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嘉祥“鲁锦”织造技艺和嘉祥石雕登上了国家文化部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无疑,这两枝根植在鲁西南民间土壤上的艺术奇葩又将迎来生命的春天。
机杼飞舞织河山
嘉祥县仲山乡高庄村61岁的赵芳云是远近有名的巧手,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鲁锦织造技艺传承人之一的她不仅能织出“迷魂阵”、“喜字锦”、“孔雀开屏”等数百种纹样,还能将汉字织进鲁锦。当我们走进高庄村赵芳云家的农家小院时,她将自己精心织好的几床老粗布———城里人叫做鲁锦的床单从箱子里拿出来,一一展现给我们看。由四幅织锦拼接而成的床单上工整、均匀地织着两首古诗,这两床鲁锦花了她足足一个月的时间。能将古诗织进布里,用的是高难度的“八匹缯”手工织锦技艺,这是现代机器织造无法达到的技艺。
从十一二岁就开始学织布的赵芳云与织锦技术相伴了半个世纪,那架陪伴了她将近一生的织布机静静地站在客厅的门后,见证着赵芳云的生活。
说起鲁锦,我们都不会感到陌生。它是鲁西南民间织锦的简称,俗称“老土布”、“老粗布”,有着悠久的历史,因色彩绚丽,美丽如锦,于1985年被定名为“鲁西南织锦”,“鲁锦”这个名字就从那个时候沿用下来。
其实早在春秋时期织锦工艺就已经相当成熟和发达,著名的嘉祥武氏祠汉画像石刻《曾母投杼图》和《孟母断机教子》图就是反映了济宁地区的嘉祥、邹城和曲阜一带机杼和鸣的景象。魏晋南北朝时期,鲁西南地区广植桑麻,桑麻纺织得到进一步发展。“鲁人重织作,机杼鸣帘栊”,“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描绘出唐代山东纺织业的盛况。到了元代,黄河流域开始种植棉花,使用棉花做原料纺线织布越来越普遍,聪惠勤劳的鲁西南人民将传统的丝麻纺织工艺糅进棉纺织工艺,织成的棉布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鲁西南民间织锦。
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前,纺线、织布是鲁西南农村妇女必学的女红。“插花描鱼不算巧,织布纺棉做到老”,织布不仅能满足全家人的穿用,还可以作为一项补贴家用的副业。对于未嫁的女孩子来说,将来结婚时的嫁妆中织锦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她们在纺织过程中也是在筹备自己的嫁妆,其中有被面、褥面、床单、帐子、衣料、手巾、包袱带等,出嫁当天,婆家和当地村民都会以织锦的花色、数量和技巧来衡量、品评新娘的品德和手艺。那些色彩艳丽的织锦,不仅代表着农村少女的织造技艺,还织进了对未来婚姻的憧憬和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
鲁锦织造从采棉纺线到上机织布,大大小小共72道工序,全部采用手工工艺。“……旋风子转,落子缠,经线姑娘两边站,织布就像坐花船,织出布来平展展……”这首流传在鲁西南地区的《棉花段》的歌谣,形象地描述了织布的工序。在漫长的织造岁月中,心灵手巧的鲁西南妇女不断创新、改进鲁锦工艺。逐渐形成了现代鲁锦集提花、打花、挑花、坎花工艺于一体,于浑厚中见艳丽 ,粗犷中见精细的独特风格。鲁锦图案纹饰也不断丰富、升华,由最初的斜纹、条纹、方格纹等发展到枣花纹、水纹、狗牙纹、斗纹、芝麻花纹、合斗纹,鹅眼纹,猫蹄纹等八种基本纹样。不同的纹样,也象征着不同的寓意。“八个盘子八个碗,满天的星星乱挤眼”,由合斗花纹组成盘碗,蓝白二色交织出星辰,天上的星星与人间共饮,既体现了婚宴的热闹,还记录了民间以八为上菜单位的习俗。“外廓城,里廓城,当中坐着老朝廷”的纹样,图案中黄格宫外,蓝格象征宫内,宫外明亮舒坦,宫内安详平静,表达了人们对善理国政的尧帝的怀念和对太平盛世的向往。
