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网消息 济宁市十一次党代会以来,我市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总基调,紧紧围绕转方式调结构、提增速扩总量,创新思路、克难攻坚,积极作为、奋力争先,工业经济面貌发生显著变化,信息化水平有了明显提升,呈现出速度加快、结构优化、质量提高、贡献增大的良好发展态势。
经济规模实现倍增。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195亿元,实现销售收入4449亿元、利税564.3亿元、利润36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6.5%、32.2%、42.2%和50.8%,增幅均居全省前列。绝对额分别是“十五”末的2倍、3倍、2.7倍和2.8倍。装备制造业、能源工业实现历史性突破,双双超过千亿元。
产业结构明显优化。2010年,全市制造业增加值、销售收入、利税分别达到738亿元、2907.5亿元、261.5亿元,比2005年分别增长1.4倍、2.3倍和3.2倍,占全市工业比重分别达到61.8%、66.9%和46.8%,比2005年分别提高11.8个、10.7个和4.5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603亿元,比2005年增长4倍,占比由2005年的22.4%提高到35.5%;新兴产业完成销售收入254亿元,占工业的比重达到6%。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超过能源工业,成为我市工业第一大产业。
工业投入提质增速。2010年,全市工业完成投资738.2亿元、技改投资435.5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1.7倍和2.5倍;亿元以上项目个数增加到288个。“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工业投资2458亿元、技改投资1453亿元,是“十五”投资总额的2.1倍和3.1倍。技改投入占比由“十五”期间的39.1%提高到“十一五”的57.8%。制造业投资占工业的比重由2005年的61%提高到89%;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占比由2005年8.1%提高到20%。
创新能力持续提高。到2010年底,共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6家、省级34家、市级83家,比2005年分别增加3家、21家和55家;中国名牌产品、驰名商标分别达到7个和17个,五年新增4个和11个。新产品产值率达到27%,比2005年提高6个百分点。国家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87家。“如意纺”技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兖矿集团“高效洁净煤制甲醇与联合循环集成系统的研发和示范”、“自动化放顶煤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及其在国内外的应用”等2个创新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节能降耗决战决胜。坚持大力度抓落后产能淘汰、大力度抓高耗能企业限产限电、大力度抓重点区域重点企业督导考核,“十一五”期间,全市万元GDP能耗累计降低23.08%,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累计降低29.4%,均超额完成“十一五”任务目标,并以年均8.6%的能源消耗增长支撑了GDP14.6%的年均增幅。
骨干企业强势扩张。2010年,山推股份、小松山推双双超过百亿元,太阳纸业突破200亿元。全市规模以上企业户数达到4220户,比2005年新增2619户,其中,销售收入过10亿元企业达到49户、新增27户,利税过千万元企业达到279户、新增95户。
信息化水平明显提升。2010年,信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06亿元,比2005年增长7倍,信息技术在工业企业产品设计、过程控制、企业管理等方面普遍应用,电子商务普及率不断提高,应用物联网技术监控道路交通、矿井人员定位等重大安全危险源工作全面展开。在全省首批开展“无线城市”试点、实施“城市一卡通”。获得全国“城市信息化发展进步奖”、“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示范基地”和省首家“物联网应用示范基地”,全市信息化水平明显提升。
要素支撑进一步增强。全市煤炭生产能力8429万吨、发电装机容量1031万千瓦,比2005年分别增加3640万吨和463.9万千瓦;电网输配电容量1447.5万千伏安,增加634.7万千伏安。金融机构存款余额2256.3亿元、贷款余额1366.4亿元,分别增加1316.7和743.3亿元。新开通济宁——北京始发列车,兖州站新增动车组列车停靠6对。煤、电、运、资金等重要生产要素保障能力明显增强。
工业贡献显著增强。2010年,全市工业企业上交税金244.4亿元,是2005年的2.4倍,占国地税总收入的比重达到75%,提高18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总量的48.7%,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2.6%。工业企业从业人员68万人,比2005年增加11万人。
在加快经济战略转型、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实践中,我市始终坚持把规划引领作为构建新型产业体系的主线,把抓投入上项目作为加快工业转型的关键,把自主创新作为增强核心竞争力的第一动力,把政策服务作为扩张壮大强企群体的保障,把信息化建设作为推动产业升级的重点,把节能降耗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手段。目前,装备制造、煤化工、食品、能源四个千亿产业,纺织服装、造纸、建材、电子信息、医药、生物六个优势行业,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五个新兴产业正加速膨胀、发展壮大,为“十二五”工业经济实现更好更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