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我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份,因为工作岗位变动和养育孩子的关系,有的年份我会读得多些,有的年份会读得少些,但我从未放弃过爱好读书。我在读小说、唐诗宋词、人物传记、心理学等各种各样书的同时,不同年龄段又往往钟爱着不同作家的书,比如年轻时酷爱三毛的书,后来极度喜欢过李敖的书,现在呢,我正喜欢着鲍鹏山的书。如果说那些杂书是我的朋友们,那么我特别钟爱的作家的书算是我的书本“情人”了。这些“情人”从最初的吸引到我浸润其间,从受熏陶再到以后喜新厌旧另找“情人”,其实也正是自己不断成长、思想不断成熟的过程。
九十年代我初读李敖的书,感觉他的书有站在高山之颠俯视一切的大气魄,一路嘻笑怒骂,真知灼见穿梭其间,初见的震撼之后我一往情深。从此,我凡看到李敖的书马上就买,有时候出差到温州、杭州,跑进书店就去找他的书,就这样我从李敖的杂文集《我来揭文人的底》、《讨蒋的响箭》读到他的小说《北京法源寺》、《上山、上山、爱》,再读到他的自传《李敖回忆录》、《李敖快意恩仇录》等,读遍了我当时所能找到的李敖的书。对于名家名著,我自小所受的教育就是要用欣赏的态度去读、用仰视的角度去读,去体会其中的微言大义和种种精妙之处,即使有不足那也只是瑕不掩瑜,从不想过批判;对于现实生活中各方各面的权威,我也习惯于仰视并接受他们的观点。读着李敖的书,随着李敖的眼睛看人看事,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撩开神圣的面纱,这些名家、权威有时候也不堪一击。李敖的书对我最大的影响就是让我渐渐获得了一种平等视角,对世事、名家或权威不妨审视反思,要懂得鉴别、评判,绝不可盲目相信或崇拜。李敖桀骜不驯,一身傲骨,他的作品不会粉饰太平,也不会给冷峻的世态人情蒙上一层温情脉脉的面纱,他直面人生,关注现实,不避世,不学究气,读他的书感觉痛快淋漓。热恋般地读了几年李敖的书后,我也看到他的狂妄、他的口无遮拦,后来我情随境迁,慢慢地冷淡了李敖的书。
喜欢上鲍鹏山的书,缘起是我读完《水浒传》后的困惑,为什么如此血腥味的书被列为四大名著?为什么打家劫舍、手起刀落经常滥杀无辜的乌合之众被称为“好汉”?这种困惑藏我心头很多年,直到不久前看了鲍鹏山在百家讲坛的“新说《水浒》”,我才豁然开朗。鲍鹏山认为这些“好汉”都有两副面孔:一副是兄弟面孔,一副是恶霸、流氓、黑社会、贪官狡吏面孔。他没有将梁山好汉的暴力简单地视为反抗有理,他分析了良民变暴民的原因,分析了《水浒传》作者及以后几百年间读者赞赏这种暴力的原因,这些分析连同他对武松、林冲、李逵、宋江、鲁智深的分析都让我信服、赞叹。于是我找到了鲍鹏山的博客,全面关注他的博文、播客、微博,并上淘宝网买齐了他的十多本书堆放在床头。因为耳濡目染的关系,这段时间在家里跟先生讲话,我经常张口鲍鹏山说过,闭口鲍鹏山在这个问题上认为,害得先生说“我要吃醋了”。
曾在百家讲坛看过“于丹《论语》心得”、“于丹《庄子》心得”,觉得挺有智慧,就又买来这两本书读,还是觉得好,当时不理解为什么有人会抗议于丹“孔子很生气”、“庄子很着急”?后来读过《鲍鹏山新读〈论语〉》、看过鲍鹏山在百家讲坛的“孔子是怎么炼成的”,我就理解了为什么有人如此抗议。两者一对比,发现于丹的讲法类似心灵鸡汤的文风,总是把经典与世俗的功利联系在一起。而鲍鹏山认为,孔子在现实里是一个处处碰壁的人,但他代表一个价值,一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追求,把追求成仁为已任,君子往往在世俗的失败中来成就自己的人格。这是两者讲叙《论语》或孔子时最大的不同点,无疑我认为鲍鹏山说得更有水准。现在我正读着鲍鹏山的《中国人的心灵——三千年理智与情感》,华美的字里行间个性鲜明,情感奔放,思想深刻,我真舍不得一口气读完啊。
我与以上的书本“情人”相处,我是纯情的,满心欢喜的。其实我还痴迷过英语这个“情人”,曾有三四年时间专学英语,看电视就看中央台的英语频道,听歌就听英文歌,就这样中专毕业的我修来了英语本科学历。林语堂在《论读书》里说过,“(文学的爱人)他自会有魔力吸引你,而你也乐之为所吸,甚至声音相貌,一颦一笑,亦渐与相似,这样浸润其中,自然获益不少,将来年事渐长,厌此情人,再找别的情人,到了经过两三个情人,或是四五个情人,大概你自己也已受了熏陶不浅,思想已经成熟,自己也就成了一位作家。”虽然我没有成为作家,但与书相伴,让我的生活温暖而宽广,让我的生命快乐而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