
赵如风:通过养老提高了自身价值,社会对人品的认可。有人说不收钱,咋回事?他们子女对这边太好了,有些非要给钱,不要,要就失去意义了。我不差一口吃的,老人愿意和我过,我觉得是荣誉、自豪,知足了,受人尊重。
赵如风的话让人肃然起敬,难怪当地人都叫他赵雷锋,这是老百姓发自内心、最质朴情感的表达。父母在赵如风心中种下了乐于助人的种子。那么赵如风是怎么一步步走到现在的呢?从要饭的穷苦孩子到义务赡养22个老人的“赵雷锋”,他经历了什么呢?
“当过兵,考进医学院,学全科医疗。”今年46岁的赵如风是一位退伍军人。1989年退伍后,赵如风创办了私人门诊,开始了他20多年的乡村医生生涯,经过多年发展,2010年,赵如风创建了梁山县中爱医院。但是他一直说自己就是一个乡村医生,在梁山县赵坝村,赵如风说起他工作了十几年的卫生室,还是充满感情。
在赵坝村,村民们见到赵如风都热情地打着招呼,乡亲们的认可,让赵如风感到很满足,他说村里现在还有很多空巢老人。
中爱老年公寓,老人们过着完全不一样的生活。采访的时候,正赶上二十四节气中的冬至,按照北方的习俗,老年公寓特地为老人们准备了水饺,中午吃的是炖排骨。老人们一起在一个大饭桌上吃饭,和赵如风有说有笑,其乐融融。有几个老人正在医院进行心脏养护,赵如风就叫人把饭送到病房。
赵如风:每个星期测量血压两次,每天查体温一次,每天查体温一次,每周交一个档案表,一有情况及时报告,避免身体出现大问题。
在中爱老年公寓,老人得到的最大保障就是医疗。从位置上来看,老年公寓紧挨着中爱医院,赵如风把这种养老模式称作“医养结合”。
老年公寓挂靠医院,解决老年人就医,一旦有病,直接住院,不用担心身体问题,一个成功的老年公寓是离不开医院的,就算没有医院,也要有医护人员。重点在空巢老人,牵动着孩子的心,医养结合是摸索一条新路子,老人管理老人。
我现在是义务赡养,我的能力到顶了,需要办一个比较大的老年公寓,寻求收费的老年公寓,需要专家指导。
赵如风说,这种医养结合的模式还能够拉近医生和病人的关系。在中爱老年公寓,老人们都像一家人,超越了医生和病人的关系。“有时间每天跑一圈,3天不见老人就找,那种关系超越了普通关系,就是一个家,有亲情了。和他们子女是兄弟姊妹,以前很客气,现在也不客气了。” “有找关系想来的,还有想找老伴儿的。”不管怎样,这22位老人是尝到了医养结合带来的益处。
不仅如此,赵如风创办的中爱医院还有一个名字叫:中爱肾病研究所。对肾病治疗,赵如风也有一套自己的见解。“多宣传早治疗,内分泌病,鼓励多,多说行少说不行。应该全名参与,以后打算每年100到300万宣传肾病知识,4辆房车走出去。”
虽然中爱医院的专长是治疗肾病,但是实际上,老年公寓接收的这些老人,没有一个是因为治疗肾病过来的。“医生有一个可信度,治肾病出名了,以为你治什么病都行,我是全科医疗,肾病内科为主的,走到临床,必须了解全部人体,相对肾病,常见病都是小病了。”赵如风这样说道。
在采访的过程,赵如风的电话一直不断,基本都是咨询肾病的,有东北的,有内蒙古的,甚至还有外国患者。赵如风:约旦王国的患者,治好以后送来美金,还邀请我去旅游。
在取得的所有成就之中,赵如风最看重的还是人们对他义务赡养老人的肯定。他先后被省、市、县老龄委评选为“山东省敬老模范”、“孔孟之乡24孝”和“梁山县十佳敬老之星”等荣誉称号。现在十里八村都知道,赵坝村有个“赵雷锋”。“我的行动能感化一部分人,我就知足了现在是一个人在承担,医院初始阶段,是最困难的时候,也最关键。”
赵如风说,现在这种医养结合的模式也遇到了让他无奈的事儿。他说,最后接收的是一个直肠癌老人,直肠癌治不了,只能管养老,不能管去别的医院看病,已经超出能力范围了,只能常规治疗。保证营养,以后送专业医院治。
医养结合可以说是养老的新路子,但赵如风也只是靠一个人的力量在摸索,赵如风说:医养结合的路要走出来,要有政策,有说法,也要资金扶持,我是30年的资金积累走到这个时候,政策、土地、资金、人员聘请都是问题。主管医师一个,护理两个,炊事员两个,他们同时负责打扫卫生洗衣服。
目前,赵如风创建的中爱医院已经竣工,开始试营业,记者问到他下一步的打算,赵如风说,2013年,在管理好老年公寓的同时,还要做两件事,一个是为部分全国贫困的肾病患者,提供免费治疗;另一个是为全乡70岁以上老人,免费进行身体检查,老人们什么时候来,就什么时候查。关爱老人的路还很长,他会坚定的继续走下去!
赵如风:孤寡老人不是最大问题,空巢老人才是最大压力,好医生一定是好心人!
赵如风是一个有着好心肠的好医生。咱都知道水浒里的梁山好汉,赵如风这个梁山人也应该称得上是如今的一条好汉,赵雷锋的称号也是名不虚传,不过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靠他自己能赡养这22个老人,但是更多的相似情况的老人应该如何得到关爱呢?也许政府应该,对医养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进行更深的探索,对民办的医疗机构协助养老的情况给予扶持。空巢老人守着的不仅仅是空荡荡的家,更空荡的是他们的内心。从政府到个人都要给空巢老人物质和精神上的更多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