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所有古老的民族、文明中,为什么只有中华民族、中华文明能延续五千多年?主要就在于它的文化。是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
由来:编织文化纽带
20世纪90年代中期,江泽民同志提出了文化纽带的思想。他说,中华各族儿
1998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血缘亲情和文化认同、促进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战略高度出发,倡导实施了“华夏文化纽带工程”。
进入21世纪后,根据江泽民同志文化纽带思想而提出在著名的孔孟之乡山东省济宁市建设中华文化标志城的动议,迅即得到了海内外华人各方面的响应,三五年时间就有上百位中国院士、上千位港澳台和海外同胞参与了工程的发起、论证和筹备工作,蔚然形成了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势。
2001年3月,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副主任委员范敬宜就在山东省济宁市规划建设“中华文化标志城”,向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成思危作出汇报。
2002年3月,范敬宜就在山东省济宁市规划建设“中华文化标志城”向全国政协副主席李贵鲜作出汇报。
2002年6月,全国政协副主席周铁农,全国人大常委范敬宜,全国政协常委蔡子民、楚庄、彭清源、吴修平、朱元成等12位省部级以上领导联合署名向国务院并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呈报了《关于在山东省济宁市九龙山区建设有深层次内涵的主题文化园区,有力度地推进我国对外文化交流和文化旅游事业的汇报和建议书》。
2002年11月,国家计委正式报告国务院办公厅,指出:“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一向以灿烂多彩的中华文化著称于世。如能选择合适地点,建设集中体现中华文化特点的文化标志物,对于进一步弘扬中华文化,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祖国统一,有着重要的意义”。
2003年9月,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秘书处向全国政协副主席周铁农提交报告《关于开展“中华文化标志城”创意征评工作、尽早完成国家立项,早日启动该项工程的报告》。
2004年1月,许嘉璐副委员长将全国人大常委范敬宜、全国政协常委吴明熹等12位党内外权威人士联合署名的《关于在山东省济宁市建设中华文化标志城,以增强中华民族文化凝聚力的建议报告》转呈党中央并胡锦涛总书记。
2004年3月,胡锦涛总书记指示国家文化部部长孙家正调查了解“中华文化标志城”有关情况。国家文化部在情况调研的基础上向胡锦涛总书记作出报告。3月22日,胡锦涛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
2004年9月,胡锦涛总书记关于中华文化标志城的重要批示精神在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上对外宣布,引起了海内外同胞的强烈反响,孔孟故里济宁再一次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规划建设中华文化标志城的价值及意义引起了各界的高度重视。
2004年1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韩启德等10位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领导,联名向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递交了《关于学习、研究和阐发胡锦涛总书记“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批示的报告和建议书》。
2005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山东视察期间明确指示:“中华文化标志城这项工程很重要,一定要把握好,搞好规划设计,一定要把这件事办好。”
2007年7月23日,国家发改委会同文化部、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在对济宁筹备建设情况实地调研后,向国务院作出书面报告。随后,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曾培炎副总理、陈至立国务委员分别在报告上批示圈阅,同意国家发改委提出的意见。同年10月22日,国家发改委向山东省下发了《关于中华文化标志城项目有关意见的通知》,对中华文化标志城建设的指导原则、创意规划、项目实施等问题,提出了明确意见,标志该项目工程转入重要实质推进实施阶段。
意义:构建精神家园
当今时代,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胡锦涛同志指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件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大事。在当前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情况下,我们的国家要在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取得主动,我们的民族要始终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不仅要有强大的经济实力,而且要有强大的文化实力。有没有强大的文化实力,对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中华民族在自身发展中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形成了优秀的文化传统,特别是作为中华文明集中体现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不仅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自强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动力,也为我们今天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奠定了深厚根基。我们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需要大力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大力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并用反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时代精神赋予中华文化以新的内涵,使之更好地发挥激励人民前进的巨大作用。
——增强中华民族文化感召力和文化凝聚力。通过建设“中华文化标志城,”树立一面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旗帜,以此感召和吸引海内外同胞,形成振兴中华民族的强大合力,这是国家和民族复兴之所需,是一项“功在当代,惠及千秋”的宏伟事业。同时,建设“中华文化标志城,”弘扬“文化纽带”的政治理念,能够从更深层面唤起海内外华夏儿女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和热爱,增强中华文化的巨大凝聚力和感召力。
——体现我国“政治大国”和“文化强国”风范。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灿烂历史,应该拥有自己极富中华民族特色、集中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标志建筑和由此形成的文化标志性城市。伊斯兰民族有自己的文化圣城麦加,基督教也有自己的文化圣城罗马。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发源地相比,儒教文明发源地的文化影响和辐射力远未发挥出来。中华文化标志城的建设有利于向海内外集中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对世界文化产生重大的辐射力和吸引力,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使每一个华人充分领略到中华民族所应有的大家气度和大家风采,推动中国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政治大国和文化强国。
——体现全球华人的共同心愿。在中国文化版图和世界文化格局中,孔孟故里——济宁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她既因养育了孔子、孟子这样的世界文化巨人而享誉天下,又因历史悠久、文化繁盛而成为中华文化的缩影,使这里因此成为海内外华夏儿女公认的文化圣地。在这里建设“中华文化标志城”,能够继续发挥“孔孟之乡”儒家文化发源地的纽带作用,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凝聚力和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文化认同感,得到全体中华子嗣的广泛认可和倾心向往。
—— 唤起民族自豪感,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建设“中华文化标志城”,将在整个中华民族中形成持续的文化自觉行动,可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海内外不断发扬光大,自觉抵御外来文化的侵蚀,这是我们这一代人肩负的神圣职责和重要使命。不论是国家、民族还是每一个中华儿女,都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重要性,都迫切希望有一个集中表现华夏文化的地方,寄托自己对道德、伦理、社会环境、精神向往的寄托和沉淀。
——保护和承继孔孟之乡丰富的文化资源。儒家文化的价值、孔子的价值,都是世界性的,只是我们的传播还不够。如果今后“中华文化标志城”作为“孔子学院”的学生在中国的教学基地,实地参观、交流学习,可观可感地触摸孔子,感受中国文化,将能更好地助推中国文化在全球的传播。
—— 将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建设“中华文化标志城”,与山东省正在规划建设的“文化大省”和我市正在实施的“文化大市”的目标相一致。“中华文化标志城”项目将成为山东的文化品牌,进而成为国家的文化品牌。以大型工程项目做品牌,必将带动和促进一方经济发展。通过“中华文化标志城”工程项目的启动,带动我市及周边地区的融合发展,成为区域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成为中国甚至国际的文化坐标原点。
世界因为文化而了解孔孟之乡,孔孟之乡更会通过文化、通过规划建设中华文化标志城,更好地走向全球、走进全球华人乃至更多人的心灵世界。这一宏伟工程的实施,必将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写下灿烂的篇章。
相关链接:
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四大区域
河流域文化区域
裴李岗文化:河南,距今8000年,
仰韶文化:河南,距今5000至6000年
龙山文化:山东,距今4000至5000年
大汶口分化:山东,距今5000年
马家窑文化:甘肃,距今4000至5000年
齐家文化:甘肃,距今4000年
二里头文化:河南,距今3500至3800年
珠江流域文化区域
石峡文化:广东,距今4000至5000年
长江流域文化区域
河姆渡文化:浙江,距今7000年
马家浜文化:浙江,距今5000至6000年
良渚文化:浙江,距今4150至5250年
屈家岭文化:湖北,距今4600至5000年
北方和东北文化区域
红山文化:内蒙,距今5000年
牛梁河遗址:辽宁,距今5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