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佛都半导体照明有限公司
山推生产线
山东如意路嘉纳服装生产线
中国重汽济宁商用车公司
孔孟之乡网消息 初夏时节,87个总投资达453亿元的工业项目正在济宁大地上热火朝天地建设中。5月21日,尼山圣境、国家大遗址保护曲阜片区等规模大、投资多的文化产业、文化事业项目开工建设,又为济宁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描上精彩一笔。
今年,济宁市全面开展“大项目突破年”活动,力争全市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800亿元,增长25%以上;县市区规模以上工业投资增长30%,新开工亿元以上大项目个数增长20%。济宁旨在通过大项目建设引领作用,集中突破工业发展、突破城市建设、突破县域经济、突破文化产业,强力推动城市转型发展,强力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
济宁市委书记马平昌说:“转型发展无止境。为实现经济发展速度更快、质量更高、效益更好,济宁抓住发展不放松,坚持在发展中转型,在转型中提升,以转型奠基未来,确保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县域经济在全省综合排名逐年上升、固定资产和大项目投资增幅高于周边市。”
实施“双轮驱动”牵动经济转型
工业企业是产业结构优化的主体。多年来济宁工业经济一直保持较快发展态势。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突破4000亿元大关,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并培育出一批规模较大、竞争力较强的大企业大集团。
为加快经济转型,济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双轮驱动”,做大做强工业经济实力,五年内全市工业销售收入突破万亿元大关。
在加快改造升级传统产业上,济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特点,稳定发展能源工业,调整优化电力结构,扶持壮大煤化工、装备制造和食品工业,助推四大千亿级产业及纺织、造纸、建材三大优势产业拉长链条、集群发展。集中推进“千户企业改造提升”、“利税过千万元企业信息化改造”、“创百亿企业”和“百户重点企业扶持”工程。加快建设如意科技180万米高档精纺面料、太阳纸业40万吨高档食品包装卡纸等100个重点技改扩能项目,建成100家信息化改造示范企业、6个“两化融合示范区”,形成百家强企方阵,年内新增2—3家百亿元大企业。
在培育发展新兴产业上,重点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节能环保产业等五大领域建设50个重大项目,加紧实施泰山玻纤3亿米电子布、辰欣药业科技园等系列高端项目,支持冠铨电子、润峰集团健全产业体系,推动太阳能光伏、LED新光源、动力电池及电动汽车、节能环保新产品等加速成长,尽快建成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特色产业链。
加快发展服务业助推经济转型
“服务业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抓手。为优化产业结构,济宁进一步创新理念、拓展领域,加快服务业发展步伐,年内服务业投资增长高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增加值增速高于GDP增速。”济宁市市长梅永红说。
济宁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紧扣先进制造业加速成长需要,按照社会化服务、专业化分工要求,推动产前研发、供应和产后销售、服务等业务外包。加紧与知名高校共建工业设计平台,扶持建设20个工业设计创新项目和10家工业设计中心。依托运河“黄金水道”,建设临港物流交易服务中心和京杭运河航道北延及铁水联运港口项目,打响“运河物流”品牌。规划建设金融集聚区,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引进民生银行等金融机构入驻济宁,促进证券、保险业健康发展。着力突破文化旅游业。运用市场化理念、专业化队伍、企业化机制吸纳社会资本,深度开发资源,加快建设尼山省级文化旅游度假区、孔子博物馆、孔子学院总部儒家思想体验中心等项目建设。完善配套服务设施,推介精品旅游线路,办好“好客山东”贺年会、休闲汇等活动,年内全市旅游社会收入突破330亿元。
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实施新一轮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兴建一批各具特色的美食、购物、休闲“一条街”。以太白楼路、金宇路两侧为主体,布局展开万达广场、江苏大厦等大型商业综合体项目,打造中心城区核心商圈。顺应消费层次提升和多元化发展趋势,培育社会化养老、家政服务、医疗保健等消费热点。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扩大“农超对接”范围,提升配送能力和信息化水平。抓好诚信商贸企业创建工作,健全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工作长效机制,确保群众放心消费。
创新园区平台支撑经济转型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济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企业建立科技投入长效机制,支持企业联手大院大所创办高层次研发机构,加紧建设山东科学院济宁分院,确保国家半导体及显示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年内建成运行。提升鲁南工程技术研究院、鲁南煤化工研究院、数控技术研发中心等平台装备水平与研发能力,集中突破人才引进、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等关键环节,争取今年引入10个高水平创新团队入驻。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建立技术转移承接机制,促进更多创新成果在园区、企业及时转化。促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创建“天使基金”。吸引境内外股权投资基金、保险基金等机构在济宁开展创业投资业务。启动科技企业上市培育计划,为高成长性科技企业上市融资开辟“绿色通道”。壮大高端人才队伍。实施海外人才引进“511”计划和国内人才集聚“百千万”工程,加强国外智力引进,争取5名以上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来济宁创新创业。以重点行业、骨干企业需求为导向,依托各职业技术院校培养更多技能型、复合型实用人才。
为进一步提升高新区创新发展能力,济宁实施科技服务体系、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双试点”工程,突破重大关键技术,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集聚、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壮大,增强高新区经济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年内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120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
工业园区化是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快速形成产业集群的重要途径。济宁对高新区、14个省级经济园区和6个化工园区,进一步明晰了产业发展定位,创新了管理体制,完善了配套设施,推动要素向园区流动、项目向园区集中、企业进园区发展,加快构筑产业集群发展新格局,力争五年内形成3个千亿级园区。
优化发展环境培育经济转型
企业创造财富、政府创造环境。为确保引进的大项目能够及时落地,济宁建立健全大项目推进机制,为重点项目统一配发“重点项目服务保障卡”,推行部门“服务承诺制”,优先从速办理规划、立项、环评、土地等各项建设手续,为重点项目开辟“绿色通道”;对重点项目特别是投资过10亿元的重大产业项目,金融部门优先保障资金需求,国土资源部门实行用地倾斜,环保部门落实环境容量指标。
为推动大企业、民营经济加快发展,济宁还出台了多项含金量高、操作性强、服务面广的奖励扶持政策。5月6日,济宁市召开扶持千百亿工业企业(集团)加快发展座谈会,落实“工业强市”战略,专题研究部署扶持重点工业企业加快发展的措施,着力培育一批百亿级、千亿级大企业大集团,带动工业发展实现大突破、大跨越。
同时,出台了《关于扶持销售收入千百亿工业企业(集团)加快发展的意见》,对“十二五”期间销售收入规划超过50亿元、过百亿元的大企业(集团)进行重点扶持,旨在让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千百亿元工业企业(集团)带动济宁工业经济加快发展,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作出新贡献。全力支持兖矿集团、大阳纸业、华勤集团、如意集团、山推股份等骨干企业跨越发展,加速向300亿、500亿、千亿级规模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