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千百年来,敬老爱老、孝顺长辈作为民族的传统美德传承下来。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发展,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现代人在孝顺观念上更应重视这一点:孝顺老人,既要做到物质上的“孝”,更需精神上的“顺”,物质是生活的保障,精神是生命的支柱,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他们创造“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的晚年生活——这,既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更是为人子女的应尽义务。
孝顺孝顺 孝而顺之
现代孝道:赡养外更需“敬、顺、恒”
社会发展到今天,对于孝顺观,也出现了多元的理解,各个家庭表现孝顺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但令人担忧的是,如今出现以物质层次的孝道来取代精神层次孝道的新趋势。许多家庭较为重视生活照顾和金钱资助,但在精神慰藉、体贴、关心和经常问候方面往往存在不足;成年子女在金钱上资助父母逐渐增高,而经常问候父母和加强精神沟通的却不断降低。
近期,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风笑天曾组织《城市居民孝道态度与行为的代际比较》的课题研究,通过居民调查数据,佐证了上述趋势。
专家指出,从以“孝”为核心思想的孝文化主要表现在养、敬、顺、恒等四个方面。“养”就是“赡养”,即从物质上奉养和悉心照料。这当然是孝道很基本的方面。古往今来,对长辈的孝顺首先体现在对他们的赡养上。中国有一句民谚“养儿防老”,就是指上一代含辛茹苦抚养下一代,目的之一就是等自己无法照顾自己的时候,希望下一辈能够赡养自己。因此,“家庭养老”这种传统养老机制成为中国养老机制的主流,这是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根本区别之一,也是今天社会养老的观念在我国不被普遍接受的主要原因。
然而,现代孝顺观显然不能仅仅停留在金钱层面上,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精神层面的“顺”、“敬”、“恒”就显得更为重要。
“顺”指顺从,即在尊敬父母的基础上不违背父母意志,使自己成为父母意志的执行者和体现者。
“敬”是尊敬,即从精神层次表现对长辈的敬重。
除了从物质上要赡养老人外,孝文化中的“孝顺”还体现在晚辈从应精神层面表现出对长辈的尊敬。
有关专家等将“顺从”分解为“尊敬父母”和“顺从父母”,对“顺从”层次分析的结果则是:三代城市居民(青年代、中年代、老年代)对“尊敬老年父母是他们的责任”均持非常肯定的态度,高达95%左右。而在“顺从老年父母是他们的责任”上年龄越大,越倾向于赞同。青年代、中年代、老年代的肯定比率分别为43.1%、57.3%和66.1%。说明经济的发展,物质条件已经不是考虑的主要因素,孝敬更需要表现的是对晚辈的“顺”,并且这种倾向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得到认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孝顺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在精神上使父母和长辈内心感到由衷的愉悦。
“恒”指永恒持续,就是保持一颗永恒的孝心,使尽孝的能力不会穷尽空乏。
父母在,能够一直孝敬,父母死后,则慎行其身,不给父母带来恶名,就是始终尽孝道了;同时既善自珍摄,保全自己,又能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英名,这也是始终尽孝道。《孝经》中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至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另外还要能够很好地继承先人的遗志,很好地完成前人的事业,使父母的事业和意愿得到继承和发扬,这也是对父母和长辈孝的体现,是一种永恒的孝和爱。
