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河弯弯向南流,流到香江去看一看……”15年前,随着香港回归祖国的怀抱,一首《东方之珠》传唱大江南北。15年后,与香江相距万里的孔孟故里山东,早已突破了“去香江看一看”的范畴,而是在经贸、文化、教育等多个领域密切往来,并日益水乳交融。 “香港元素”随处可见 匡春晖,香港贸发局青岛代表处首席代表,这些年亲身参与了鲁港间多个经贸大项目的达成,也亲眼见证了鲁港文化不断交流融合,“香港回归15年,‘她’和山东的空间距离未变,心理距离却近了许多。” 诚如斯言,香港的优秀品牌、港资设立的公司、香港来的人员等香港元素,已在山东普通百姓生活中随处可见。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有睿智的港商把投资的触角延伸到山东。1980年,鲁港合资的山东鲁兴实业有限公司获批设立,成为我省改革开放后第一家外商投资企业。截至目前,在山东已批准的6万多家外商投资企业中,香港企业占26%,利用港资达到382亿美元。2011年,山东实际使用港资达69.8亿美元,占当年全省实际利用外资的62.5%,再创历史新高,连续多年稳居山东利用外资国别(地区)第一位。去年8月与济南泉城广场相依而建的香港恒隆广场开门纳客,其先进的商业模式和独特的购物体验,不但让济南市民领略到大型购物中心的魅力,也给古老的泉城路商业街增添了一抹繁华。 伴随着港资的涌入,香港贸易发展局、香港证券交易所,嘉里集团、华润集团、招商局集团、港中旅集团、中国光大集团、中远集团等一批大公司和机构先后与山东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与此同时,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航运中心、贸易中心,也吸引着众多山东优质企业的目光。中国重汽、海尔集团、海信集团、浪潮集团、山东黄金、潍柴动力等纷纷驻足香港,以香港为平台深耕国际市场,同时也给香港发展注入来自齐鲁大地的强劲动力。目前,香港已成为山东第一大对外投资地,截至2011年底,山东在港投资企业达到424家。 山东社会科学院国际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顾春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鲁港关系的历史演变,不仅反映在一些细节的微妙变迁,更是“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生动注脚。15年中,山东通过吸收香港的项目、人才、技术和管理优势,不断提升产业结构;香港则利用山东的制造业基础,延伸和发展了自己的优势产业,这是一个双赢的格局。 携手奏响“转调”乐章 即墨鳌山湾,从之前人烟稀少的荒凉之所,到如今花团锦簇的度假胜地,其改变源自于旅游业巨头港中旅的勃勃雄心:斥资46亿元,打破山东旅游“夏热冬冷”的局限,变过去单一观光游为集休闲度假和旅游观光为一体。 “我们要将青岛海泉湾打造成为驰名亚洲的旅游休闲品牌。”港中旅(青岛)海泉湾总经理贺晓鸿说。 一个是制造业经济和外向型经济大省,一个是服务业比重高达90%的亚洲金融中心,山东与香港的互补优势堪称明显。近年来,随着山东“转调”大幕的拉开,再加之CEPA的签署施行,服务业开始成为鲁港经济合作的新载体。 商务部台港澳司副司长孙彤说:“服务业的深度合作已经日益成为内地与香港经贸交流的重要主题。这其中,鲁港服务业的合作就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据省商务厅统计,2007年以来,香港在我省服务业投资一直保持较高增速,年均增幅达26.9%,高于全省港资年均增幅6个百分点。 大规模的资金注入对山东服务业发展起到了“酵母效应”。2011年,香港在我省服务业领域投资项目达208个,同比增长52.2%,占全省服务业合同外资的81.1%,拉动全省服务业利用外资增长33.8%。山东服务业投资也首次超过制造业,经济结构由重变轻开始出现“拐点”。 此外,香港招商局集团参与投资的青岛港国际集装箱码头项目,香港华润风力发电及风电设备制造的新能源项目,香港光大污水处理、生物质发电和垃圾发电等节能环保项目,也为山东发展战略新兴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助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港机工程是香港太古旗下重要的飞机维修维护企业。作为港机工程派驻山东太古的港方人员,黄满堂在山东已经生活了12年,他说:“山东太古飞机工程有限公司组建时,飞机维修甚至没有列入山东的产业目录。现在,山东太古已成为国内从事民用航空维修主要企业之一,并且是亚洲首家具备波音B737系列飞机客改货能力的维修基地,客户遍及日本、菲律宾、美国、欧盟、澳洲等地。” 山东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教授王蔚表示,香港服务业起步较早,目前山东企业在发展中遭遇的人才、管理、品牌、资金等要素瓶颈,很多都可以在香港找到答案。因为香港在工业管理、产品设计、资讯科技、金融服务以及市场拓展等方面,都具有全球竞争优势;而香港也可通过加强与山东的合作,进一步强化自己国际金融中心和物流中心地位,延伸自身的产业优势。 期待“香江平台”更宽广 如果说15年前,香港是国际企业步入内地的“跳板”。那么15年后,香港则成为大陆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桥梁和纽带。 2011年1月31日,烟台万华并购匈牙利宝思德(BC),成为世界前三位的MDI生产商和欧洲最大MDI供应商。也许很多人并没有留意到,这个被西方主流媒体评为中国最佳重组交易的案例,就是通过香港这一平台成功实现的。 早在上世纪90年代,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就在港交所上市,开启了内地企业赴港上市的先河;2007年11月28日,中国重汽(香港)有限公司成为第一支在港上市的中国制造业红筹股,并从此步入重汽发展的新时代。截至目前,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创业板上市的鲁企已达37家。 借力香港开拓国际市场,也成为山东“走出去”企业不约而同的选择。截至2011年,我省共有97家企业成功通过香港实现跨国并购,其中不乏山东黄金、山钢集团、潍柴动力、兖矿集团等一批大企业的经典案例。 香港作为山东对接全球的一个平台,一个窗口,其作用不可替代。正是基于对这一点的深刻认识,从2009年开始,我省创建高层推进对外开放工作机制,连续三年在香港举办香港山东周活动,增进了与香港各界的友谊和联系,拓宽了鲁港合作的领域和范围,推动了一批重大项目落户山东。三年间,共在香港签约合同外资533亿美元。 香港贸易发展局总裁林天福认为,今后,山东可以借助香港这个平台引进更多的国际品牌,以此刺激内需。此外,山东作为一个文化大省,还应积极借助香港的“窗口”作用,把“齐鲁”文化推向世界。 记者了解到,今年7月分,我省将在香港港举办2012香港山东周活动,其间将首次举办鲁港文化产业合作洽谈会。相信这一次,黄河与香江将再次把各自的“浪潮”汇集一处,奏响鲁港合作的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