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的基本内涵及其理论
(一)休闲的基本内涵。人类对休闲的认识有着悠久的历史,从词源学上看,“休”指“人倚木而休”,最早的意思是“吉庆”、“美善”、“福禄”。至于“闲”,其基本意思是范围,引申为道德、法度。我们今天将“休”“闲”两字连起来用,假如不脱离其原来的词源义,则休闲应当指人的一种符合道德、法度的幸福、美好生活。休闲是可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休闲是在自由时间内的活动或者体验;休闲是一种宁静、和平的精神态度或者状态;休闲是为了得到幸福和满足的心态。
(二)休闲的理论依据。闲适既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人生境界。儒家是一份从心所欲不逾矩的闲;道家在观照自然中拾得一份难得的恬静与从容;禅宗于平淡随意的生活中收获一份任性自由的闲适之美。
1、儒家的休闲思想。孔子在《论语·先进》中阐述了他的休闲观:“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和“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就是天人和谐相处中获得的快乐。充分反映其“闲适”人生、“闲适”百姓的人生理想。当然,儒家的休闲思想是植根于其以“仁”为核心的价值理想之中的。儒家的闲适自得必然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蓝本,即“闲以载道”。
孔子的志向是使“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这正是使万物各顺遂其本性。在大自然中,在山水之间让每人都得其所乐,体现了儒家所追求的一种最高人生境界:欣赏自然,融于自然,达到“与天地参”的天人合一之境。此种境界的人,德性的体悟践履,六艺的熏陶培养,使其能在日用生活之中自然而然和顺于道德,依其本性从容而和美地生活,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
对于儒家来说,所谓休闲,既是个人性的,更是社会性的,儒家休闲哲学最基本的内容是“成己成人”,无论是成人也好,成己也罢,在讲究道德修养的儒家看来,其追求的终极目标仍然是生活上的完满与幸福。中国传统的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正体现了儒家休闲文化的价值取向。从心所欲不逾矩———是儒家“进”中求“止”休闲思想的集中体现。
2、道家的休闲思想。道家以“道”为世界的本原,道家的休闲观以个人本位为价值取向。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对道的观照,乃是人生最大的快乐。所谓“吾游心于物之初”,就是游心于道,也就是对事物本真状态的观照。老子提出:“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老子主张,人要活得自然、自由自在,心性尤其要悠然散淡。“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遵循自然法则,自然而然为之。因而,老子强调,人应该“致虚极,守静笃”(《老子》第十六章),“清静为天下正”(《老子》第四十五章),表明老子学说重在精神自由、人格独立、追求生活理想境界。若仅从休闲观的角度而言,这种“无心无情,无思无虑”的虚无境地,实质上是一种闲适逍遥、乐以忘忧的精神境界。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主张,《庄子》开篇之作《逍遥游》写道:“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道家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追求彻底的个体自由,达到无我、无功、无名的至人境界。主张外天下、外物、外生,回归自然。“就薮泽,处闲旷,此江海之士,避代之人,闲暇者之所好也。”(《刻意》)于偏远幽静处享闲暇之乐,这是庄子对无待的自由境界的追求,也是对休闲的一次正面直击。庄子还认为,休闲不仅仅是一种偏居一隅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更是一种“大知”者的境界。受道家思想的影响,仕途受阻的文人士大夫于“山穷水尽”之处心情豁然开朗,在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中拾得一份难得的恬静与从容。逍遥游———是道家于“有待”中追求“无待”的休闲思想。
3、释家的休闲思想。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本土文化相融合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禅宗是中国佛教中影响最为深远的宗派。应该说,佛教禅宗皈依佛门,追求万物皆空的涅槃境界,少有闲心,但其“于世出世间”却蕴涵着独到的休闲理念与闲适意境。“明心见性、顿悟成佛”是禅宗的主旨,禅宗同时告诫人们既要立于俗务,又不能沉迷于俗物,做到破执随缘,“三无”即“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是破除一切执著的修行法门。正如禅诗所云:“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我们不能不感叹,这是一种真正自在、逍遥的闲适生活。禅宗的自然观定位于“空”(无),禅宗认为一切事物都不是实体性存在,人与万物都是缘起性空。随缘人生———是禅宗于“在世”求“出世”之空的休闲思想。