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冲击,现代纺织业的飞速发展,手工生产方式主导地位丧失,鲁锦这一充满浓郁乡土气息的民间艺术逐渐退出人们的日常生活。如今在嘉祥县乃至整个鲁西南,像赵芳云这样的鲁锦织造手艺人已经越来越少,传统技艺濒于失传。传统的纺线、染线已经退出了日常的纺织程序,大都直接买成品经线织布,有的甚至不再自己经线,而是找专门的经线作坊代劳。很多手艺人因为买不到纯棉经线,长时间不再织布。在历史上织锦曾经有近两千种图案,目前常用的传统图案只有二三十种。另外,织布工具多为家传木制,多已弃置不用。
为了挽救这一濒临失传的珍贵的民间工艺,从1986年开始嘉祥县有关部门对县内农家织锦进行了全面调查,收集织锦纹样900余种。1985年以来,嘉祥县先后在济宁市艺术馆、山东省美术馆、山东省博物馆、山东省工业展览馆及北京等地举办了嘉祥织锦艺术展览,并多次参加北京国际商品展示会、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展、山东(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等大型展览活动。自1986年以来,当地政府和民间组织已投入40余万元用于采访织锦艺人,收集整理民间技艺和产品图样。1989年以来成立了专门开发机构,拓展鲁锦市场。
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我市及嘉祥有关部门制订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和保护计划,准备用5年的时间,开展普查工作,摸清织锦图样、工艺流程、操作技巧和艺人情况,建立资料库。保护民间织锦传承人,支持和帮助织锦企业开拓市场。确定原生态民间织锦文化保护村,保护好织锦生存和发展的土壤,使织锦的精神内涵和文化得以真正传承。借鉴现代科技和工艺,提高织锦生产效率,丰富、提高织锦的艺术表现能力。
锤钎铿锵话变迁
一踏上中国石雕之乡———嘉祥的土地,犹如走进了艺术的殿堂:路旁的石狮子颔首喑呜;桥头的石麒麟扬蹄飞奔;莲座上的南海观音飘然欲行;佛光四射的释迦牟尼庄重说法;“维纳斯”姿态优雅;弥勒佛笑容可掬。龙亭凤柱,琼楼玉阁,飞禽走兽,鱼虫花树,处处都是石雕艺术品。它们大的几十米、上百吨,小的才几厘米、重仅数克。但你并不觉得它们是冰凉的石头,而是一个个闪现着艺术之光的鲜活生命,你甚至有一种停下来与它们交谈的冲动。
自古嘉祥“家家闻锤响,户户操钎忙”。千年以来,中国嘉祥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和嘉祥人民的智慧与勤劳,得以一直屹立在中国石雕文化的巅峰。每年有数以万计的各类石雕艺术品从这里,输向全国乃至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在中国,每年产出的青石雕艺术品中,有80%以上来自于嘉祥。1996年嘉祥被国家命名为“中国石雕之乡”。
说起嘉祥石雕的历史,可谓渊源流长。早在东汉时期,雕画大师卫改的“选择名石,南山之阳,抉取妙好,色无斑黄,前设坛坦,后建祠堂,雕刻文画,罗列成行”,使“武氏墓群石刻”流芳千古,被称为古代民族文化的艺术瑰宝。武氏祠内的一对大型石狮,是我国现存石狮中唯一有确切年代记载的石狮造型艺术珍品,堪称石狮雕刻的鼻祖:两狮昂首扭颈,张口怒目。一狮左足还抚摸着一只惹人喜爱的毛发卷曲的小狮。这些由古代嘉祥石雕艺人创作的石雕艺术,向世界展示了我国古代石雕的辉煌成就,展示了中华民族1800年前的高超艺术水平,生动再现了汉代及汉代之前的社会生活,透现出先秦时期的历史文化。祠内十大帝王图、水陆攻战图等画像石栩栩如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评价:这些汉代石刻画像超过了同期埃及的石刻和希腊的瓶画。吸引了无数国内外游客、学者前来观赏、研讨。嘉祥石雕雕艺精湛,风格奇异,是历代官府向朝廷进献之贡品。
