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素以“孔孟桑梓之邦,文化发祥之地”称著。在这块土地上,曾产生过众多的思想家、哲学家、军事家……,涌现出许多“贤达人士”,也出现过为国人所不齿的反面人物,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均产生过不同影响。毛泽东深喑孔孟之乡这块土地上产生的灿烂文化及历史人物,并对其历史人物有着许多的客观评判,为我们清理继承古代文化遗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1952年10月28日上午,中共中央主席,中央人民政府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来济宁曲阜视察。曲阜县委书记兼县长孔子玉为毛主席作导游,参观了“三孔”。
评论孔子
孔子思想集我国古代道德学之大成,影响中国达两千年之久,毛泽东同志也深受其影响。但是,毛泽东从来都把孔子当做一个历史人物,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对待他。同时,还把封建统治阶级加工改造后的孔孟之道与孔子本人区别开来。毛泽东少年时期读的是“四书五经”,接受的是孔子思想教育,这给毛泽东以深刻的影响,并时常令他回忆起这段学习生活。1964年在北戴河,七十多岁高龄的毛泽东很有兴致地谈到:“我过去读过孔夫子的书,读了‘四书’、‘五经’,读了六年。背得,可是不懂。那时候很相信孔子,还写过文章”。毛泽东还曾谈到:“我是从农村生长出来的孩子,小时也上过私塾,读过孔孟的书,也信过神,母亲生病也去求过神佛保佑哩,旧社会的东西对我都产生过影响……”。
谈到政治思想的转变,毛泽东说:“我搞政治也是一步一步来的。我读了六年孔夫子的书,上了七年学堂,以后当小学教员,又当中学教员……”。1942年,毛泽东要求工农干部学文化时谈到:“我幼年没有进过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校,学的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一套,这种学习的内容虽然陈旧了,但是对我也有好处,因为我识字便是从这里学来的。何况现在不是学的孔夫子,学的是新鲜的国语、历史、地理和自然常识,这些文化课学好了,到处有用”。
毛泽东对孔子的许多观点给予高度评价。他推崇孔子的“再思”,主张独立思考,防止盲目从事;他提倡人们像孔子一样,虚心求教,“每事问”、“不耻下问”;他赞扬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他认为孔子“欲速则不达”的主张符合事物辩证发展规律,战争与工作中都应根据客观实际去掌握进程,循序渐进,以防冒进;毛泽东赞扬孔子办学时坚持的德、智、体全面衡量的原则,尤其欣赏孔子育人首取其气节,注重体育的办学路线。他认为,孔门弟子“安贫乐道”的精神很值得提倡,因为刻苦俭朴的生活能锻炼人的意志,培养人吃苦耐劳,克服困难和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咬得菜根,百事可做”,“安贫者能成事”;毛泽东认为,孔子把射箭作为学生必学的课程很好,这样能增强学生的体质,孔子是重视体育教育的典范。毛泽东于1917年4月1日《新青年》杂志上发表的《体育之研究》一文,高度评价这一做法。文章认为:孔子带领弟子们“射于矍相之圃,盖观者如墙堵焉”,这很有利于健康。德、智、体三者,“体为之本”,不然,像“颜回、贾谊、王勃、卢照邻这些人,虽然有才华,却短了命。身之不存,德与智也就毁了”。毛泽东还认为,孔子不但注重学问,还注重实践,“仲尼取资于射御”,是说孔子的本领不但有赖于书本知识,而且来源于射箭驾车,来源于社会实践。古人尚且如此,今人更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毛泽东崇尚孔子渊博的知识和好学有成的精神。1915年6月25日,在毛泽东《致湘生的一封信》中谈到:“仆读《中庸》,曰博学之。朱之补《大学》……,其上孔子之言,谓博学于文,孟子曰博学而详说,窃以为是天经地义,学者所宜遵循”,大力号召学者学习孔子“博学于文”的治学精神。毛泽东晚年曾说道:孔子早年并没有上过什么中学、大学,开始的职业是替人家办丧事,也没有什么地位。后来又当过会计,做过管牛羊的小官,以及在鲁国当过“司法部长”。可是他却学会了很多本领。毛泽东希望青年人能像孔子一样,积极参与社会实践,通过实践增长才干。毛泽东在1926年5月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讲到:“孔子之道,多述重农之意,历代君王,莫不遵以为法,所以农村中的教育,多趋于农业方面”,历代封建统治阶级多主张“重农抑商”,当源于孔子的这种观点。