现代人的四种孝顺观
孝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今天,现代人对“孝顺”的认识如何呢?学者刘凤仪在周围的人群中,以“何谓孝”为题,做了个调查,结果发现有不同历史经历,不同年龄段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具有代表性的说法有四种:
其一是“奉养说”。
比较多的人认为,是否赡养和侍奉父母,是区分孝与不孝的标准,能使父母生活好,身体好,就算尽到了孝心。也有的认为,老人不缺钱,只有侍奉好就可以了。
其二是“顺从说”。
老年人们认为,“孝”就是对老人的尊敬,老人说什么、要什么、干什么,顺从就行了,“孝顺”、“孝顺”,顺就是孝。也有的人认为,父母是家庭的权威,说了算的人,服从父母是子女孝顺的表现。
其三是“哄逗说”。
一些中年人说,老年人就是“老小孩”,就得像哄逗孩子一样,把老人哄好了,相安无事,家庭也就祥和了。
其四是“真爱说”。
这是一些年轻人,特别是那些姑娘们认为“孝”就是爱,对父母的理解和真爱,是在情感上与父母的高度融洽,很有点浪漫劲。
有关专家认为,由于现在多数老人生活供养上不成问题,他们更渴望精神上的慰藉。所以,人们对“孝”的认识,也有些变化,淡化了经济方面的要求,而在感情上的意义得到了强化。
亲手给父母洗次脚
孝道无小事 细节出孝顺
古人认为“养亲必敬”,也就是说孝顺父母应该从“敬”和“爱”中,使得老人在精神上得到安慰。
“敬”,比如说父母生日,儿女送礼,要恭恭敬敬地亲手送上,并祝他们健康长寿。儿女外出时,要告诉父母出去的地点、时间、原因,请父母不要惦念,家中较大的事情,听取父母的有益的意见,以免父母操心。
“爱”,就是要对父母无微不至地关心、体贴:天气变化要问寒问暖,提醒及时加减衣服;工作在外,要常回家看看,帮父母洗洗刷刷;父母生病,时间长了,不但要悉心照顾,还应和颜悦色经常劝慰,使其心情舒畅、愉快,树立和疾病作斗争的信心和勇气。
具体说来,为人子女,精神层面上敬顺父母,应当注意以下细节。
1.听言受教,不做顶撞
子女对父母的教导应虚心接受,遵从他们的教导。所有的劝阻告示也应严谨看待,时时牢记心怀,不违背叛逆,不做顶撞,凡事与父母商讨,尊敬他们。
2.衣食住行,皆要齐全
父母衣物,三餐食物,房子住宿,交通车辆皆要安排齐全,不可让父母挨饿受冻,遭风雨侵袭,身为子女的应当时时关怀父母的基本要求、生存条件,不让他们担忧难过。
3.日常生活,当要照顾
父母日常生活、点点滴滴当要谨慎周全,一切应尽心尽力,马虎不得,让父母无忧无烦,安然舒适享受晚年,子女应体母意,时刻守候身旁,尽忠尽孝。
4.物质精神,缺一不可
物质满足父母固然重要,但精神上的关爱、呵护却远远超于这一切,父母至老年时,物质需求反为次要,心灵难免需要子女的慰问关心,所以两者都有其重要性。
5.出门返家,都要交代
子女出门远行难免会使父母担惊害怕,所以在有事离家出门时,皆应礼貌知会父母一声,让其知道你的行踪,身在何方,不让他们为子女烦忧难过。
6.品性兼顾,父母不忧
子女在家孝顺,出外也必须自修个人品德,在待人接物方面更需时时提升自己,温文有礼,让父母引以为豪,更为重要的是这能让父母放心宽心。
7.兄弟相爱,父母欣慰
兄弟姐妹应相亲相爱,有事互相帮忙、不妒忌、不埋怨,时时以手足之情和睦相处,父母自然感到欣慰,一家也会其乐融融。
8.遵命办事,有商有量
父母之命应温和接受,万事都可与父母商讨,凡事要体谅父母的用意,理解他们的苦心,有不同的意见应该耐心沟通,寻求他们的支持。
现状:
父母更希望子女多陪伴
广州曾做过一次大型社会调查,题目是“老年父母最希望的事情是什么”,调查对象是随机抽取的10000对老年夫妇。
在为时半年的调查中,组织者深入城乡,分别让这些不同区域的老人填写问卷。结果出来后,刊登在当地最具影响力的报纸上,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深刻检讨。