新时代的嘉祥石雕艺人对传统的石雕工艺进行了继承、发展与创新,吸收了木雕、玉雕等技术之长,运用高科技手段,以当地盛产的天青石为主原料,辅以大理石、汉白玉等名石珍品,雕刻成千姿百态的现代工艺品。主要以雕刻龙亭龙柱、琼楼玉阁、飞禽走兽、人物花草及仿古器皿为擅长,在保持与发扬传统雕塑艺术之精华的基础上,又赋予了现代雕塑的时代气息,在海内外享有“巧夺天工”、“石破天惊”之盛誉。如今,石雕作品已形成十大系列,近千个品种,灿若繁星,遍及海内外。大型孔子雕像已出口日本足利市和泗水町,此像谓之“世界石雕人物之最”。陈列在湖南桃花源风景区桃川宫前的十大龙柱、安徽合肥瑶海公园的七仙女群雕、北京陶然亭公园的风雨同舟纪念碑、国家财政部门前的巨雕,以及山东曲阜孔庙60平方米的大型壁画“孔子事迹图”等,均系嘉祥石雕的现代典型之作,无不受到国内外的高度赞誉。
嘉祥石雕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发展,尽管在新的时期呈现出鲜明的特色,但从整体上讲,这一优秀传统民间艺术及其地域渊源的艺术特点,已经与现代文明的节奏呈现出了一些极不协调的现象,一些造诣精深的石雕艺人年龄偏大,不再从事石雕艺术,致使一些传统雕刻技艺失传;现代雕刻工具的大量使用,使传统工具和工艺正在逐渐退出,面临消亡;受现代文明的影响,城市园林建设中使用的现代雕塑作品越来越多,年轻一代的石雕艺人更多的倾向于创作现代艺术风格的石雕作品,传统的石雕艺术受到了强烈的冲击,渐趋萎缩。
近年来,嘉祥县高度重视石雕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做了大量挖掘保护开发工作,在县城东关建设占地280多亩的嘉祥石雕艺术城,目前已入住石雕业户88家;目前全县拥有石雕专业村16个,大小石雕企业136家,从业人员近3万人。从 2004年开始,每年一度的“中国·嘉祥石雕艺术节”已经连续举办了四届,邀请国家、省、市领导、国内著名雕塑家、海内外曾氏宗亲、中外客商、国内其他石雕之乡和各新闻媒体的代表参加,邀请国内外雕刻界著名专家学者对嘉祥的石雕创作进行指导点评;采取各种手段复兴嘉祥的石雕艺术,请来中央工艺美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的专家进行指导,请来海外艺术品专家和商人进行咨询;建设了国际石雕艺术大道和石雕艺术公园,打响了石雕品牌,促进了石雕艺术的发展,使这一古老的艺术焕发出勃勃生机。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过去嘉祥石雕靠的是遍布全县的天青石。石材随着石雕产业的发展而迅速被大量开采,但由于石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也许在一个区域的储藏量可以达到几十年或者上百年的开采时限,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达,这些资源的开采速度将越来越快,这些资源也将逐步枯竭。嘉祥从自身资源优势特点出发,充分利用艺术的力量,使嘉祥的石材资源通过石雕艺术手段得到增值,为此,嘉祥县联合国内其他“石雕艺术之乡”的政府机构及相关企业机构就石材的限量开采、合理开采及石材的有效利用等科学保护开发石材资源的问题提出“嘉祥石雕宣言”,从而率先在全国倡导石材资源的合理开采与利用,也为其他拥有丰富资源的区域针对未来的产业发展及其经济发展起到样板性示范作用。同时还寻找可替代自然资源的东西。自然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提升产业。
将文化融入产业,形成有特色的“石雕城市”,于是嘉祥这座小城将会因为这些有文化有生命的艺术而兴盛发展起来。“石头既是卑微和原始的,又是珍贵和不可再生的,”中国美协雕塑艺委会秘书长邹文说:“嘉祥和艺术结合起来,是大自然的幸运,嘉祥用艺术拯救了大自然,也用艺术拯救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