新文化运动及“五四运动”之后,毛泽东逐步由民主主义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对孔子及以孔子思想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体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一时期,毛泽东非常关注思想文化界关于孔子思想的清理与批判,陈独秀、吴又陵、鲁迅等人打倒孔家店的文章及李大钊的《青春》、《今》等作品,都是毛泽东醉心阅读的。1919年9月,毛泽东发起成立“问题研究会”,亲自起草研究会章程,他列出世界及国内急需研究解决的问题150个,其中把孔子问题作为重要的课题来对待。经过研究、分析、对比,毛泽东认为,被历代封建统治阶级改造利用的孔子思想已经过时,并率先对孔子思想进行清理、分析、批判。他指出:“孔子的教育思想能历久而不衰,并见重于各代帝王者,因为他所讲的都是尊君卑臣,有利于君王的道理,于是各代帝王尊视不歇”。“我们反对孔子,有很多别的理由,单就独霸中国,使我们思想界不能自由,郁郁做二千年偶像的奴隶,也是不能不反对的”。毛泽东这里反对的是“独尊儒术”,反对的是封建政权利用孔子思想禁锢人们的思想,把矛头直指腐朽的封建制度。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指出:“那时的统治阶级都拿孔夫子的道理教学生,把孔夫子的一套当作宗教教条一样强迫人民信奉”,“非圣即违法”,束缚了中国人民的思想。毛泽东正是把孔子思想作为一种过时的思想体系加以批判的,批判的目的在于向封建制度发起挑战,以解放人们的思想,呼唤新制度的到来。同时,毛泽东还反对遗老遗少们打着孔子的旗号阻碍社会变革。1919年初,广州市修马路,要拆毁文庙、明伦堂,康有为大动肝火。打电话给岑春煊、任庭芳,斥为“侮圣灭伦”,“遍游各国,未之前闻”,“强要拆毁,非民国所宜”。毛泽东在《湘江评论》上连续发表文章,予以批驳,并指出:“康先生的话真不错,遍游各国,哪里寻得出孔子?更寻不出什么明伦堂”,“难道定要留着那‘君为臣纲’、‘君君臣臣’的事才算是‘民国所宜’的吗?”在一些具体观点上,毛泽东也对孔子进行了客观的评判。谈到延安的大生产运动,自然联系到孔子,他说:“开荒种地这件事,连孔夫子也没做过。孔子办学校的时候,他的学生也不少,‘贤人七十,弟子三千’,可谓盛矣。但是他的学生比起延安来就少得多,而且不喜欢什么生产运动。他的学生向他请教如何耕田,他就说:‘不知道,我不如农民’。又问如何种菜,他又说:‘不知道,我不如种菜的’。中国古代在圣人那里读书的青年们,不但没有学过革命的理论,而且不实行劳动”。严肃地指出教育脱离劳动是孔子教育思想的重大缺陷。1955年毛泽东对曲阜陈庄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批示中,又说:“曲阜县是孔夫子的故乡,他老人家在这里办过多少年的学校,教出了许多有才干的学生,这件事是很出名的。可是他不大注意人民的经济生活,他的学生樊迟问起他如何从事农业的话,他不但推开不理,还在背后骂樊迟做‘小人’”,形象地批判了孔子轻视生产劳动的态度。
毛泽东一生中,无论谈话,写文章,总是喜欢提及孔子,或是引用孔子的话,阐述自己的观点。称谓最多的是“孔子”、“孔夫子”,子、夫子在古代是对男子的尊称。说明毛泽东对这位儒学大师的尊敬。1955年3月31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说:“应当承认少数人的作用……。但是,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作用,有了不起的作用的还是群众……,孔夫子早已没有了,我们中国有了共产党,总比孔夫子高明一点吧。可见没有孔夫子事情还做得好一些嘛!至于好人,没有你也可以。”这话明显地说明,毛泽东是把孔子当作一位著名历史人物来看待的。毛泽东替孔子摘掉了“神”、“圣”的桂冠,还其历史名人的地位,宜矣!孔子思想及其我国丰富的古代文化,有着许多可宝贵的东西。毛泽东说:“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
