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网消息 11月的浙江人文大讲堂,我们请来了德国著名汉学家、翻译家、作家沃尔夫冈·顾彬教授,讲讲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
顾彬教授告诉记者,他演讲的题目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传承》。他想谈孔子,一要讲“敬畏”,二要讲学而时习之的“习”,三要讲“死亡”。
在顾彬教授的理论中,“敬畏”是智慧、义、勇敢,是忠实、害怕、谨慎,但并不是绝对和盲目的服从。而且,敬畏并不一定是对强者,也不一定是对人,而是对生活、他人、自己,也对弱者、动物。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在中国是小学生都会背诵的名句,顾彬将这与德国哲学传统相结合,于是出现了更深刻的含义。“习”在欧洲或者德国哲学中有宗教的背景,是一种精神修炼的形式。同样是从《论语》出发,顾彬将综合分析孔子的生死观,他认为,人活着是为了传播“道”,“如果一个人死去了,他的学说还在继续流传,那就是他以另一种方式活下去;人活在世上,对自己、对社会都有责任,如果这个责任没有尽到,那么人的前面还有很多路要走的;生和死都是人发自内心的自觉行为。”
简介:沃尔夫冈·顾彬(Wolfgang Kubin),男,1945年生于德国。著名汉学家,翻译家,作家。波恩大学终身教授,德国翻译家协会及德国作家协会成员,北京外国语大学特聘教授。曾在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上海交大等多所高等院校担任客座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中国古典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和中国思想史。主要作品和译著有《中国诗歌史》、《新离骚》、《中国20世纪文学史》、《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鲁迅选集》六卷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