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网消息 2010年,山东济宁市响应中央举全国之力对口援疆的号召,紧紧围绕山东省援疆工作指挥部 “山东特色,争创一流”的总体工作思路,以“立足岗位展风采,倾洒才智献边城”为目标,以“创先争优”活动为统领,坚持科学援疆、真情援疆,务实援疆、和谐援疆,发扬“团结、务实、奉献、奋斗”的山东援疆精神,解放思想,扎实苦干,推动了各项援疆工作顺利实施,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团结和谐。 重民生聚民心,让民生工程成为惠民工程 万里援疆,民生为重。一年来,“民生优先”成为新一轮对口援疆的重点和落脚点。济宁援疆工作指挥部总指挥柳景武说:“新一轮援疆工作启动伊始,济宁市就从帮助当地群众解决一批生产生活中最直接、最现实、最紧迫的民生问题入手,谋划实施了学校、教育、医院、住房等一系列民生工程。”济宁援疆工作指挥部按照中央、省新一轮援疆精神把对口支援资金重点投向民生领域,今年启动的22项援疆项目其中18项为民生项目,总投资87548万元。 今年9月投入使用的英吉沙县学前“双语”学校,总投资900余万元,占地13.5亩,总建筑面积5080平方米,三层框架结构,抗震建设防烈度为8度。开设26个教学班,满足1300多名的民、汉族幼儿入学需求,是目前喀什地区乃至南疆地区规模最大、设施最全、最先进的示范性“双语”幼儿园。 英吉沙县城镇棚户区改造工程是山东省委副书记、省长姜大明确定的示范项目。该项目总投资估算为10.2亿元,计划在5年内,新建、改造完成棚户区住房6003套,并进一步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其中,“和谐新城”建设项目占地29.58公顷,总建筑面积23.16万平方米,建成后将惠及当地2060户居民。 英吉沙县远程医疗会诊中心项目为交钥匙项目,投资70万元,6月份完成安装工作,7月份通过初步验收。该中心的建设与正式开通,将开创英吉沙县远程会诊、学术交流的先河,该县群众足不出县,就可以享受到山东省专家的诊疗服务。为英吉沙县的患者提供及时诊断和治疗,减少因医疗资源不足、分布不均造成的医疗服务差异,大大降低医疗费用;同时为英吉沙县医护人员提供继续医学教育机会,提高他们的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 通过一个个援建项目的精心施工,让民生工程成为了惠民工程,更多当地群众感受到了来自山东济宁的深情厚谊,大大提升了英吉沙县各族群众的幸福指数。 重产业促发展 让产业项目成为“造血”工程 产业是发展的基础,也是受援地增强自身发展能力的强力引擎。山东省援疆工作指挥部总指挥王华说:“产业合作是增强受援地区造血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济宁市把培育特色产业作为援疆工作的重中之重,着力引进培育了一批关联度高、带动力强、支撑作用大的龙头企业,帮助英吉沙县壮大产业实力,增强“造血”能力。 规划建设了英吉沙县新型建材(机制砖)生产基地。引进制砖企业28家,总投资8.2亿元,年生产能力14.2亿块,成为南疆最大的新型墙体材料生产基地。“十二五”末,该基地预计可产页岩砖100亿块,创产值超过30亿元,上缴利税2.6亿元,带动就业5000多人,将成为英吉沙县十分重要经济增长点。 英吉沙工业园区基础设施项目是新疆自治区开发区中第一个采取BT项目模式运作的成功案例。园区内投资1500万元的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标准厂房10栋,总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已有4家企业入驻,4家企业达成入驻意向。截止目前,园区已签约企业34家,项目总投资24.5亿元,建成企业3家,在建企业13家。项目主要涉及机械组装加工、专用车制造、太阳能利用和新型建材等领域。项目全部落地达产后,可实现工业产值22亿元,实现利税2亿元,提供就业岗位2600余个,将成为英吉沙县新的经济增长点。 同时加快内地优势产业转移。济宁梁山县鲁英、永强等4个专用车项目签订了投资合同,总投资4.68亿元,全部达产后可年产各类专用车13000辆。抓住山钢目项落户疏勒的有利契机,规划了英吉沙“山钢物流园”,并与山钢集团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济宁产业援疆又迈出重要一步。 从单一的“交支票”、“交钥匙”到“输血”与“造血”并重,增强受援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产业援疆被寄予厚望。