在“老年父母最希望儿女为自己做的事情”一栏中,百分之九十八的老人都选择了“抽时间多陪陪父母”这一选项,而选择“给父母大量的生活和消费费用”的仅占不到百分之一。可见,父母最希望儿女们能多陪陪他们,并不喜欢儿女们的物质给予。很多老人留下了原因,多种多样,但归根结底就是自己活了一辈子了,不缺那点钱花,更需要的是情感上安慰。
在“最希望过的日子”一栏中,竟有百分之八十七的老人选择了“和儿女一起吃团圆饭”这一选项,而选择“外出旅游”的仅占百分之十几。理由是跟儿女在一起时心情最愉快。
调查显示,最为寻常的事父母最憧憬。但越是这种寻常的事情,在现代化生活的快节奏下越难以实现。年轻人都太忙了,工作,加班,聚会,上网,现代化的生活面面俱到,唯独冷落了老人,凝固了一片孝心。
物质和精神赡养缺一不可 (妮图/图)
你该这样“顺”着父母
A.经常回家看望父母
别以为每个月给父母寄点生活费、保健品就可以当做是一种孝顺。当看到日渐苍老的父母像小孩子一样黏着子女问东问西关心你的时候,你就会明白:他们最需要的是子女能常回家在身边陪着他们。
B.每天给父母打个电话
每天给父母打一个电话,寒暄几句,报个平安,只是举手之劳的事情,可就是这短短的几句问候,却能让父母感受到你的心意和真情。
C.让自己始终健康快乐
曾有个孩子不经意地看到父亲日记里的一句话——女儿加油,爸爸为你的努力坚持而感到自豪,无论梦想是否能成真,只要你能健康快乐每一天,就是对我和你妈妈最大的安慰!
#p#副标题#e#D.不妨向父母倾诉烦恼
很多人认为在父母面前报喜不报忧,是在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其实也不尽然。在父母眼中,孩子永远是孩子。如果子女愿意向他们倾诉烦恼,请他们分担忧愁,哪怕他们真的帮不上忙,只是在言语上给子女宽慰,他们同样会感到高兴甚至兴奋。
E.用心去听父母的唠叨
人老了,唠叨是一件常事,有时并不需要你按他们的意思去做,只是想对你说一下想法,尽管这种想法可能已经说过很多次。作为子女应该耐心倾听,让父母觉得他们的话对你很重要,而事实也确实很重要,因为从时间上来说,这样的唠叨早已不是奢侈品了。所以永远不要说“烦死了”这三个字。
F.尊重父母的生活习惯
老年人的习惯和嗜好大多是一辈子的积累,尽管有时会不合时宜,也许有一些“嗜好”不利于他的健康。如果像对孩子一样严加管制,自然不能令他们舒心。你完全可以采取尊重他们的态度,细心并耐心帮助他们往好的方面发展。
G.支持父母的爱好
父母在想什么,他们有些什么爱好?你知道吗?做父母的为家庭、为儿女辛苦操劳一生,晚年才有时间,更希望享受生活的乐趣。深入父母的内心世界,从他们真正的需求入手,支持鼓励他们的爱好来“孝顺”,才是儿女的孝顺之道。
H.公开表示对父母的爱
这在西方是很流行的一件事。比如,可以好好地想一想,有哪些事是你要感谢父母的,然后写一篇短文感谢他们。写好以后,找会写很漂亮的字的艺术家把它抄下来,再用框裱好,送给父母。不是私底下给父母,最好请亲朋好友和一些弟兄姊妹,大家聚在一起有一个感恩见证的聚会,就在聚会中把这个送给父母。
I.多收集关于父母的东西
有机会多给他们照一些照片,有机会就给他们录像、录音,多留一些这些东西来。你帮他做一些东西,让他可以拿给他的朋友看,他们会很高兴。所以我们要孝敬父母,有的时候要想一点方法、想一想怎么样可以留下一些能够纪念的东西,有些事不要让它过去就过去了。
延伸阅读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经》
百善孝为先。——《围炉夜话》
能事父母谓之孝。——《荀子·王制》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韩诗外传》
夫为人子,当以五事敬奉父母。云何为五?一者供奉能使无乏,二者凡有所为先白父母,三者父母所为恭顺不逆,四者父母正令不敢违背,五者不断父母所为正业。——《中阿含经·善生经》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
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论语·里仁》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弟子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