总之,儒家肯定当下的自我存在,强调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呈现的是一幅积极进取但不乐于事功的休闲画面。道家对当下生活持一种批评与否定的态度,主张遁迹山林以超然世外,于淡泊宁静中求得精神自由。而禅宗则以无我为最高境界,看空万物,用破除一切主客观对立的手段来实现彻底解脱,在平淡随意的生活中进入无忧无虑的精神自由境界。然而,“仁境”、“道境”和“禅境”都追求生命的超越与心灵自由,主张在有限的条件下追求精神的愉悦,尽情享受生活的乐趣,这是儒、释、道休闲观的共通之处。
休闲经济的价值分析
凡是提供社会休闲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与再生产的经济活动,都可以纳入到休闲经济的范围。休闲经济是国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一)休闲经济成为社会获取财富的重要途径。从经济分析角度来看,闲暇是一种资源,现代经济学理论体系中,“闲暇”已经作为边际成本进入消费者的视野,从而具有获得“财富”与“利润”的经济学意义。剩余劳动时间转化为“可以自由支配时间”的“闲”,不仅体现了现代生活模式逐步向具有高度文明的“普遍有闲社会”转变的历史进程,也反映出人类将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把解决以生存问题为主的低级形态转向了以解决人类自身发展,完善自我为目标的高级发展阶段。休闲及休闲经济也就成为了人们获取财富的重要途径。(二)休闲经济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休闲产业的发展促进了产业格局的变化,在休闲产业就业的人数占整个就业人数的比重相当大。休闲活动具有产业融合功能,围绕区域特色,对接建设中产业的、文化的、科技的创新成果和天然资源,融合各方面优势,使休闲成为带动产业发展,推动城乡统筹建设的助推器。休闲活动还具有文化功能,展示休闲性、娱乐性、新奇性,使人们从历史变迁留下的天然遗迹,生态奇石中体验山水日月、诗情画意、人生百态、花鸟虫鱼、瓜果飘香等生态文化带来的无限乐趣。休闲活动具有比较优势功能,捕捉科技创新、文化创意等前沿信息,如休闲会展一方面是珍稀收藏品的集中观瞻,稀缺展品的亮相,另一方面也是行业顶尖企业和专业人物的云聚,是最新展品、一流技术和行业人物的推介。展会不仅可以最有效地将自己的新产品、珍藏品推向市场,提高美誉度,而且可以从正面获得大量竞争对手的资料,有利于确立发展方向,调整竞争策略。尤其是参展商重点推出的观赏价值极高的特色展品和科技创新成果,有益于相互之间或同行业之间展品价值、生产工艺等资料的收集和比较,让参展商和参观者更直观地了解展品,开阔视野,增长知识,以增强创新和创意的欲望和能力。(三)休闲经济有效提高多层次人员的就业率。应对大量并且多样化的劳动力的挑战时,创造本地工作岗位非常重要,而休闲经济创造的就业机会有助于全面推进经济发展。休闲经济涉及领域广泛,包括旅游业、服务业、健身业、娱乐业、零售业、交通业、航空业、会展业、国家公园、博物馆、体育(运动场馆、运动项目、设备、设施维修)和社区服务以及由此连带的产业群,其岗位遍布各地,领域分布极其广泛,吸纳人员多样化。休闲经济在为全社会提供工作岗位的同时,也为各种技能的人创造就业机会。(四)休闲经济成为构筑城市活力的源泉。休闲经济是保证和提高城市中心活力的重要战略的组成部分。伴随着休闲经济的发展,休闲中心遍地开花,休闲城市层出不穷,对于吸引旅游业、娱乐业、零售业、交通业、会展业以及金融商务服务业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一些公司和品牌的扩张和合并,许多休闲市场正在成型,吸纳各类机构的广泛参与。参与休闲经济还有许多其他社会效益,如社会集会和交流,观赏艺术品带来的愉悦,这些都增加了社会的文化多样性,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五)休闲经济满足人们的闲暇需求。随着就业结构多元化、工作形式多样化、生活需求多彩化和家庭生活现代化,人们的闲暇时间越来越多。而时间——特别是人们连续的可自由支配时间,是休闲活动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影响休闲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1995年5月1日起我国实行双休日工作制,1999年国务院重新调整了假日结构,迅速形成了“春节”、“五一”和“十一”三个黄金周。2007年,国务院对全国假期进行了统一调整,取消了“五一”黄金周,增设了“清明”、“端午”和“中秋”传统节日假期。现在,整体上居民普遍享有国家法定假日全年达115天。收入是人们选择和参与休闲活动时可以利用的重要资源,收入水平对休闲活动有重要影响,并在预测休闲活动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可支配收入持续增加可以促使人们增加用于休闲消费的支出。
(六)休闲经济迎合人们全新的生活形态。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表现为一个从低层次到高层次的渐进过程。当人们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后,必然追求高层次的精神享受。随着消费观念和消费结构不断更新,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娱乐活动、体育锻炼及回归自然的生态旅游等有益身心健康的休闲活动,人们的消费观念更加成熟、更加理性、心理架构更加合理完善,为人格精神的日益健全提供了现实条件和实施载体。近年来,几类主要的休闲消费群体在济宁已经形成,主要包括以高级商务人士、公务人员、民营企业家、年轻白领、高校教师为代表的精英休闲群体和以老年群体、青年学生为代表的大众休闲群体。这些人群或具有较强的休闲消费能力,或具有较强的休闲消费欲望,或具有充足的休闲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