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济宁市紧紧围绕建设“产业发达、城乡秀美、文化繁荣、民生殷实、社会和谐”这一战略定位,以打响孔孟之乡文化品牌,建设独具特色文化名市为己任,紧紧依托底蕴深厚的始祖文化、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融会南北的运河文化、忠义刚烈的水浒文化、以微山湖铁道游击队为代表的红色文化,充分发挥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为济宁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打造儒家文化品牌,建设世界儒学研究与交流中心。济宁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和儒家文化的发源地,相传太昊、少昊、伏羲出生于此,是孔、孟、颜、曾、子思的故乡。辖区曲阜、邹城两市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孔府、孔庙、孔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素有“孔孟之乡、礼仪之邦”之称。深入挖掘和整理儒家文化资源,是推动中华文明走向世界的重要途径。我们充分利用筹建中华文化标志城、联合国设立“孔子教育奖”和世界各地创办孔子学院等有利契机,实施儒家文化品牌带动战略。自1984年起,连续23年成功举办国际孔子文化节,形成学术研讨、科技博览、文艺表演等为一体的交流平台,吸引了大批海内外游客,对济宁乃至山东的旅游发展、经济繁荣和对外开放产生了重大促进作用。孔子文化节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国家级“中国旅游节庆精选活动”,被国际节庆协会评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十大节庆活动之一。与此同时,济宁市还借助孔子在世界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先后举办了世界旅游日中国主会场、世界思想家巅峰论坛、儒家文化与企业信用高层论坛等一系列活动,展示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互辉映的时代特征。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加强与联合国以及国际区域性组织的联系,扩大与台湾的文化交流,举办世界性儒学研究大会,力争把济宁建成世界儒家文化研究与交流中心。
打造“红色文化”品牌,构筑思想道德教育高地。济宁是一片红色的土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在东起泗河之源,西临武翟山下,南到微山湖畔,北及黄河之滨的济宁大地上,中国共产党积极发动和领导济宁人民投入到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伟大革命运动中,谱写了一曲曲气壮山河的英雄乐章。微山湖铁道游击队活动区、金乡鲁西南战役纪念馆、梁山独山战役遗址、曲阜红二师遗址、湖西及邹东根据地遗址等等,都包蕴着极为深厚的革命历史内容。1942年8月初,刘少奇由华中新四军驻地前往延安,途经微山湖。湖西抗日游击队奉上级命令,冒着日伪军的枪林弹雨,护送刘少奇同志安全过境,上演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近年来,我们抓住“红色文化热”这一机遇,采取有力措施,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共建成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处,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6处,市级基地23处;先后投资7000余万元用于微山湖铁道游击队活动区、金乡鲁西南战役纪念馆等项目的保护和开发,其中济南―济宁―枣庄―临沂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微山湖铁道游击队活动区被列入全国经典景区。
打造运河文化品牌,再现“南北通衢、碧水灵动”的运河之都。京杭大运河中段纵贯济宁全境,全长230公里。历史上,济宁曾是“东鲁之大郡,水陆之要冲”,“南通江淮,北达幽燕”,在中国运河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元明清三代都把济宁作为治运、司运中心。康熙、乾隆南巡曾几度驻跸济宁。汶上南旺分水枢纽工程是运河全线科技含量最高、与四川都江堰媲美的伟大工程,在世界水利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大运河的开通和兴盛,为济宁提供了一条对外交流的大通道,使得济宁出现了“百货聚处,客商往来,南北通衢,不分昼夜”的繁荣景象,同时孕育了灿烂的运河文化。济宁运河文化内涵极其丰富,集漕运、商贸、手工业和农产品加工、农业商品化于一体,吸纳了吴越文化、荆楚文化、齐鲁文化和燕赵文化的精髓,融合了秦晋文化及外来文化的成分,呈现出兼容性、多元性、开放性的特色。我们紧紧抓住正在全国兴起的运河文化热、京杭大运河申请世界遗产和国家实施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重大历史性机遇,全面实施“以河兴市”战略,突出历史文化、人文环境、自然风貌等优势,着力把济宁建设成为在京杭运河会聚南北的商贸物流中心,以旅游目的地为目标的生态型文化旅游中心,山东省内河航运中心。近年来,济宁市为了突出运河古城、江北水乡特色,加快旧城改造、新区建设的步伐,城市的聚集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不断增强,投资16亿元的运河济宁段疏浚工程即将启动,滨湖大道一期工程将于今年国庆节竣工通车,运河总督河院署、铁塔寺、太白楼等古迹的修复重建工作也在抓紧进行。可以预期,两三年内,济宁将再现水系贯通、水活流清、城水相依、碧水灵动的水城风貌。
打造民俗文化品牌,发展别具一格的文化产业。民俗文化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重要标识,也是民族发展的重要精神资源。发展繁荣民俗文化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济宁市拥有十分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曲阜楷雕、嘉祥鲁锦、石雕、柳编等民间工艺,嘉祥唢呐、邹城阴阳板、微山端鼓腔、鱼台皮影、兖州花棍舞、任城二人斗等民间艺术,异彩纷呈、争奇斗艳。这些民俗文化集地域性、历史性、艺术性、实用性于一体,极具个性与特色,展现了济宁独特的地方魅力。梁祝传说、鲁西南鼓吹乐等已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我们致力于把民俗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发展优势,出台了包含财政投入、投资融资、税收优惠、土地、资产管理和经营、工商管理、社会保障及人才激励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为促进全市文化产业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截至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鲁锦、石雕、演艺等品种为主,集研发、设计、生产、销售于一体的民俗文化产业。中国石雕艺术节每年吸引上万余客商参观考察,成为宣传济宁、推介济宁的重要窗口。为了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我们按照“深度开发、串珠成链,培植亮点、放大优势”的思路,对民间民俗文化进行了整合,形成了始祖文化寻根、运河民俗文化、佛教文化等八大民俗文化旅游线路。文化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市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去年,全市实现旅游社会总收入100多亿元,济宁市及所辖曲阜市、邹城市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
胡锦涛同志在“6·25”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必须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灵秀丰饶的孔孟之乡,圣贤辈出,金声玉振,铸就了济宁人引以自豪的历史荣耀;物华天宝的运河之都,春潮涌动,山水生辉,激荡着济宁人再创伟业的时代豪情。目前,全市上下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积极发挥先进文化的巨大引领作用,努力实现由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名市的跨越。
(作者系山东省济宁市市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