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成为首个获得諾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12日15时,莫言的大哥管谟贤接受记者访问,谈弟弟莫言。
记者:莫言的作品一直具有争议,特别是《丰乳肥臀》,你怎么看?
管谟贤:当时持反对意见,那是极左的路线。(这本书)非常真实地反映了高密这一代解放前后这六十年的历史。我们说说那个地主,过去夏天一身夏布衣裳、冬天一身棉衣裳给长工,中秋节、过年的时候给长工送礼。那些老板、老地主带着长工吃细粮,家里老婆孩子吃粗粮,地主为了把粗粮快一点吃掉,用粗粮包肉包子给长工吃,你不伺候人家,人家不好好干。
记者:现在所有人说莫言是有天赋的小说家,你怎么看这个天赋?他从哪里来?是仅仅从你上大学留下来的一点课本?
管谟贤:我今天在莫言的会上讲了一个观点,研究莫言必须从新文化这个根上来找,不是齐鲁文化,齐鲁文化是统称,鲁仍然是孔子那一套,孔子是从来不谈什么议论,齐文化非常浪漫,妖魔鬼怪都说,农村的民间故事,所以这个颁奖词写得非常好。魔幻现实主义和民间故事结合,历史和现实结合,你从齐文化找根。
莫言生活在高密的大地上属于齐文化,这个文化DNA很深,祖祖辈辈,老一辈流传下来,我爷爷他们讲故事,讲很多妖魔鬼怪的故事,讲了很多,满脑子都是。我们这些人为什么都喜欢文学,估计跟这个有关系。
记者:有些评论家说他的作品有模仿拉美,您觉得根源在齐文化吗?
管谟贤:马尔克斯也好,海明威也好,他都没有正儿八经地看过人家的书,看一遍就丢掉了。我们高密研究会的会长提出了一个观点,天才的莫言,勤奋的莫言,高密的莫言,世界的莫言。人在这方面要有点天才的想象力、观察力,特别是想象力。
记者:莫言他自己在虚构的自己文学里,一个王国,他小说里高密的文学帝国跟现实很不一样,这几天记者去现场都很失望,因为平淡无奇,跟中国任何一个村庄没什么两样。
管谟贤:我们这个地没有山,没有水,都是一马平川,红高粱早就不种了,高粱因为太难吃了,除了造酒没有什么别的功能。
记者:这个高粱地是哪个时期种高粱?
管谟贤:七十年代以前还大量地种,特别是七十年代初期的时候,这里公社干部到海南岛引进一种多穗高粱,种一个种下去像小麦一样分解很多,那个难吃,像石头一样,磨出的面粉做个窝窝头可以打死狗,像石头一样。
记者:所以这个高粱只限于几十年以前。
管谟贤:高粱全身都是宝,高密土话叫“挺秆”,就是秸秆上面的部分包饺子放在上面当盖帘,它那个皮揭下来编席子,都是用那个高粱。真的种就是为这个,再就是扎扫帚,都是高粱。
记者:高密乡究竟在文学和现实之间有什么差异?
管谟贤:现实中的高密东北乡不会有沙漠,也不会有高楼大厦,都是乡村。小说里什么都有,有大楼,森林也有,湖泊也有,他需要什么就把什么挪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