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网消息 6月9日,在山东省暨济南市庆祝第七个“文化遗产日”主场活动中,我省公布了首批13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传承示范基地名单,并对评选出的上一年度非遗保护十大模范传承人进行表彰奖励,进一步激发起全省上下非遗保护传承的热情。
省文化厅副厅长李宗伟接受采访时表示:“我省非遗保护成效显著,全省范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基本完成,一批珍贵、濒危、具有重要价值的非遗项目得到有效抢救和保护。”
普查验收模式——“四个一”全面覆盖
我省是文化资源大省,具有极其丰富的非遗资源,完全可以用“灿若星辰”一词来形容。
2005年6月,文化部部署非遗普查工作,省文化厅组织了近两千个普查小分队(组),展开全省范围的田野调查。这次普查,全省共收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线索101.35万条,实地调查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4.398万项。通过普查,全面了解和掌握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基本摸清了家底,为开展非遗保护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随后,我省组织专家制订了普查验收方案及细则,重点内容可概括为“四个一”,即以县级为单位,完成一套普查资料汇编丛书、一个档案资料室、一个珍贵实物陈列厅、一个数据库。根据“四个一”对普查的原始资料进行规范化总结整理,充分保证了普查的广泛性和结果的真实性。
“四个一”普查验收模式受到了文化部的高度评价和肯定,文化部多次在全国的会议上介绍山东的相关经验。
保护传承模式——“活态传承”充实四级名录
目前,我省形成了较为健全完善的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体系。同时创新举措,采取生产性保护的“活态传承”模式,促进非遗保护传承。
我省在全国率先制定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考核复评管理机制,在全国起到示范效应。四级非遗名录体系建设日臻完善,又不断充实起非遗保护内容。
据介绍,我省目前共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5项,国家级名录153项,名列全国前茅;共有省级名录两批计419项,市级名录1607项,县级名录5635项,大部分市和县(市、区)已公布了第三批名录。
对各级项目,各地积极做好挖掘和整理工作。通过几年的努力,全省共新增国家级、省级项目珍贵实物26970余件,图片46760余张,录音录像近9700多小时。柳琴戏自列为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以来,项目保护单位枣庄市艺术剧院新排、复排了《情深水长》等剧目60余台,录制、保存了大量珍贵艺术资料。
此外,我省对有潜质的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等类项目,在保持其本真特点和核心技艺的前提下,积极推进生产性保护,即通过“活态传承”,促进传承发展。
目前,我省共有以非遗为依托的企业和经营业户35630多个,年营业收入127.67亿元。
载体建设模式——整体与个性相得益彰
非遗项目的保护离不开一个好的载体。我省加强非遗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确立以整体性规划为基础,根据项目特点打造个性化平台,为非遗传承保护提供了较好的依托。
在非遗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目前我省共建设起各类专题博物馆、民俗博物馆、传习所812个,成为非遗保护的重要场所设施。
非遗保护注重整体规划,这是我省非遗保护载体建设特色之一。从整体保护上说,我省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潍水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已经被文化部确定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以此带动,我省经过评审,命名公布了周村商贸民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台儿庄运河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邹鲁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为首批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下一步,我省将按照成熟一个、论证一个、公布一个的原则,梯次推进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
此外,我省还个性化打造了非遗传承发展载体。烟台市为了传承烟台剪纸项目,专门成立了烟台市剪纸艺术协会。滨州市吕剧院专门成立了“吕剧传习所”,对国家级项目吕剧进行传承。高密市、胶州市、沾化县等依托国家级非遗项目茂腔和渔鼓戏等,重新成立了剧团等项目保护机构,并加大了财政扶持力度。据统计,自2006年以来,全省新建立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剧团18个。
传承人培养模式——扶持与约束有机结合
目前,我省共有国家级传承人50名,省级传承人262名,市级传承人766名,县级传承人2976名,他们积极收徒传艺,把山东传统文化的基因传承下去。
在推进传承机制建设中,我省对传承人的培养模式进行了创新。在评审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过程中,我省创新评审方式,在传统的评审过程中加入面试环节,测评传承人对项目历史渊源、主要特征、传承发展等核心内容的掌握情况。面试不合格、确实不符合代表性传承人条件的,不能进入最后评审名单。
对各级传承人,我省积极采取各种帮扶措施,鼓励、支持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为其提供便利条件。2009年以来,省财政对200名省级传承人进行了专项资助,每人每年6000元,各地也通过提供传习场所、资助传承设备等方式,加大了对各级传承人的扶持力度。王千均是国家级项目“莱芜锡雕”第八代传人,在莱芜市有关部门的帮助下,王千均现在拥有1400平方米的锡雕加工基地,员工达30人,每年培训人员100余人次,莱芜锡雕项目得到较好地传承与发展。
传承人享受到相关扶持保护政策的同时,也要签订相关目标责任书,明确传承人应承担的传承任务和非遗保护机构提供的保护措施。省里明确各级代表性传承人至少要带3名徒弟,进行传承,目前,全省各级代表性传承人共收徒9790名,其中国家级、省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收徒5290余名。
同时,我省建立起更加科学的传承人传承工作考核机制,对传承工作有突出贡献的代表性传承人给予表彰奖励,对传承不力的则采取相应处罚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