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会表彰了2007年度20个先进孔子学院 张小兰 摄
掌上汉语学习器演示 张小兰 摄
非洲代表迷上了苏绣 卢毅然 摄
也许在明年奥运会之前,你难以再一睹这样的汇聚四海宾朋的“大场面”,也许你会误以为走进了联合国大会的会场……12月11日、12日,在刚刚迎来今冬第一场雪的北京,来自世界64个国家和地区及国内的千余名不同肤色、不同民族的代表在第二届孔子学院大会的大旗下走到了一起。“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也许,只有孔夫子的语录和魅力独具、在全球迅速升温成“热”的汉语乃至中华文化,才能造就、形容这样的四海共襄、群贤毕至的盛况。此时此刻此景,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孔子学院知多少
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日益增强,世界各国学习汉语的热潮不断升温,原有的国内外汉语教学机构已不能满足需求。从2004年开始,我国决定在海外设立以先贤孔子命名的汉语推广机构——孔子学院。
由于有了“孔子”这个中华传统文化的标志性招牌,再加上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积极响应,孔子学院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发展,特别是在去年召开首届孔子学院大会、确定了有关章程后,发展势头更为迅猛。去年7月的首届孔子学院大会,有36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出席,当时全球有80家孔子学院;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全球孔子学院的数量已增加到210家,分布在64个国家和地区。此外,还有61个国家的200多个机构提出了开办申请。孔子学院建设绝大多数采用中外合作(多为中外两所高校对口合作)的方式,已开办的孔子学院教职工总数达1000多人,开设的汉语课程有1200多班次,学员4.6万人,同时举办各种有关中国教育、文化、经贸的讲座、展览、演出等活动,成为各国人民学习汉语言文化、了解当代中国的重要场所,受到当地社会各界的广泛欢迎。
会说普通话,朋友遍天下
“这次大会印证了一个事实:会说普通话,朋友遍天下!”澳大利亚西澳大学孔子学院院长席格伦在大会开幕式上的这句发言虽然用的是不太“正点”的普通话,却赢得了满场的热烈掌声。
席格伦说,能说一口流利中文的陆克文当选澳大利亚总理后,澳大利亚人学习中文的热情更加高涨。“以后再有人问我学汉语有什么用,我就告诉他:学好汉语可以当澳大利亚总理。”他幽默地表示。
在世界的各个角落,越来越多的人渴望学习汉语和了解中华文化,了解当代中国正在发生的一切。日本立命馆大学校长川口清史说,该校孔子学院设立的中国茶文化和太极拳课程总是供不应求。美国堪萨斯大学孔子学院执行院长楚促宜表示,当地民众和企业界人士盼望着更多特色中文课程。英国爱丁堡大学校长奥谢说,创建孔子学院一方面能促进学校对中国的研究,促进学校与中国大学的联系,另一方面可以促进英国民众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加强英中的友好合作。首次来华参加交流的喀麦隆雅温得第二大学校长塔比·芒加·让激动地说,中国在喀麦隆人民的心中有很高的地位,该校孔子学院自申办之日起就受到喀中两国政府的关注和支持。“相信越来越多的喀麦隆人和非洲人将通过学习加深对中国文化和文明的认识,为合作开辟新的通道。”
成果展好比小型“世博会”
大会期间同时举办了各国孔子学院成果展。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的展览现场,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孔子学院按所属大洲分区展示,花花绿绿的招贴画、印制精美的宣传册等各种展品使得这一个个小小的展位成了展示各自学校乃至各自国家特色文化的窗口,成果展俨然成为了一个小型的“世博会”。当然,共同的主题还是汉语和中华文化,打太极、写春联、舞龙舞狮、跳中国舞……在他们眼中,代表中国元素的图片很多,而很多宣传材料上都不约而同地印上了孔子的名言和画像。
除了各国孔子学院成果和汉语教学资源展示外,展厅中的几个展示剪纸、风筝、刺绣等中国传统工艺的展位特别引人注目。在苏州刺绣研究所的“苏绣”展位前,一位来自非洲的女士驻足良久。她的目光被现场表演刺绣的姑娘的手“扯”着上下左右地移动,嘴里不住地发出啧啧的赞叹;到最后她忍不住从姑娘手中要过那细细的绣花针和丝线,托在手里扶着眼镜瞪大眼睛仔细端详,估计还是没有看出个究竟,嘴里兀自赞叹不已。剪纸、风筝等展位也吸引了众多“老外”。
“我救了孔子的命”
“我……我……我救了孔子的命!如果没有我的话,孔子就被老虎吃掉了……可以说,我改变了历史!”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孔子学院展示的《今日中国》特刊上,一篇题为《我救了孔子的命》的比利时大学生写的中文作文引起了记者的极大兴趣。文章讲述的是作者根据孔子“苛政猛于虎”的故事虚构的自己与孔子相遇的梦境,在梦的结尾,作者舍己救人,从虎口下救出了孔子。题目新颖抓人,想象力丰富神奇,短短数百字的文章结构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作者用中文讲故事、作文的能力令人惊讶。据介绍,这位中文名字叫“桑乐仁”的“救人英雄”是比利时鲁汶大学中文系的才子,这篇作文获得了比利时第三届“我和中国”作文比赛成年组一等奖。
《不到长城非好汉》、《梦回中国》、《求同存异》、《中国和我有缘分》、《我希望我也是个中国人》……这些文章的作者的年龄从七八岁到年近七旬,表现出不同的中文运用能力、水平和共同的对中国对中华文化的强烈兴趣和感情。遗憾的是,这次来参加孔子学院大会的代表基本都是学校领导和管理者,如果能有一次各国学中文的普通人的聚会交流的机会该会多有意思!
