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过高淳的人都知道高淳老街,那斑驳沧桑的店铺、古朴浑厚的石板路面,无不令人流连忘返。其实,这样的老街,在高淳不止一处。日前,记者随漆桥镇文化站的孔祥毅站长走进漆桥老街,感悟这条老街虽经千年而不败的独特魅力。
孔姓后裔在此传承近30代
孔祥毅是漆桥镇文化站站长,具体负责全镇的文化、体育等相关工作。老孔告诉记者,目前他的主要工作是孔子文化的研究,以及对漆桥老街的保护和开发,尽管工作很忙,手下一个兵都没有,但他毫无怨言,因为他是孔子后裔,所做的一切都是分内之事。
孔祥毅告诉记者,漆桥老镇附近有72村,村上人原来都姓孔,是春秋时代孔子后裔。他们祖上是大宋时南迁过来的。在村中一口老井前,记者依稀还能在井沿上看到“宋时南迁”、“孔氏”等字样。
根据《孔氏宗谱》记载,宋时从北方迁到漆桥当地的孔家人,是孔氏排行第五十四世。至今已达八十四世左右,祖祖辈辈繁衍子孙已达三十世,分布附近各村有数万人。在老街中原有一处孔氏宗祠,只可惜这组明代建筑已毁于战火。据说,当年的孔氏宗祠依中轴线前后五进,两侧厢房计72间,象征高淳孔姓繁衍有72村。
岁月侵蚀让老街渐成“斜街”
走进老街,仿佛走进了那段真实的历史,两旁陈旧的砖木式店房,屋檐外挑,门楣上还雕有精美的纹饰。但是,再好的材料也经不住岁月的侵蚀,如今的老屋,清一色的向右倾出一个斜度,如同老人一般,慢慢驼背了。
老街很安静,街上的居民已经很少,而且大部分都是老人。老孔介绍,上世纪90年代初因镇里在双牌石开发,老街上大部分居民都搬到那里去了,慢慢的这里变得冷清起来。记者看到,不少老房已空置,有的门上挂着生锈的铁锁,有的则大门敞开着,里面的屋梁、青砖小瓦散落一地。在靠近漆桥的地方,有一处老宅已经坍塌。孔祥毅指着残壁心痛地说,“上个月我来的时候,这面墙还没倒。”老孔说,“每次过来,都会看到一些老宅化为废墟,而自己却无能为力,心痛啊!”
老街未来将成高淳的“乌镇”
在走访的过程中,记者碰见过多位村民,他们见到记者问得最多的就是,能不能帮他们呼吁呼吁,“再不保护,老街就要全倒了!”老孔告诉记者,县里已经有规划了,要把老街作为文物保护起来,未来漆桥老街将成为高淳的“乌镇”。
至于当地百姓最为关注的老街保护问题,规划中也有说明,“未来老街不会做成高淳那样的商业街,而是保持原有风貌,修旧如旧后,依旧交还给老百姓居住。”老孔介绍说,保护的重点还包括在旧址上重建孔氏祠堂,“按照原貌还原当时的建筑,72间房一间不少。”记者仲永吴旭渤(发自高淳漆桥镇联系点的报道)
-记者感悟
守护历史
作为一名基层文化站站长,孔祥毅在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二十多年,在探访老街的过程中,他时不时会停下脚步,指着地面残存的凹痕说,这是古时南来北往客商及官府运送物资的车辙;他还指着一处破败的老宅说,这曾经是汉哀帝时丞相平当的府邸……可以这么说,对于漆桥老街的每块砖每片瓦,他都非常熟悉。
然而,越熟悉却越让他要注意保持跟老街的距离,因为每次来到这里,他都会被同是孔姓的族人问到老街的保护什么时候启动?因为每次来到这里,他都会不期而遇地看到熟悉的老屋化作废墟。而所有的一切他都无能为力,因为他只是一名普通的历史守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