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梆子是鲁西南一带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散发着乡土气息的艺术之花。对于济宁的广大戏迷来说,热爱山东梆子更甚一些。然而近几年山东梆子却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令诸多观众颇觉遗憾。杜玉珍的名字,在济宁可谓家喻户晓。在艺术上,她是一个孜孜以求,永不满足的人。在业务上,她是一位不追求名利而朴实的人。今年,杜玉珍作为这一戏剧的代表人物,双肩挑起振兴此剧种的重任。
父送女拜师学戏
她是怎么从一个普通的农村小姑娘成长为一个国家一级演员的?13日,记者沿着她步入山东梆子戏剧舞台的足迹,去寻找她走过的刻苦学习,奋发向上的历程。
当记者终于联系到杜玉珍时,她说,自己正在鲍店煤矿演出。于是记者匆匆赶到那里,和她面对面进行了一次心灵对话。
嘉祥县老僧堂乡地方不大,但天生有灵气的孩子是不挑地方的,杜玉珍就出生在这里。杜玉珍在学校非常喜欢唱歌,是学校歌唱队的领唱,经常唱一些民歌。十里八村的人都知道老杜家有一个好嗓子的闺女。
杜玉珍说,自己和戏曲结缘,既不是受家庭熏陶,也不是从小喜欢。说起来有些不好意思,是因为自己学习不好。于是,父亲做了一个影响她一生的决定——考艺校,学唱戏,那年杜玉珍正读六年级。
1980年,因为女儿嗓音亮,自信的杜父毫不犹豫地帮杜玉珍选择到嘉祥县艺校学山东梆子。
启蒙老师李美英经常称赞杜玉珍“嗓音条件特别好”,因此,就在课外给她“加餐”,晚上经常带杜玉珍回家学习,不收取学费和报酬。有了这么优越的条件,杜玉珍如饥似渴地学习,个性好强的她格外努力。尽管每月只有6元的生活费,但她从来没觉得自己在学校的日子清苦。
当记者终于联系到杜玉珍时,她说,自己正在鲍店煤矿演出。于是记者匆匆赶到那里,和她面对面进行了一次心灵对话。
嘉祥县老僧堂乡地方不大,但天生有灵气的孩子是不挑地方的,杜玉珍就出生在这里。杜玉珍在学校非常喜欢唱歌,是学校歌唱队的领唱,经常唱一些民歌。十里八村的人都知道老杜家有一个好嗓子的闺女。
杜玉珍说,自己和戏曲结缘,既不是受家庭熏陶,也不是从小喜欢。说起来有些不好意思,是因为自己学习不好。于是,父亲做了一个影响她一生的决定——考艺校,学唱戏,那年杜玉珍正读六年级。
1980年,因为女儿嗓音亮,自信的杜父毫不犹豫地帮杜玉珍选择到嘉祥县艺校学山东梆子。
启蒙老师李美英经常称赞杜玉珍“嗓音条件特别好”,因此,就在课外给她“加餐”,晚上经常带杜玉珍回家学习,不收取学费和报酬。有了这么优越的条件,杜玉珍如饥似渴地学习,个性好强的她格外努力。尽管每月只有6元的生活费,但她从来没觉得自己在学校的日子清苦。
学戏苦也曾掉泪
1983年,她终于如了父亲的愿,分配到嘉祥县山东梆子剧团。由于当时剧团已不是很景气,演员们整天有一搭没一搭地打发着日子。团里的徐先立先生看着杜玉珍是个好苗子,却不好好利用自身的优势,感觉十分可惜。后来徐先生索性教她练习舞蹈,于是杜玉珍就拜徐先生为师,从此正式跟随他学起了山东梆子,工青衣,兼演帅旦、老旦。
唱戏练功一般都是从很小的时候开始,而当时18岁的杜玉珍已经长大成人了,一点一滴地练基本功,浑身的疼痛自不必说。但她在心里却一直没有放弃过。她说她现在身体不是很好,几乎每一节脊椎都有问题,跟年轻时练功有很大关系,但是能为她忠爱的戏曲事业献身,她不后悔。
