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网消息 北京市文物局近日宣布将投入巨资重建6处北京城标志性历史建筑,且每年要增加10亿元用于文物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消息一出,各界议论纷纷——为何不该拆的“真文物”被不明不白地拆掉了,而又要花巨资在故地新建“伪文物”?
北京市文物局近日宣布,将投入巨资启动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名城标志性历史建筑恢复工程”,拟按照原来的建筑形制在北京外城西南角楼、永定门箭楼及瓮城等6个地点新建标志性建筑,恢复北京原有的“凸”字形城郭。“内九外七皇城四”,城门和城墙曾是老北京城最显著的标志,更是勾勒出了北京城典型的“凸”字形城郭。新中国成立后,因交通等方面的需求,明清北京城墙被拆除。
针对文物部门的“大手笔”,社会关注点集中在质疑上。不少评论认为,命运多舛的北京古城楼真是拆也折腾,建也折腾:拆一处,修一处,重建的还有历史意义吗?一年10亿元的大手笔确实让人“肝疼”,值么?有点银子把仅剩下的老房子都看护好了,别再“维修性拆除”比啥都强。
有学者公开表示:500年后,我们的后人也会把现在的北京城当做文物,并会加以说明——重建标志性建筑为“仿明朝建造”。这如同历史上很多仿前朝的瓷器一样,工艺再好,也只是个“仿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