毛泽东把孔子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代表性人物,把他放到历史环境中去考察。毛泽东没有像“新文化运动”中的某些激进分子一样,一棍子把孔子打倒,也没有像历代尊孔派一样,盲目尊崇,将孔子奉为“神圣”而顶礼膜拜。而是对孔子有肯定,有否定,有分析,有批判继承,为我们正确评价这位古代文化泰斗,汲取孔子思想之精华做出了光辉榜样。
评说孟子
毛泽东少年时期就反复阅读孔孟的书,对孔孟的思想、主张了解得非常清楚。而对毛泽东影响最深刻的莫过于《论语》、《孟子》。据革命老前辈李一氓研究统计,在已发表的毛泽东著作中,毛泽东大量引用中国古籍,被引用者不下百种,其中引用次数最多的是《孟子》,其次是《论语》。这就说明孟子言论对毛泽东的巨大影响及毛泽东对《孟子》一书的熟悉程度。
对孟子的言论,毛泽东给予较多的赞誉。在《学习和时局》一文中,毛泽东号召干部战士开动脑筋,他说:“脑筋这儿机器的作用,是专门思想的。孟子说:‘心之官则思’(《告子上》),他对脑筋的作用下了正确的定义,凡事应该用脑筋好好想一想,俗话说:‘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就是说多想出智慧”。毛泽东青少年时期非常注重意志与品德的修养,努力实践孟子说的一段话:“天之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在生活中,毛泽东从来以吃苦耐劳为荣,以磨炼自己的意志,担当拯救中国之“大任”而为最高追求。足见孟子这句话对毛泽东一生的影响。
毛泽东赞赏孟子主张的气节及“大丈夫”精神。在阅读德国泡尔生《伦理学原理》一书时,毛泽东写下了一万二千字的批注,多次将书中的观点与孔孟言论相比较,阐发自己的观点,认为人们应该具备气节。“吾尝观古来之勇将之在战阵……无阻回无消失,所以至刚而至强也。豪杰之精神于圣贤之精神亦然。泡尔生所谓‘大人君子,决非能以义务感情实现之者’,岂不然哉(按吾意与孟子所论‘浩然之气’及‘大丈夫’两章之意大略相同)!”孟子的“善养吾浩然之气”,以及“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所谓“大丈夫”气质,自有其积极的意义,因此,历来为中国人民,也为毛泽东同志所借用,这是与毛泽东历来主张的“古为今用”相一致的。毛泽东还非常欣赏孟子“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之句说:“正是这种情形。没有红军的改编,红色区域的改制,暴动政策的取消,就不能实现全国的抗日战争。为了前者就得到了后者,消极的步骤达到了积极的目的”。
毛泽东赞扬“孔子博学于文,名字博学而详说”的治学精神,欣赏孔丘孟轲渊博的学识。毛泽东自1920年之后,逐步成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但毛泽东注重中国的传统文化,注重吸收传统文化中合理的成分,以孔孟思想为轴线的中国传统文化,自然是毛泽东格外注目的领域。因而,毛泽东对孔子、孟子就有着较多的论述。就是毛泽东最后一个生日,他还一再重复一句谚语:“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谚语的意思是:孔子寿龄七十三,孟子高龄八十四,到了圣人的年龄,也就该辞世去了(俗称“到了殉头”)。毛泽东不信哪个人能够“万寿无疆”,他喜欢人们祝他“长命百岁”,可见,孔孟传统文化对毛泽东的影响。
叹王弼、颜回之早亡
