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网消息 7月4日下午,“曲阜与‘中国文化特区’建设研讨会”在山东大学举行。山东省内有关高校和人文社科研究机构的近二十位专家学者与会,围绕“文化特区,‘特’在何处?”这一主题进行了热烈、深入的探讨,并从学术层面就关涉“曲阜‘中国文化特区’”建设的系列问题尝试着给予解答。
山东省文物局副局长高述群;济南市政协副主席崔大庸;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教授;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王钧林教授、仝晰纲教授;曲阜市人大副主任马磊;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颜炳罡教授、杜泽逊教授、黄玉顺教授、张士闪教授,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苗润田教授,山东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昝胜峰等与会专家、学者在研讨时,分别结合学术专长,坦率真诚地就为何建设“曲阜‘中国文化特区’”、“曲阜‘中国文化特区’”“特”在何处、建设“曲阜‘中国文化特区’”的重大意义等问题阐述了观点。学者们认为,综观世界文明发展史,不同的文明虽然内涵不一,但拥有各自共同的精神家园或朝圣之地却是一致的。耶路撒冷之于基督文明,麦加之于伊斯兰文明就是例证。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传承和弘扬同样需要属于自己的朝圣之地。从现有条件看,曲阜显然是目前最佳的选择。因此,将“曲阜‘中国文化特区’”建设作为一种学术问题来进行探讨本身就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这体现了学术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崇敬之情,体现了山东大学学者自觉的文化担当意识和强烈的文化责任感。虽然“曲阜‘中国文化特区’”这个命名有待推敲和斟酌,但该论题所涉及的问题的确值得深入思考,不仅要以研讨会的形式继续探讨,而且要作为一项重要的学术课题给予综合、全面、系统的论证,进而引发学术界对该命题的关注和诠释。专家们表示,“曲阜‘中国文化特区’”建设为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一种新的理念和思路,而这种新的理念和思路又为重新估定曲阜在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地位提供了很好的参考,这需要用全球的眼光和历史的眼光加以审视和理解,以期在实现“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等文化战略目标的基础上,彰显以孔子儒家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的不可替代性,以曲阜为代表的文化主体地位的不可替代性。会上,专家们还就“曲阜‘中国文化特区’”的名称和内涵,建设“曲阜‘中国文化特区’”的载体,“曲阜‘中国文化特区’”建设的目标、路径和步骤等各抒己见,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和建议。
研讨会由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执行副院长王学典主持,儒学高等研究院曾振宇教授介绍了关于“曲阜与‘中国文化特区’”建设山东省政协会议提案的情况。山东大学党委宣传部长李平生、儒学高等研究院党委书记巴金文等参加研讨会。本次研讨会由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承办。
曲阜作为全国首批公布的24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一家属于县级行政区域的城市,在人文地理上具有不可替代性:这里是孔子的故乡、儒家发源地,这里是黄帝故里,这里是周公分封地、“周文”所在地;尤其是在齐鲁文化版图上,历史地形成了以曲阜为中心、方圆百公里的儒家文化圈。因此,曲阜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使其具备了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和文化圣地的条件。
2011年,在山东省政协十届四次会议上,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曾振宇教授等人率先提出了“关于设立曲阜‘文化特区’的建议”的提案。该提案当即引起了政协委员们的高度重视。在小组讨论会上,曾振宇教授又代表山东省社会科学界专门就文化特区的概念、文化特区的意义和具体内容等向时任山东省副省长王军民作了专题汇报。在2012年年初的山东省政协十届五次会议上,九三学社山东省委员会在曾振宇教授提案的基础上,再次以九三学社山东省委的名义提交了“建议设立曲阜‘文化特区’”的提案,引起山东省委省府的高度重视。随后,山东省委宣传部联合济宁市、曲阜市还曾就此举行了专门的研讨会,就其中涉及的一些问题听取了专家和学者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