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籍Jamrs Flath教授来访运河
2007年7月8日,济宁市运河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秘书长高建军接到来自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历史系助教孙竞昊先生的一封邮件,说有一事相扰:孙的好友、任职于西安大略大学(加拿大的一所著名的研究性大学)历史系的Jamrs Flath教授,将于近日来济宁考察运河及民间庙会,请高建军
提供可能的帮助。高自然一口答应,他刚刚送走了来我市对运河文化作专门考察的香港中文大学的学者专家,又要着手准备接待来自加拿大的Jamrs Flath教授了。高建军是我国有影响的运河文化研究专家与民俗研究专家,他告诉记者,人家来我们济宁可不只是来“取经”,而是来指导,来送点子,起码可以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时运所济,大运河再度趋热,近年来,一些国内外的著名大学、强势媒体、专家学者,纷纷将好奇与探究的目光投向济宁,让济宁市运河文化研究会这个非官方的文化机构变得“异常忙乎”。
2007年5月中旬,香港中文大学张继瑞、卜永坚两名教授来我市考察运河文化。与我市部分专家学者进行了座谈,对城区古运河、城墙、治运碑刻、会通桥、会源闸遗迹、顺河清真东大寺,南阳古镇、任城区长沟镇、汶上南旺分水枢纽工程遗址、分水龙王庙等进行了考察。其研究课题是:明清运河与山东区域经济。明清运河最精彩的篇章就在济宁。
2004至2005年间,北大学生分三批来济宁考察运河。第一批在2004年7月上旬,李博(北大景观设计学在读博士)、陈平(北大历史地理系硕士)等五人来济宁,并在梁山县徒步考察时,发现明代“重修开河碑”。被认为是一个“很有价值的发现。”
2005年来了两批:第一批在该年的“五一节”,第二批在暑假。为开发利用济宁城区老运河水系,建立城市运河文化廊道,休闲廊道、生态廊道,为我市城市规划提供相关的资料,北京大学4名研究生专程来济宁考察。从4月28日到5月2日,北京大学城市规划博士朱强、硕士程成、环境研究硕士陈平、建筑学硕士姜斌等,对我市城区小学、初中、高中的学生和市内的居民及来济旅游者以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此次有近两千人回答了问卷调查。他们还对沿河老景观及文化遗产进行了考察。市运河文化研究会、市规划局还为他们的研究课题,分别召开了座谈会并提供了有关资料。
孙竞昊是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历史系助教,于2001、2002、2003连续3年来济宁对运河文化进行考察,并完成了《一个南方风格的北方城市》的论文。来我市对运河考察研究的在外国从事科研工作的学者还有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历史系助教、在读博士林敬智(台湾人)。他于2006年和2007年先后两次来济宁调研考察运河(庙会)文化。
2006年,我市召开的运河文化高层论坛,吸引了更多外界的目光。至于来济宁采访运河文化的媒体更是不计其数,著名的有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经济日报和一些国外媒体如德国电视台等。
2002年5月中旬,德国国家电视台资深记者、世界运河专家伯瑞格先生,与中德友好基金会施林女士(兼翻译),在中国水利专家周魁一、谭徐明、吕娟和中央电视台两位记者的陪同下,对我市运河自然、人文景观进行为期4天的考察。类似这样的考察可谓接连不断、层出不穷。
历史学者孙竞昊认为: 太白楼可作济宁的“文化图腾”
孙竞昊,是山东师范大学任教职,却在加拿大读博搞历史文化研究已有十年之久。他连续三年来济宁,就是因为济宁运河文化的魅力。
孙原本是山东人,生活历经曲折。生于胶东,随父母下放临沂,后又随平反的父母来到济南。职业原因,走遍了全省各地,可以说是“山东通”。山东有不少美丽的城市,但他认为惟济宁最具特色,这使得他虽旅居国外多年,仍对济宁难割难舍。这便有了他的三次回国济宁行,以及得到教授首肯的那个著名的关于运河文化研究专题。为了这一专题,他考察的十分卖力十分投入,拉网式地“贪婪”地收集资料。电话采访孙竞昊时,他至今对这段经历感慨不已,认为济宁对自己的帮助,可谓“义薄云天”。
孙当然没有白来。他的课题研究进展顺利。论文《一个南方风格的北方城市》也应运而生,也使得他对济宁的赞誉与遗憾,都有根有据,铿然有声。他说,济宁虽则位于山东省偏远的西南内地,然而,从历史上看,济宁作为该区域长期的经济与政治中心,并不是一个边缘城市。在明清朝代,直到19世纪末,其城区与近郊的市场与商业性生产在山东省独占鳌头。孙对运河文化标志性遗迹之一的太白楼情有独钟,认为是“济宁最重要的文化符号,不了解太白楼,便无法窥得济宁之所以成为旅游文化胜地的秘密。”
他同时“殊为遗憾”:那江南风格的花园、亭榭已经荡然殆尽;在20世纪50年代初,城墙被拆,毁于一旦;新的太白楼建筑式样与原来矗立于城墙上的巍峨姿影相去甚远。但是今日济宁,一些商号、街道、小区、门坊被冠以“太白”名字。看来,“太白”这一文化图腾概念,在济宁文化资源的开发中仍占有突出的位置。
外来的目光改变着济宁人对运河的态度
东方圣城,运河之都。这是目前济宁市最为响亮的口号。这也是被认为济宁大都市发展的最准确最科学的定位。问题是如何打造东方圣城与运河之都?前者因为孔孟皆是中国的惟一,勿需所谓的刻意“打造”,亦会被世界理所当然的认可;而后者却并非一个口号所能决定,即使你有着昔日的辉煌,即使你有着国家“注册”,运河之都的建设与“打造”,需要的是扎实的行动。这个行动,既要观照历史,更要着眼未来,尤其要有着深远的历史厚度、保留着独特的文化印记,有着建立在此基础上具创造与创新品格的未来。中国大运河沿河18个城市正为此各尽心思,谁抓住了机遇争取了主动,谁就会得到世界的更多的认同和嘉许。
作为有着宏远的理想追求的济宁,留意一下外界的目光,倾听一下专家的声音,借助一下学者的大脑,也许会对“运河文化之都”建设不无裨益。比如,孙竞昊关于昔日济宁图景的描绘:优雅的园林、如画的名胜、恬静的别墅……比如,香港中文大学关于济宁建设规划中一定保持其原有的历史文化况味等。这些高屋建瓴的科学的建议,必定会给我们以崭新的启示。
市政协原副主席张九韶教授日前在《济宁日报·文化周末》撰文指出,应恢复湮灭已久的南池少陵祠,让李白与杜甫双星辉映。许庆山先生指出,一定把济宁老运河两岸的绿化带留得再宽再多些,建筑建得再远再矮些 ,运河水再清再满些。高建军也提出,大思路大手笔规划运作运河文化资源,尽快在城区打通老运河与越河、南池、小北湖的水脉,开发出城区“古运河至越河”环线旅游,再以城区古运河为轴线,北接梁济运河,牵手南旺分水枢纽工程遗址、水泊梁山,南向北湖景区、南阳古镇、高楼湖上街市延伸,形成一条二日游、三日游的“中国运河之都”旅游热线。
市委市政府更是提出“西跨东拓,南延北连”的城市发展战略,着眼于“孔孟之乡、运河之都、水城风貌、生态宜居城市”的定位。加快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步伐,争取早日重现大运河“河渠纵横、商贾云集、风光旖旎、游人如织”的繁荣景象。那时,我们的济宁就会成为一个运河文化公园、水上乐园,还将会吸引外界更多的目光。 这一天不会太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