王弼(公元226—公元249年),三国时期山阳郡高平县(济宁南部)人,为魏晋玄学领袖和奠基人,亦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他虽然只活了二十四岁,但著述甚丰,计有《周易注》《周易略例》《老子注》《老子指略》《论语释疑》等书。他创立的玄学上承两汉经学,下启隋唐佛学,是中国学术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对于王弼的才能,毛泽东非常赞赏。在读《初唐四杰集》一书时,毛泽东于王勃《秋日楚州司户宅饯崔吏君序》旁批注:王勃“以一个二十八岁的人,写十六集诗文作品,与王弼的哲学(主观唯心主义)、贾谊的历史学和政治学,可以媲美,都是少年英发。贾谊死时三十几,王弼死时二十四。还有李贺死时二十七,夏完淳死时十七,都是英俊天才,惜乎死的太早了”。
颜回,为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品德优秀,高才博学,死时三十一岁,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毛泽东从青年时代起,就不止一次地赞扬颜回的这种“安贫乐道”精神,认为“安贫者能成事”。同时,毛泽东也非常惋惜颜回短暂的生命,由此主张人们注重身体锻炼,注重养生,并主张德、智、体全面发展。1916年12月9日,毛泽东在《给黎锦熙先生的信》中说“且观自古不永寿者,未必其数之本如斯也,或以其身之弱然尔。颜子早夭矣;贾生王佐之才,死之年才三十三耳;王勃、卢照邻或早死,或坐废。此皆有甚高之德与智,一旦身体不存,德智则随之堕矣”。1917年,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又谈到“颜回、贾谊、王勃、卢照邻这些人,虽然有才华,却短了命;身之不存,德与智也就毁了”。对颜回等古人的高才早亡表示深切地追念与惋惜。
批驳秦启荣
秦启荣(公元1900—公元1943年),邹县北关人,曾先后任国民党山东省党部常委、山东第十二区特派员兼保安司令、建设厅厅长、国民党别动队第五纵队司令等职。“西安事变”之后,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建立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大举入侵。然而,由于蒋介石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国民党内的部分反动分子,无视国家危亡的现实,专门和共产党作对,不断制造国共摩擦,给抗日救亡运动蒙上了一层阴影,秦启荣就是这类反动分子的代表人物。1939年起,即秦启荣任国民党第五别动队司令期间,在他活动的鲁中、鲁北地区,先后制造了“太河惨案”、“雪野事件”和“淄河事件”,杀害我无数抗日军民,其中“太河惨案”就惨杀我八路军团级干部以下四百多人。为了维护抗日救亡大局,1939年3月,中共中央指示山东分局:今后对一切顽固分子的无理进攻,必须坚持消灭之。9月16日,毛泽东在接见中央社、扫荡报、新民报等新闻单位记者时指出:“张荫梧、秦启荣是两位摩擦专家,张荫梧在河北,秦启荣在山东,简直是无法无天,和汉奸的行为很少区别,他们打敌人的时候少,打八路军的时候多。有许多铁的证据……我已经送给蒋委员长了”。1940年2月1日,毛泽东又向国民党发出通电,郑重要求:“国民党政府应以抗日大局为重,下令处罚山东、河北、河南等一切制造惨案分子,以利团结抗战”,并专门指出:“山东有秦启荣消灭游击队”之事,今后不得再有同类事件发生。同月,毛泽东在延安讨汪集会上所作《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反对反共顽固派》的演讲中又指出:日汪的主要目的是反共,是全力分裂国共合作,“这样,他们就利用国民党内部的顽固派,到处放火。在湖南就闹平江惨案,在河南就闹确山惨案,在山西就闹旧军打新军,在河北就闹张荫梧打八路军,在山东就闹秦启荣打游击队……,所有这些,无非是要破坏抗日的局面,使全国人民都当亡国奴”。遵循党中央和毛泽东的指示,我军集中力量,于1943年8月,将秦启荣所部全部歼灭,这位秦氏“摩擦专家”被击毙,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作者手记
毛泽东熟悉济宁这片古老的土地,熟悉在这块丰厚的历史文化土壤中产生的历史人物。毛泽东除对孔子、孟子、王弼等历史人物有着客观的评判外,对孔孟之乡哺育起来的历史名人诸如曹刿、左丘明、鲁班、子思、刘表、庆父等也有一定的评说,为我们研究本市历史提供了理论依据。对于这些,我们将倍加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