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网消息 蒙古国国立大学孔子学院院长于健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当今世界各国文化交流越来越多,为中国汉语文化发展和创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孔子学院成为中国提高汉语文化“走出去”能力的试验田,虽说已结出丰硕果实,但其可持续发展问题必须深思。
据有关部门统计,自2004年11月全球首家孔子学院在韩国开设以来,现已在100多个国家建立300多所孔子学院和400多个孔子课堂。孔子学院已成为各国人民学习汉语、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及其深刻内涵、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于健认为,汉语文化“走出去”,要与经济“走出去”齐头并进,形成“双轮驱动”、互补互促的良好局面。现在蒙古国有数以千计中资企业,要把他们视作中国文化的传播者,把所有国际经贸交往活动、项目都作为中国文化的载体。
蒙古国今年经济增长率可达21%,计划2012年经济增长率为25.6%,今后15年将处于高速增长时期。在带动蒙古国经济增长的对外贸易中,其对华贸易占60%。随着中蒙经贸合作深入发展,汉语热不断升温,汉语人才需求越来越大。有需求,就有市场。
于健表示,孔子学院首先必须加强基础能力建设,扎根当地社会,然后逐步探索市场化运作模式,走汉语文化产业化道路,以推动国际汉语教育与推广事业可持续发展。
汉语文化“走出去”是提升国家形象和软实力的有效途径。任何语言的背后一定是文化,学习语言的过程就是在学一种文化,教授语言也就是在传播文化。于健介绍,蒙古国国立大学孔子学院成立3年多来,在中蒙双方共同努力下,培训学员2000多人,培训汉语教师300多人,学院举办各类活动参加者达3万多人次。现在,孔子学院在蒙古国已小有名气,虽然汉语文化的推广正处于“耕耘”的阶段,但其效果已经开始显现,尤其在多层次文化推广方面已取得初步成效。
于健认为,汉语国际推广不是纯教育事业,因为语言本身是一种产品,特别在向国际推广时,就更是一个文化产品,因此以产业、市场的方式来运作,才可持续、有发展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