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1月10日上午9点30分
地点:济宁火车站
内容:“济宁——新疆英吉沙跨越万里的温暖”爱心物资启运仪式举行,一段爱心之旅在这里开启:满载着济宁人民深情厚谊的火车开赴新疆,将募集的爱心衣物和文体用品运往万里之外的英吉沙,为那里的孩子们送去爱的温暖。
援疆教师发来求助信
2011年12月初,本报编辑部收到济宁市援疆教师写来的一封“求助信”——“我们所援教的英吉沙县二中教学条件差、教学环境简陋、教学设备落后,至今学校没有专门的图书室和阅览室,无法满足学生们阅读的需求。”信中还提到,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家庭条件差,无能力购买学习用具和相应的学习资料,有的学生一个本子做几科作业,正面用完用反面。学校只有一台手推式老油印机,更没有油印室,平时根本无法印刷试卷和练习资料。
信中所反映的英吉沙县学校和学生们学习、生活条件的艰苦情况,让本报编辑和记者们深受震动。12月9日,本报联合市妇联、市援疆工作指挥部、市红十字会发起了“济宁——新疆英吉沙跨越万里的温暖”爱心征集行动,在本报、东方圣城网连续刊发公益广告,并全程报道该爱心捐赠活动。
济宁市民掀起捐赠热潮
本次捐赠活动得到了全市人民和爱心企业的广泛响应。活动中,涌现出许多动人的画面——邹城的吴金贵老人先后两次辗转坐车来到本报编辑部,第一次送来了两件清洗一新、叠得整整齐齐的大衣,第二次又专程送来孙女和外甥捐的衣物、文具。除了给英吉沙的孩子们奉献爱心之外,他更是为援疆的教师们送上了一份极具象征意义的礼物——孔子像,以此向这些执着于边疆教育事业的教师们致敬。还有一对朴实的夫妻看到本报刊发的倡议书后,从家中整理出一些过冬的衣物和被褥,打包送到报社,还捐了200元钱。从济南来济宁出差的“济宁女婿”史先生,从本报上看到援助英吉沙孩子们的公益广告后,送来了1000元现金,希望工作人员替他买些孩子们最需要的东西,帮助他们学习、成长……
此外,诸多爱心企业也纷纷参与其中。德源文体捐赠了200条运动裤和60件羽绒服;山里红服饰推广有限公司捐赠了100多套保暖内衣;济宁汽车总站的工作人员看到本报的报道后,立即组织员工捐赠,为英吉沙的孩子们送去一份爱心;济宁市中山公用水务有限公司将整整一卡车物资运送到本报编辑部,并送来2315元善款……
自 2011年 12月 9日发出“跨越万里的温暖”爱心倡议书以来,在32天的时间内,共募集到爱心衣物和文体用品3.6万余件,总价值86万余元。爱心市民和爱心企业浓浓的爱,在这个寒冬汇成一股股暖流,温暖了济宁,温暖了英吉沙。
孩子们将很快收到棉衣
在昨日上午的启运仪式上,爱心市民和爱心企业来到现场,帮助工作人员搬运爱心物品。仪式结束后,满载着爱心物资的火车开往英吉沙,预计8天后将抵运新疆。
至此,“济宁——新疆英吉沙跨越万里的温暖”爱心征集行动圆满结束。我们满心期盼,英吉沙的孩子们能早日收到这些物品,过一个温暖、快乐的冬天。
衷心地希望孩子们能够健康成长,早日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