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请微山的两位朋友做向导,我来到微山湖边的后邵集村拍摄鱼鹰。这里有十几户人家养鹰捕鱼,每家养鹰十几只。碰到好的季节,一天一船鹰能捕鱼200多斤。
展翅欲飞
暮归
每天早上不到9点,一个个载着鱼鹰的船队出发了,他们来到鱼多的大湖,开始一天的劳作。鱼鹰的嘴粗长而且最前端有钩,极善于潜水,眼睛能在水中看清各种鱼虾。鱼鹰喉下有一个皮囊,能暂存捕捉到的鱼。渔家牧鹰前,先用皮条草(湖中一种特有水草)劈成丝。扎住鱼鹰皮囊下端,不让鱼进入鹰胃里,只能在皮囊中暂存。鱼鹰非常讲究配合,一对配合默契的鹰,上架时总在一个架上,入水时几乎同时入水。应该说,鱼鹰长得很有气质,一点不亚于翱翔在云端的老鹰,一看就是猛禽。但它们天性平和,甘愿成为渔民捕鱼的工具。鹰船前后各有几个鹰架,放鹰时,一声口令,鱼鹰“呷呷齐下”,墨色身形如黑云压城,遮住银鳞出没的湖面。这时,鱼鹰在水中一会儿扎猛子潜入水中,一会儿仰头浮出水面。有的鹰嘴里叼着鱼头钻出水来,鱼尾在湖面来回甩动;有的两三只鹰齐心协力抬上一条大鱼。牧鹰人眼疾手快,一手把鱼头抄住,一手抓鹰,把鱼扔进舱里,顺手拿出一条小鱼填进鱼鹰嘴中,用手一抻皮条的活扣,鱼鹰的皮囊解开了,小鱼进入鹰嘴。然后用篙一架,把鹰放到架上休息。这一连串动作,麻利有序,没有一丝迟延。
到了晚上5、6点钟,满载鲜鱼的鹰船沐着夕阳打道回府,渔民唱着小曲儿,鱼鹰昂首屹立于鹰架上,像凯旋的战士。渔民与鱼鹰就这样和谐相处,成为微山湖一道亮丽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