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当政期间,曾七、八次巡幸,路过济宁:[卷一,大事志]
十三年,圣驾东巡[不知到济宁否]
二十一年,圣驾南巡,免经过州县地丁银十之三。
三十年,圣驾南巡,幸南池、太白楼。
三十六年,圣驾东巡,幸南池、太白楼,免经过州县地丁银十之三[济宁免一千一百三十七两有奇]。
四十一年,圣驾南巡,幸南池、太白楼,免经过州县地丁十之三[济宁免银一千一百三十七两]。
四十五年,圣驾南巡,幸南池、太白楼,免经过州县地丁银十之三[济宁免一千三百二十六两有奇]。
四十九年,圣驾南巡,幸南池、太白楼,免经过州县地丁银十之三[济宁免银一千三百二十六两有奇]。
五十五年,圣驾东巡,免经过[此二字不清晰,疑为“经过”]州县地丁十之三,豁免四十九年、五十五年被灾民欠钱粮。
注:由此可以看出,乾隆帝多次巡幸,经过济宁州,并驻脚于此。乾隆本爱吟诗作赋,对李白、杜甫两位“诗仙”、“诗圣”更是仰慕已久,故而每次到济,就不免到太白楼、南池游历一番,并多次在此浣笔作诗,其附庸风雅之情可想而知。
另外,从其蠲免银两的数量上,也似乎可以看出一些变化:
三十六年济宁免一千一百三十七两有奇
四十一年济宁免银一千一百三十七两
四十五年济宁免一千三百二十六两有奇
四十九年济宁免一千三百二十六两有奇
可知,在四十一年到四十五年的时间里,免银的数额出现了近二百两的增长,那么,按照“免经过州县地丁银十之三”推断,济宁州百姓在四十一年之前的地丁银为3790两之多,在四十五年之后的地丁银为4420两之多。
康熙年间,曾于二十三年“圣驾南巡,幸南池,免经过州县卫所丁银”[卷一,大事志]。康熙四十八年,舟过济宁,作诗一首:
济水平分南北流,山桃花绽古墟头,
粼粼碧浪层层树,便觉春风起棹讴。[卷首,天章志,第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