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网消息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新一轮援疆开始以来,济宁市教育援疆有新突破,项目建设、双语教育、人才智力支持、教师培养等各项工作齐头并进。
今年,济宁市加大援疆资金总投入,着重抓好援建教育基础设施、帮助培训双语教师、加大对口招生和定向培养等工作。今年,教育项目的重点是推进双语学校建设和职业学校建设,支持新建、改扩建英吉沙县新一中、职业教育学校建设、学前双语学校。目前,已启动实施的教育对口支援建设项目投资4800万元,占2011年援疆资金总投入的25.04%。
英吉沙县学前“双语”学校2010年6月开工建设,项目总投入900余万元(其中济宁援建资金800万元),今年9月12日,该校招收学前幼儿8个班330人,全校22个班900名城镇幼儿正式开学,接受现代学前教育,是目前喀什乃至南疆地区规模最大、设施最全、最先进的示范性“双语”幼儿园。
英吉沙县新一中是济宁最大的援建项目之一,总投资超过1亿元。指挥部多方协调,最后到内地征集方案,由内地3家知名设计单位拿出设计方案,经专家评标再选择最佳方案,由山东建筑大学设计院规划设计,规划学生规模4000人,规划班级规模75班,包括办公综合楼、综合教学楼、实验楼、食堂与生活服务楼、学生宿舍、教工宿舍、篮球场、排球场、标准操场等工程。目前,两栋学生宿舍楼已经封顶,教学楼正在紧锣密鼓的建设中,力争明年9月份高一新生入学。在加大资金投入的同时,拓宽援疆内涵,干部、人才、技术、管理,“输血”与“造血”、“硬件”与“软件”有机结合,形成经济援疆、干部援疆、人才援疆、教育援疆齐头并进的局面。
除去校舍建设,济宁市更是在教育人才及教学活动上进行大力支援。“十二五”期间,将搭建教育人才全面合作平台,组织开展连心、牵手工程及“百名学子资助工程”、“名师送教”等多项活动。今年,济宁市共选派了106位优秀骨干教师、大学生赴喀什二中、英吉沙县支教。援疆教师、喀什二中副校长肖贤龙说,援疆教师将努力完成“六个一”基本任务,即提供一个全开放的课堂,指导好一个教研组,培养一个以上的学科徒弟,每学期至少作一个专题报告,做好一份行政管理工作,完成好一项个人的课题研究。
济宁市第二中学已有12年物理教学经验的刘庆龄老师去年11月来到英吉沙县第二中学,在教学中针对受援地学生的实际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他经常说:“我一定把自己掌握的知识无私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考上好的大学。”
据了解,像刘庆龄一样被分派到英吉沙县的援疆教师、支教大学生不仅全部走上讲台教学,还从教学管理、教案编制、教师培训等多方面发挥传、帮、带作用。济宁市充分发挥教学专家的资源价值和学术影响力,组织济宁教学专家团到喀什二中开展了“齐鲁名师”送学活动,这在全省也是第一家,在喀什地区引起强烈反响。
针对受援地实际,济宁市先后组织37人到济宁各中学挂职、培训,不仅为受援地培训高素质教育管理人才,而且对促进济宁喀什两地教育教学管理与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和积极的推动作用。组织实施“百名学子资助工程”,确定103名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为扶贫助学对象,每年由援建企业、在英吉沙县投资企业和援疆干部给予每名学生1000元的爱心助学金,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受助学生考取重点高中和大学还有适当奖励。
为帮助英吉沙县少数民族未就业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就业岗位需要,从今年开始,通过考试选拔少数民族未就业大学生到济宁高校,参加培训,培训合格后充实到乡村教育、农业、卫生等专业技术岗位工作,充实英吉沙县基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目前,95名少数民族未就业大学生已进入山东理工学院等学校进行培训。济宁高校院所“连心牵手行动”正在有序进行中,在干部锻炼、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技合作、帮扶助学等方面进行合作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