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直在追求的,是破解经济快速发展和环境承载力的矛盾。生态环境容量是一定的,国家也有节能减排的约束性政策,怎样在大力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建设济宁大生态,是需要边做边思考的问题。”
——市政协委员、济宁市环保局副局长李敬
“这两年,空气确实比头几年清新了,呼吸起来顺畅多了!”在洸府河边散步的刘大爷高兴地说。“这河水比原来清了,有时还能看见鱼虾。每天早晨和傍晚在这溜达一会儿,全身上下都舒坦。”
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加快“生态济宁”建设这一条明确提出后,很快成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热议的话题。记者发现,今年关于生态环保方面的提案数量大大超过往年,对生态环保问题的意见和建议也更加细致。从政府到百姓,“生态”一词被广泛关注。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连续多年对淘汰落后产能下“重手”,济宁市这几年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也使得《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逐步将PM2.5纳入常规检测体系,消除异味污染”等要求时更有底气。
“‘十一五’期间,我们的节能减排任务超额完成。”李敬高兴地告诉记者。“这不只是环保局的工作,还有节能办、国土、财政等几个部门的大力协作。”
据了解,“十一五”期间济宁市共爆破拆除小火电69万千瓦、立窑(磨机)水泥383.9万吨、钢铁铁合金17.1万吨、焦炭42.7万吨、麦草生产线21万吨。全市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了23%,五年累计节约968.7万吨标准煤。济宁市也因此被省政府授予“十一五”节能突出贡献单位,记集体一等功,2010年度综合考核获满分,并列第一名。
在减排方面,COD累计削减21.76%,二氧化硫累计削减23.14%,分别完成任务量的113.92%和105.49%,超额完成国家和省下达的减排目标任务,同时,济宁市97家重点排污企业实现达标排放,被省政府评为先进单位,并获得省政府减排奖金最高奖400万元。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从严控制高耗能和产能过剩行业扩大规模,坚决淘汰落后产能,而记者获悉,在“十一五”五年间,济宁市共淘汰255家企业落后产能。
连续多年对淘汰落后产能下“重手”,济宁市这几年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也使得《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逐步将PM2.5纳入常规检测体系,消除异味污染”等要求时更有底气。
需要做的还有很多
“大家的思想认识是最主要的。只有意识到了生态建设的重要性,才能在发展社会经济时,不论是规划还是建设中,都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这对决策层来说是必须的。”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还应该清醒地看到,当前济宁市生态形势十分严峻,河流水质达标十分脆弱,经济快速发展和生态总量承载能力的矛盾依然很突出,城区大气环境质量与市民的要求有较大差距,尤其是济宁作为一个资源型城市,曾多年发展以煤炭为主的粗放型产业,“底子差”成为济宁生态建设道路上的难题。
为了完成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工作目标,工作任务异常艰巨和繁重。
“像《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逐步将PM2.5纳入常规检测体系’,大家进行过热烈讨论。”李敬告诉记者,“济宁确实粉尘较多,造成这种现象的实际情况是以济宁城区为中心画一个10公里的圆,内有23个电厂,就算煤炭利用率达到理想水平——99%,但那1%的排放量加起来,总数也是可观的。”
那么,现在济宁市委、市政府和节能环保部门需要做什么才能完成五年的奋斗目标?
对此,李敬有这样的看法:“大家的思想认识是最主要的。只有意识到了生态建设的重要性,才能在发展社会经济时,不论是规划还是建设中,都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这对决策层来说是必须的。而对广大老百姓而言,宣传、教育摆在首位,大家能从心里改观,能从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生态建设工程才能落实好,维护好。”
而在实际工作中,要巩固提高流域治污成果,落实“超标即应急”和“快速溯源法”工作程序,妥善处置各类突发环境事件,确保2012年底前达标边缘河流断面稳定达到规定的水质目标。
“在节能减排上,严格落实政府报告中提出的‘一票否决’,‘四不一奖’和‘治用保防控’;在南水北调工程中,济宁市已经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完成规模庞大的疏通、清淤工作,下一步,将按照省里《南水北调东线济宁市环南四湖大生态带工程建设规划》,开展各项工作。”李敬说,“此外,继续变害为宝,在采煤塌陷区规划建设更多的人工湿地。”
“当然,我们一直在追求的,是破解经济快速发展和环境承载力的矛盾。生态环境容量是一定的,国家也有节能减排的约束性政策,怎样在大力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建设济宁大生态,是需要边做边思考的问题。”李敬如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