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网消息 6月21日上午,位于高峡平湖的屈原故里湖北秭归徐家冲港湾风平浪静。突然,一个绿色信号弹冲入晴空。
“划!”发令员一声令下,江面水花四起。13支来自重庆、广东、江苏、浙江和江西,以及秭归等地的龙舟队你追我赶,船桨随鼓声急起急落,众人齐力冲向终点。岸上数千名群众爆发出阵阵欢呼……
秭归是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乡,享有“中国龙舟之乡”的美誉。两千多年来,秭归赛龙舟的习俗几乎从未间断。
秭归民俗专家郑承志介绍说,在秭归民间流传多种龙舟竞渡传说中,要数“屈幺姑游江招魂”最为普遍。
相传,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屈原怀石自沉后,天神同情忠臣,托梦给屈原妹妹屈幺姑,说屈原遇了水难。屈幺姑屡次被噩梦惊醒。后来消息传来,屈原在汨罗怀石沉江了。
次日一大早,悲痛不已的屈幺姑找来一只小船。按照当地习俗,她在船头立上竹竿,挂起哥哥衣冠,并带上米粮,划船把米粮撒进江里,祈求水神不要伤害哥哥。
屈幺姑一边划船一边哭喊:“我哥哟,回哟嗬……”她想,若哥哥只是掉了魂,就把他招回来,藏在衣服里,让他穿上后使魂魄复归原体。
乡亲们听闻屈原的死讯,都像屈幺姑那样,纷纷下河操舟,追随她的小船。乡亲应着屈幺姑的哭声,一起沿江招魂,有的还跳进屈幺姑小舟,帮她划桨、撒米粮、摇衣衫。
歌哭声韵,响彻峡江,水和山应。
此时,有人看见对岸有个消瘦的人影,便以为屈原真的回来了。大家高兴坏了,都想抢着接“屈原”上船。有桨的,用力划桨。没有桨的,用力擂船。顿时船板“砰砰”作响,号子“在那、在那”、“回哟、回哟”此起彼伏。
千百年过去了,这种游江招魂、急流横渡的划法沿袭至今。每到端午,秭归当地用划龙舟纪念屈原。有人说,“秭归”这个地名,或多或少与这个传说有关。
但和传说不同的是,如今不再是一人或两人划一只船,而是多人划一只船;不再抛大米,而是向江中投粑粑或粽子;不再用衣冠,而是在船头设引魂幡。招魂号子变成了龙舟号子,擂船板也变成了擂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