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作为孔子思想、孔子文化的传播者、传道者,您认为孔子思想与构建和谐社会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关系?
李成俊:孔子是个大起大落的人物。两千多年来,有人把他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近世以来又有人把他批的一无是处。批孔时的主要观点是孔子思想与马列主义相违背。一个是革命的,一个是保守的,乃至反动的,两者水火不能相容,不适用于社会主义。这种观点当然不对。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中国两千多年来一直久传不衰,这有它的道理。人们认为儒家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干和基础,这些思想适用于我们中华民族。纵观历史,一个王朝建立,孔子就被尊敬,为什么?因为孔子思想是治国安邦之道、社会和谐之道、社会稳定之道。孔子的核心思想是“和”,是社会和谐,以后走向大同世界。一时达不到,也要国家统一、社会有序。他的弟子有子说出了他的话“礼之用,和为贵”。和是最珍贵的,用“和”使社会安定,在任何时候都要讲和谐。孔子又说“君子和而不同”。“和”就是联合、结合、团结、和谐,“同”是无原则的凑合。现在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朝着共同的目标——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前进,首先需要和谐。人们还记得文化大革命,人们之间分邦分派,闹来闹去,影响了生产,败坏了风气。“文革”十年过去,我们拨乱反正、改革开放、以德治国、与时俱进、科学发展,都在一个和谐的环境下进行。我们在国内维护和谐,在国际上也主张和谐,谋求和平。只有在一种和谐的环境中,才能促使经济发展,才能贯彻我们既定的“以人为本”的方针。
为了贯彻“和”的精神,孔子主张“礼”,在社会上的各个方面都要有一定的规范。有法可依、依礼行事、以礼促和,以维护广大人民利益的法律保证“和”。孔子大量讲“仁”,仁者“爱人”,用仁来协调人际关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人们相互仁爱,自然能使社会和谐。在思想方法上以及处理一切事情时,孔子认为应持“中庸”的观点,做什么事情都要恰到好处,不要过火,不要过头。这些思想都是为“和”服务的。每个人贯彻孔子这些思想,人际之间,国际之间就能和谐。孔子的这些思想对当前我国构建和谐社会都有积极意义。
记者: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快构建传承中华美德,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和行为规范。您认为孔子思想在这些方面能起到哪些作用?
李成俊:中国革命胜利是马列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结果。“中国实际”包括旧中国在三座大山压迫下,一穷二白;也包括中国几千年来丰厚的文化。如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思想、艰苦奋斗的思想、团结和谐的思想等等。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也要将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即除今日的中国国情外,也要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文化分三个层次:表相是各种具体事物,高一层是各种制度、规范,最高层是意识形态、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包涵“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即艰苦奋斗的精神、团结和谐的精神。具体的如:仁、义、礼、智、信、忠、孝等等。这些中国人的美德,使中华文明延续、发展,使中国人民团结、奋斗,永远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很高兴地看到:现在人们已经越来越重视中华的传统美德。近十几年来,已经出现一股越来越强劲的“国学热”。儿童诵读古诗文,已由几百万发展到几千万,许多企业家不远千里到北京、曲阜等地学习儒家思想,争做儒商。全国人大已将清明、端午、中秋列为法定假日,几十个城市开始过“中华母亲节”,许多单位、工厂、学校职工学《论语》,读“四书”,京剧及地方戏不断振兴,最新媒体影视上宣传、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节目相继出现(我们拍摄的大型文献纪录片——《文化巨人孔子》就是一部重头戏)。这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都有直接的积极意义。
中华传统文化内容很多,国学诵读只是其中一部分。我们应该“与时俱进”地学国学,标准是是否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要求,是否符合当今市场经济的要求。以我们的片子来说,在体现道德取向时,我们注重重点从积极方面表现、引导,对少量消极方面采取批判的态度,让观众看后,能了解过去、受到教育、引人向上。
记者:您认为科学发展观和孔子思想的结合点在哪里?
