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网消息 3月11日,农历二月十九,在梁山县小安山青堌堆古庙会“香火大会”吸引了周边地区2万余香客前来祈福求平安。据了解,梁山不仅是水浒故事的发祥地,而且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梁山北部小安山一带历史悠久,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在此生活、繁衍生息,创造了辉煌的上古文化,留下许多古迹。位于梁山县城东北12.5公里处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青堌堆遗址农历三月十九定为每年的香火大会,庙会期间,山东各地信徒纷纷前来进供朝拜祈福。
据考证,梁山县小安山镇青堌堆村附近的“青堌堆”是个大土堌堆,高出周围地面3米,面积约4600多平方米。据《山东省梁山县地名志》记载,“元朝(1271-1368年),邵氏、白氏在此建村,因距青堌堆较近,故村名为青堌堆”。为探究其性质,国家考古工作者曾于1959年、1962年和1976年进行了三次考古发掘,证明系古文化遗址。
1959年秋,由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为主进行了第一次发掘,郭沫若根据出土文物定为商代文化遗址。第二次是1962年春,由山东省博物馆为主发掘,根据出土文物鉴定为属山东龙山文化遗址。
为进一步探明其性质,菏泽地区文物工作队为主于1976年3月进行了更为细致的第三次发掘,在青堌堆同一高程开了两个位置不同的5 米×5米的探方,深度均达到3.7米,文化层出现了七层,每层都含有丰富的文物标本。据出土文物鉴别,一、二、三层属于商代文化层,四、五、六层属于先商文化层,第七层发现大量新石噐时代晚期的文物,诸如石斧、石刀、石镰、骨锥、骨簪、骨箭头、蚌刀、蚌锯、表面磨光灰黑陶片和蛋壳陶片等,从纹饰、造型、色泽分析,这一层属于龙山文化层,但就其归属来讲,既不属于山东龙山文化,也不属于河南龙山文化,但与山东龙山文化和河南龙山文化又有相同点,其自身风格又很独特,是具有明显地域特征的龙山文化遗址,科学院定性为龙山时期(原始社会晚期)青堌堆类型的文化遗址。
在距今大约4500年左右的龙山文化时期,东夷族人从由牧进入并定居在梁山一带,在本族手工艺术的基础上,吸收了华夏工艺的特点,进一步发展了自己的新工艺,形成了既类似于东夷族文化,又不同于东夷族文化,既类似于华夏文化,又不同于华夏文化的具有独特风格的一种文化,在考古学上称为青堌堆类型的文化。
小安山上的寺庙中比较大的要数清岩寺,还有小寺、石佛寺、尼庵、三官、镇武等十几处庙宇。清岩寺坐落在小安山西北麓,唐时所建,山门向南,大门内的中心建筑叫大雄宝殿,殿中有四大天王塑像。第二进大殿是大佛像,有十八尊罗汉:有的合掌闭目,有的手捻佛珠,有的半卧微睡,有的捧腹大笑……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四壁墙上有取材于佛经的壁画,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唐僧取经图。清岩寺韦陀像的雄伟英俊颇受人欣赏:手持降魔杆,大有严阵一待、准备魔斗的神态,人称护法韦陀。除三进大院、三进大殿外,还有东西配殿,各塑神像。院落很大,占地十多亩。看当时的建筑技术亦很惊人:绿琉璃瓦、飞檐、龙盘大拄、彩画斗拱、雕花横枋、五脊六兽三股钢钗……如站在山上俯瞰,更显壮观。七七事变之后清岩寺被人拆除。
小安山上的古迹中,秦甘罗墓和甘罗庙最让人称道。《东平县志》载:“秦甘罗墓,俗传在县(东平县)治西南三十五里安山上。”又云“半山有寺。明景泰年间,僧洪钦凿石百尺,涌出清泉,曰清岩井。上有甘罗墓。”甘罗,历史上确有其人,但史迹不多。《辞海•甘罗》释:“甘罗,战国时楚国下蔡(今安徽凤台)人。秦相甘茂之孙。12岁做秦相吕不韦家臣。吕不韦企图攻赵,以扩大燕献给他的河间(今河北献县东南)封地。他亲请出使燕国,说服赵王割五城给秦,并把所攻取的部分燕地分给秦,因功任为上卿。”甘罗庙位于小安山山顶,坐北朝南,砖石结构,单间瓦房,占地仅十多平方米,为昔日山上唯一建筑,周围十里远近可见。原庙堂解放前夕被毁,后来时建时毁,现仅存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