热闹的论坛现场
11日下午2点,中外双方校长和孔子学院中外方院长论坛按照区域划分为10组同时举行,论坛的主要议题有孔子学院与大学发展、孔子学院建设与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孔子学院的教学组织与管理、质量保证与品牌建设、师资培养与教材开发、市场运作与可持续发展以及信息交流与资源共享等问题,同时,也就孔子学院总部制定的《国际汉语能力标淮》、《国际汉语教师标准》和《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在很多国家,由于孔子学院作为独立学院设在该国的公立大学里,而在很多公立大学中往往已经存在中文系,所以,导致很多时候中文系与孔子学院存在着一种竞争甚至是对立的局面,从而导致孔子学院的发展受限;另外,在某一地区或城市往往存在多所孔子学院,也形成竞争和对立,这些都成为很多与会代表的困惑。一位来自欧洲国家的代表指出,其实中文系和多个孔子学院并存并不是完全不可调和的矛盾,很多时候是可以解决的。比如,中文系和孔子学院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包括师资、教材、信息等,同时加强联系和合作,既可以互相促进又可以节省资金。关于一个地区同时开办多所孔子学院的情况也是完全可以避免竞争的,因为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在孔子学院的开设上只要专业上有所偏重就能解决,比如有侧重武术的孔子学院,有侧重中医的孔子学院等。
“孔子学院建设与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一议题在非洲组的讨论中得到了普遍关注。非洲的一位代表说:“我们关注的不仅仅是中国的字画、书法、中医,我们更多地希望得到整个中国的发展经验,企业成长的经验,我们希望孔子学院不仅仅是一个语言培训的中心,我们更希望它成为一个桥梁,成为非洲看中国、非洲看世界的桥梁。”
关于师资培养和教材开发各孔子学院几乎不谋而合,达成一致——仅仅依靠中国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汉办)的帮助不能解决问题,必须因地制宜。来自圣彼得堡的韩老师介绍了她创立孔子学院的一些经验。曾经在圣彼得堡大学从事汉语教学工作的韩老师在2001年独立创立孔子学院,韩老师说,虽然俄罗斯大学学习汉语已经有150年的历史了,但是师资短缺、教师断档仍然是她面临的最大问题。韩老师则把目光投向各个专业的留学生,她招聘学国画、书法、武术等专业的留学生,对他们进行严格的教师资格培训,通过培训的才可以进入她的学校当老师,这些老师既懂中文又知俄语,既有专业知识又有老师资格,都很出色。另外,韩老师还开设了幼儿汉语班,她请到了一位很漂亮、年轻的中国姑娘做老师,但是韩老师要求她不能使用俄语。韩老师解释道:“小孩子天生有语言天赋,没有必要给他们讲语法。这位年轻的女老师上课也不需要教材,她和孩子们的沟通要靠各种动作来完成,这样更有利于创造一个好的语言学习环境。”
孔子学院自创办以来,已达到210所,其发展速度相当惊人,但是孔子学院能否取得长足的可持续性发展也是这次大会的一个主要议题。来自美国丹佛社区孔子学院的代表指出:“我们的学员来自不同的阶层而不仅仅是大学生,我们认为做好孔子学院需要有不同力量的支持,不仅要与当地社区合作,还要与当地的企业公司合作,与工商界加强联系,还有当地的华人机构或组织,这些都会让孔子学院有一个广阔的发展前景。”
值得特别一提的是,在欧洲组的第三小组,两个小时的讨论会,与会代表几乎都是在用汉语交流,来自不同国家的代表操着流利的或者蹩脚的汉语热烈地探讨着有关孔子学院各项议题,自始至终没有冷场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