在搞好项目援疆的同时,他们现在工作的一大重心就是为内地企业赴疆进行商务考察提供协调和服务。搭建平台、畅通渠道,成立新疆英吉沙山东商会。初步实现了“维护儒商权益,寻求发展商机,资源整合共享,携手共创未来”的目的,成为产业援疆的一大亮点。今年先后接洽投资客商328批次,1410多人次,签订项目合同、协议85 个,总投资71.4 亿元,其中今年过亿元项目11个。 重人才求创新,培养一支永远不走的建设生力军 推动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于培养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活力、可持续发展的干部人才队伍。济宁市在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中,重点在干部人才援助上实现新突破、探索新模式、构建新机制,为英吉沙县培养一支“永远不走的干部队伍”。 今年济宁市实施的干部人才支持援疆项目在全省率先启动。按照援疆工作总体规划,济宁市投入援疆资金690万元,从济宁市选派200人次的教育、医疗、农业、旅游、城建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到英吉沙县帮助工作,济宁援疆人员达历年最多。 济宁农技干部黄鑫自去年来到英吉沙县林业局,快速进入角色,经常深入基层,走遍了所有乡镇,到果园现场,实地调查全县果树树种种类、分布、树种、面积、产量、效益以及制约当前林果业发展的因素。并对果农进行了现场指导,现场培训11次,共培训林果技术人员500多人次。今年9月16号英吉沙县普降中雨,这对正在成熟的红枣极为不利,17号虽是星期天,他依然没有休息,及时向局领导提出,要在48小时内,枣树普打一遍杀菌剂,控制病害的发生,使之丰产丰收,局领导立即采纳了这一关键技术。 来自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的张军臣副教授,成功推行单病种限价和临床路径等多项医疗改革举措,在全国获得较高评价,并起到了全面带头作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深入科室举办临床路径培训。使英吉沙县医院由原来的2个病种扩大到21个病种实施临床路径。逐步解决了英吉沙人民的“看病难,看病贵”的社会难题。 ……援疆的济宁教育、医疗、农技等方面人员,在奉献中有了特别的收获。 济宁市不仅加大选派干部人才到受援地帮助支持工作的力度和数量,而且还不断增加受援地干部人才到内地挂职锻炼和培训的数量和质量。去年以来,从英吉沙选派50人次的教师、医生、农业等方面技术骨干到济宁进行锻炼培训;安排80名维吾尔族青年教师参加2年制双语培训;分批组织500名党政干部到山东省的新农村、企业、工业园区等考察培训;精心选拔5名科级领导干部参加济宁市中青年干部培训班,不断强化受援地农业、卫生、党政等方面的人才基础。在总体规划安排干部人才挂职的基础上,济宁市又划出专项资金100多万元,增加38名英吉沙县党政干部和专业干部人才到济宁进行挂职锻炼。进一步优化了受援地干部结构、提升干部素质和能力,为受援地培训了更好更多的干部人才。 结对帮扶是济宁市援疆工作的一项创举,也是新一轮援疆工作发展模式的转变。今年年初,济宁市针对英吉沙经济发展的实际,制定出台了《济宁市四县(市区)对口支援英吉沙县四乡总体工作方案》,组织任城区、兖州市、邹城市和微山县四个经济实力较强县对口支援英吉沙县乌恰乡、色提力乡、克孜勒乡、萨罕乡四个乡。8月15日,济宁市“一对一”结对帮扶四县精心选派的4名平均年龄40岁,来自发改、建设等部门的优秀干部人才赴英吉沙县全面开展工作,并及时与对口援助的四乡进行对接,将总体工作方案进行细化分解,在做好对口帮扶工作的基础上,突出产业对接和项目带动,鼓励和引导更多的企业来英吉沙县投资发展,实现干部人才和谐援疆,真情援疆。做好人才智力支援工作是结对帮扶工作的一大特色。受援乡每年选派党政干部、专业技术人员到承担对口支援任务的县(市、区)培训、挂职,每年受训和挂职人数不低于20人次。承担对口支援任务的县市区每年选调专业技术人员到受援乡进行业务培训和技术指导。定期培训指导每年不少于两批次,力争当地专业技术人才能够基本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援建是一场只有起点的征途,只有逗号没有句号。”眺望未来,山东济宁援建工作正向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合作的方向不断延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