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邹城近在咫尺,也多次去过,但是关于伏羲庙还是第一次听说,2006年3月6日,到邹城公干,恰好安排了郭里镇的庙东村,说起庙东村,郭里镇的文化站长介绍了关于伏羲庙遗址的情况。郭里镇爷娘庙村东,原有一座规制宏大、建筑雄伟的庙宇,名羲皇庙,人称人祖庙,俗称爷娘庙,是古代祭祀伏羲的地方。已经到了这里,固然不能放过难得的机会,公干后我们一行到伏羲庙遗址去参访。
我是有浓厚的兴趣的,毕竟对“周易八卦”有一知半解,那么了解周易八卦就不可能不知道伏羲。知情的人介绍,伏羲庙原本是非常壮观的,规制也相当庞大。后来被毁坏掉了,只有“残垣断壁”了。庙东村不大,位于东凫山西麓。出村东头,很快看到几处耸立的石柱和石碑。石柱是有窠臼的,八面棱体,我们走到近前,随行的当地的同志介绍,哪里是石阶,哪里曾经是大殿。不看固然是不知道的,这一看的确让人惊讶、惊叹!
遗址的周边已经被开垦为农田,麦苗青青,而就在这青苗黄土的掩映下,是石基、石碑,还有驮碑的狴阋,有的破碎不堪了,有的还可能是保持着最初的状态。让人慨叹历史的悠远与沧桑变迁,同时感叹中华文明的伟大,也为伏羲庙的被毁而惋惜和遗憾。
庙宇的遗址痕迹还隐约可见,由南向北,前面两个立着的碑,一个是明武宗、穆宗、宪宗朝稍后的;一个是清朝顺治四年的。由于碑较高,又字迹有点模糊,至于什么内容,看的并不仔细。再向北,是一座方碑,碑的北侧行草书一首七言诗,由于匆忙,内容没有来得及记下,落款是“虚昌道人”,所谓的“虚倡道人”,据说是吕洞宾,但是还无法考证出来。南侧是小字的碑文,落款为“双口道人”,与“虚昌道人”互应互解。
麦陇间的碎石与掩埋于黄土下的石碑,其实都是历史的述说。但是这样一处文化遗址这样被湮灭实在可惜。虽然底边有一块“济宁市文物重点保护文物”牌子,但是在具体的保护措施方面是没有的。我觉得这样一处文化遗址是有非常大的价值的。如此的得不到保护和珍视,非常的可惜!
回到市里,我想找邹县的县志查阅一下记载,但是没有能够找到。不过从网上还是搜索到一些资料和记载的。内容如下:
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朱承命撰修的《邹县志》载:人祖庙“祀伏羲,一在县西南隅六十里东凫山之西麓,亘古今存。按《左传》:周时须句风姓,司太昊有济之祀,邾灭须句,则太昊庙祠在此方久矣。其庙归制巍峨,檐以琉璃,象以金碧。历代增修,金元明具有碑刻。每值上已、重九,民间至庙祈子,有求必应。俗称爷娘庙。”
《诗经·鲁颂·閟宫》说:“保有凫绎,遂荒徐宅”,可见其在春秋时期就很有名。因为此处盛传着有关伏羲的佳话。凫山有伏羲画八卦图,所以凫山又有八卦山的称法。附近有女娲炼石台,光伏羲墓就有两处。一处在凫山东北,另一处在独山以北。古籍记载下来的伏羲传说,其主要事迹是创制了一种象征方法的记事符号——八卦,其次是结网 教民渔猎。
凫山周围一带,旧、新石器时代的大大小小的文化遗址不下一二十处。表明在原始时代漫长的时期内,先民们就在这个范围内繁衍生息。这一带应是东夷昊部族人聚居区,而伏羲正是传说中东夷族人的领袖。他所代表的部族是以龙为图腾崇拜的部族,中华民族被称为龙的传人,即与此有关。伏羲作为东夷族的领袖,“任、宿、须句、颛臾”风姓四小国的始祖,在他的“领地”山东有庙祀三处,而以凫山羲皇庙创建最早、规制最大。最早的碑刻记载在五代后唐明宗长兴二年(931年),也是重修。元朝于钦《齐乘》云“凫山……古有伏羲庙……实司太昊之祀,邹鲁有庙是也。”元朝《重修伏羲庙碑记》说:“当时庙斯山麓,亘古今存。”可见凫山之有伏羲庙已相当的久远了。伏羲庙经历代多次维修,形成东、中、西三路,殿、庑、阁、楼一百余间,占地面积3万多平方米的古建筑群。中轴线上,南向正门三楹。向北正中为礼门,再北是主题建筑羲皇殿,五楹三进,歇山转角飞檐斗拱式结构,绿琉璃瓦覆顶,前廊下六根高浮雕云龙石柱,云气间尚雕有雷公、云母等神话人物,雕刻精美,为元大德年间(1297——1307年)刻制。殿内神龛中羲皇金像巍峨,着帝王冕旒。殿前东、西庑各十间,供奉道教塑像。殿后为娲皇殿,供奉“人祖奶奶”女娲像,仿原始社会的样子,全体赤裸,仅腰间遮树叶短裙,姿态生动。据说中国古代雕塑,裸体者屈指可数,但此处男女塑像都赫然赤裸。可能与伏羲女娲繁衍后代、生殖崇拜有关。东西跨院各有关圣殿、送子娘娘殿、华佗庙、梳妆楼等建筑。庙中碑刻百余块,多为重修祭祀碑、诗词赞咏碑。庙内古柏300余株,多为唐、宋时载植,最大直径3米左右,“凫岭古柏”为古邹城十二景之一。
中央二门以外有金水桥,桥外有一条东西向的大路,越过东西两跨院,各开一门通庙外。东名东华门,西名西华门。形式与名称都模仿皇宫。因为供奉是“皇帝”。所谓“三皇”,历来说法不一。在六种说法中,有四种说法有伏羲;按《风俗通义·皇霸篇》引《春秋纬运斗枢》及司马贞《补三皇纪》的说法,伏羲、女娲都在其内,便占了三分之二。
可惜这座古老、宏伟的庙宇,1929年,被西北军阀部队梁冠英部一把火而焚毁。后又经大炼钢铁和“文化大革命”运动,树木与石碑,刨的刨,砸的砸,以至成为一片废墟。其废址已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从遗址尚兀立着的几根石柱和碑碣,亦可窥当日庙宇盛大之一斑。
通过阅读这些资料和记载,对于伏羲庙遗址的意义和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大约是前年吧,关于中华文化标志城建设的问题得到胡总书记和中央的重视,那么我想在济宁建设中华文化的标志性建筑,也是适得其所吧。在邹鲁件间行走,往往不经意间,就有古老文明和文化的发现。伏羲庙遗址,有关专家是不是也能详细的介绍和发掘一下呢?不能就这样让它湮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