李成俊:提起孔子,人们往往把他当做保守派、顽固派的代表,其实完全不对。他的许多言论都体现发展观。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水在不停地流,流过去就不回来了。同样,历史在发展,社会在前进,人的认识在不断提高。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发展,不应走回头路。他说“殷因于夏礼,其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其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意思是,商朝继承、学习夏朝,但更依据当时情况有所增减。周朝学习商朝,也要依据当时的情况有所增减。既要继承,也要变化。因为事物在发展,要跟上新发展的形势办事。他接着又说:后人继承我们现在的周代时,也要有继承、有改变、不断发展。这种与时俱进的思想,正是一种发展观。当然我们今天的“科学发展观”比孔子又进了一步。
孔子不保守,他主张开放。他尊重周边的少数民族,他认为少数民族有道德水平最高的人(称吴国的君主泰伯为“至德”)他认为当时中原礼坏乐崩,“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应该向“四夷”学习。他说不管你出身如何,哪里来的,只要有学问,我就用你。他的弟子子贡在南方楚国见一个老翁抱瓮浇地,子贡告诉他用桔槔可省力。这种利用原始机械进行技术改革的主张,自然是从孔子那里学到的。
我们今天的科学发展观与孔子思想的结合点就在于领会和结合与时俱进。
记者:您认为孔子思想在世界文化领域内的贡献是什么?孔子思想在中国和世界文化方面最终能作出什么样的贡献?
李成俊: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可分作两大部分,即道德学和管理学。
人们把孔子说成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音乐家等,拥有几十个头衔。其实孔子主要是一位教育家,其教育思想中又主要是道德教育。中国人意识形态中的孝、悌、忠、礼、义、廉、耻,以及《论语》中提到的“恭、宽、信、敏、惠”、“温、良、恭、俭、让”等美德,大都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提出的。2006年4月21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美国耶鲁大学演讲中,说到中国文化的四大特点(以人为本、自强不息、团结和谐、亲仁善邻)都与儒家有关。社会上道德滑坡、人们的素质不高,正需要用多年来行之有效的道德观念来武装人们的头脑。这在国内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之必需,在国际上也是人类思想中一份宝贵遗产。
在管理学方面,孔子的管理学是建议当权者如何管理,要当权者重视生产、以人为本、廉洁高效、睦邻友好……香港回归十周年的时候,我们中国孔子文化传播促进会骆承烈教授就在会上讲《孔子思想的现代价值》:孔子思想是治理国家之道。他维护国家统一,协调人际关系,强调仁政德治,提倡贤人掌权。它是发展经济之道:他重视发展生产,主张节财、尚俭、斥奢,反对暴政、苛敛。它是管理社会之道:主张对人民教化,重视与人民联络感情,要求属下忠于职守,提倡业精于勤,做到奖惩分明。这些思想,在当时有用,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上有用,在今天仍有重要参考价值。它对中国有用,对世界各国也都有用。孔子思想在世界范围内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些思想正是他对世界文化宝库做出的贡献。
过去中国落后,西方看不起东方的思想,看不起东方的文化。随着历史的发展,世界格局的变化,东西方文化由“对抗”变作“对话”。去年秋天,在孔子生地尼山论坛上,就进行过成功的东西方对话。人们公认东方文化的主要代表是中国的孔子思想。我们认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愿意学习西方的好东西。西方的大量有识之士,更认为应很好地向东方学习,向孔子学习。
孔子是个什么人?孔子的主要思想是什么?两千多年来儒家思想经过一个什么样的演变过程?孔子思想在世界各国有什么影响?这一系列重大问题,都在我们这部专题片《文化巨人孔子》中表现出来。我们为什么称“文献”专题片?因为我们用了大量人们熟知的,人们不知的文献,请国内外七八十位孔学专家在每部分给画龙点睛。它的深度、广度是“空前”的,有些大家(像张岱年教授)已经作古,别人再也不能请他来指导和论述孔子思想了。从这一点来说,此片也是“绝后”的。
(有关孔子“和”的思想,“和”在当今世界的关系,参看《文化巨人孔子》一书115-142页)
图1:昔日孟良崮战役中的红小鬼,而今人类“精神食粮”的传播者——李成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