“那时练习表演的动作,老练不好,经常挨训,觉着在众多演员面前没面子,我就哭。”徐先生渐渐转变教戏的方法,每当杜玉珍有一点点进步,他都不断鼓励她。在老师的耐心指导下,杜玉珍刻苦学习,从此再也没有因为练功苦,掉过眼泪。
杜玉珍凭借清脆明亮的嗓音,在老师的精心培育下,逐步在戏曲界展露自己的艺术才华。
唱戏练功一般都是从很小的时候开始,而当时18岁的杜玉珍已经长大成人了,一点一滴地练基本功,浑身的疼痛自不必说。但她在心里却一直没有放弃过。她说她现在身体不是很好,几乎每一节脊椎都有问题,跟年轻时练功有很大关系,但是能为她忠爱的戏曲事业献身,她不后悔。
“那时练习表演的动作,老练不好,经常挨训,觉着在众多演员面前没面子,我就哭。”徐先生渐渐转变教戏的方法,每当杜玉珍有一点点进步,他都不断鼓励她。在老师的耐心指导下,杜玉珍刻苦学习,从此再也没有因为练功苦,掉过眼泪。
杜玉珍凭借清脆明亮的嗓音,在老师的精心培育下,逐步在戏曲界展露自己的艺术才华。
同事眼中“戏磨叨”
1988年9月,杜玉珍参加山东省“泰安音像杯”山东梆子青年大奖赛荣获二等奖;1989年10月举行的山东省第二届文化艺术节上,她在现代戏《情祸》中饰演女主角巧云,因表演出色而荣获表演一等奖。这次演出在济南轰动一时,也给了她很大的鼓舞。
杜玉珍在一系列优秀传统剧目中担纲重要角色,成功塑造了一系列不同风格的人物形象。她先后主演了《白蛇传》、《铡美案》、《三省庄》、《卖苗郎》、《桃花庵》等二十多个剧目,逐步成为鲁西南颇有名气的青年演员。
杜玉珍告诉记者,在剧团里,同事送她一个外号——戏磨叨。每次和同事聊天,她三句话不离本行,说不上几句话,就扯到戏里面去了,惹得人家“都不愿意和我聊了”。杜玉珍说,她很能理解别人的心情,但是对戏的那分痴迷使她难以自控。
随后,杜玉珍被调入济宁市豫剧团,从此她改唱豫剧。1999年,应国家文化部邀请,进京演出新编历史剧《孔尚任》;2001年,参加全国“群星奖”大赛,荣获国家级“金奖”。
杜玉珍在一系列优秀传统剧目中担纲重要角色,成功塑造了一系列不同风格的人物形象。她先后主演了《白蛇传》、《铡美案》、《三省庄》、《卖苗郎》、《桃花庵》等二十多个剧目,逐步成为鲁西南颇有名气的青年演员。
杜玉珍告诉记者,在剧团里,同事送她一个外号——戏磨叨。每次和同事聊天,她三句话不离本行,说不上几句话,就扯到戏里面去了,惹得人家“都不愿意和我聊了”。杜玉珍说,她很能理解别人的心情,但是对戏的那分痴迷使她难以自控。
随后,杜玉珍被调入济宁市豫剧团,从此她改唱豫剧。1999年,应国家文化部邀请,进京演出新编历史剧《孔尚任》;2001年,参加全国“群星奖”大赛,荣获国家级“金奖”。
重振山东梆子
聊起山东梆子的未来,杜玉珍对其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随着山东梆子入选山东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发展现状已引起省、市文化部门的关注。2005年7月,济宁市在原济宁市豫剧团的基础上组建山东梆子剧团。济宁市文化部门已将该剧团作为济宁的龙头剧团予以扶持。本次演出活动后,剧团将组织演员排练传统的山东梆子剧目。在继承这个剧种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剧团还将吸收其他剧种的“优秀成分”补充山东梆子的劣势,为其注入新鲜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