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网消息 2012年9月26日,“《论语》回故里——历代《论语》珍本展”在孔子故里曲阜顺利开展。本次展览由山东省文化厅、中国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主办,中国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山东省图书馆(山东省古籍保护中心)、孔子研究院承办,旨在发挥中国优秀传统经典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在全社会营造全民读书、终身学习的浓厚氛围,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展览在喜迎十八大、纪念孔子诞辰2563周年之际举办,展品既有来自中国国家图书馆、山东省图书馆的一、二级珍本,又有近几十年海内外出土或出版的《论语》珍本的高仿品、照片;内容上,既有《论语》的白文本,又有历代注释本、研究著作;版本上,既有竹木简本、石经拓本、敦煌卷子、宋元旧椠、明清精刻、名家手稿,又有稀见的日本刻本;语种上,既有汉文,又有满文、日文、英文、俄文。可谓内容宏富,规模空前。
2509年前,孔子开始周游列国,历尽艰辛、上下求索,以“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将儒学思想传布四方;2509年后,《论语》回归故里,珍品云集、光辉耀世,以“集大成者”的宏富,回馈圣人桑梓。重读《论语》,聆听孔子,品味书香,体悟经典,传承文明,使得本次展览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竹简木简 早期“抄本”
雕版印刷术诞生以前,典籍主要靠手抄的形式流传,物质载体主要是竹木简或纸。此次展出《论语》的两种早期“抄本”——定州西汉墓竹简《论语》、敦煌悬泉西汉木简《论语》。
定州汉墓西汉竹简《论语》,1973年河北定州八角廊村40号汉墓出土,墓主为中山怀王刘修。内容用汉隶书写,避刘邦讳。此批汉简有620多枚,录成释文共7576字,约为今本《论语》的一半,篇章、字句与今本《论语》多有不同。
敦煌悬泉西汉木简《论语》,1992年甘肃敦煌悬泉置遗址出土。为《论语?子张》篇残文,文字与今本《论语》略有不同,在版本学、校勘学上有一定价值,为研究儒学在河西的传播提供重要依据。原件现藏甘肃简牍保护研究中心。
以上两种抄本均以研究著作展示。
石经拓本 珍品荟萃
石经是指刻在石头上的经文,内容一般是儒家或者佛教典籍。在中国古代,由政府主持摹刻儒家经典的大规模刻石一共七次。刻成后一般放在太学或国子监内,供学子们校正经典文本,避免传抄讹误。
本次展览展出我国最早的石经——熹平石经《论语》残石的李晓园摹刻拓本。熹平石经始刻于东汉灵帝熹平四年(175),由当时著名的经学家蔡邕主持,包含《周易》《尚书》《诗经》《仪礼》《春秋》《公羊传》《论语》等,规模宏大,校刻精良。熹平石经残石自宋代间或出土,宋洪适收入《隶释》,后失传。清孙承泽、黄易得残石墨拓,钱泳获双钩本数幅,亲摹刻石。翁方纲综合各本勒于南昌学宫,乾隆五十七年(1792)李晓园又据翁本刻石于绍兴学宫。此本末有1935年王献唐题跋,详述汉石经历代摹拓情况。钤有“献唐”“寒金冷石文字”。山东省图书馆藏。
展览还展出了中国后代流传《论语》正文的主本源头——唐开成石经《论语》。开成石经,又称“唐石经”,始刻于文宗大和七年(833),竣于开成二年(837),以唐楷书写。原石立于长安国子监内,今存西安碑林。石经在明关中大地震中损毁严重,明以前的完整拓本今已不存,现存拓本多有残缺。民国十五年(1926),掖县张宗昌皕忍堂据原石字体影摹刻板,残缺处依宋本补足。
另展有南宋临安石经(又称“绍兴石经”或“御书石经”)《论语》的旧拓本和乾隆石经《论语》的旧拓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