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网消息 地名,不仅仅是一个名字,它往往承载着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底蕴。济宁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除了经历了悠久历史的一些老地名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济宁城区也涌现出了一大批新地名。为了规范地名使用而编制的《济宁市地名规划方案》,目前已通过省区划地名处和地名研究所专家的指导论证,进入了市政府审批阶段。地名要如何进行规范?新地名的命名遵循哪些原则?如何将“老地名”的历史底蕴加以保留和传承?
老街巷:挂牌立碑加以保护
“这次地名规划兼顾到了对老地名的保护。”王继涛介绍,济宁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早在唐朝时期,济宁已有“城池爽垲、邑屋丰润、香阁倚日”的宏伟壮观,而且还是“地博厚、川疏明”、万商往来的繁华闹市,在一些尚存的老地名里,历史气息浓厚。
文昌阁街、财神阁街、半截阁街,就是以济宁的寺观庙堂得名;斤门口街、院前街、鼓手营街,则是以管理运河的官署衙门命名,这些地名都印证了济宁历史上有三塔七寺十八阁七十二衙门之称。此外,还有如竹竿巷、吉市口街、柴禾市街,这些以店铺、厂坊等行业市场得名的街巷。
“地名是一定区域的语言文字标志,是各个时代人类活动的产物,记录着历史环境的沧桑变化。”王继涛告诉记者,不同时期的不同地名,蕴藏着丰富的城市历史文化,这也是城市历史底蕴深厚的表现,这些地名是城市发展的历史脉络,能勾起人们对历史的回忆和联想,使得这座城市更有历史纵深感。
“对于列入济宁州志的老地名,应该予以利用和保护。”王继涛告诉记者,首先,在旧城改造中对可改可不改的老地名坚决不改,而一定要更改时,需广泛征求群众和有关部门意见。其次,对于一些已不复存在的小街小巷,可将它们的名称移植到新建的楼房、社区等名称上,让“老地名”得以保留。另外,还可以用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老地名、古地名作为一个地域的主地名,在原地点附近派生其他名称。
“还可以将老地名载入史册、给‘老地名’挂牌立碑等方式,使这些历史悠久的老地名得以保留和延续。”王继涛说。
新地名:突出地域文化特色
济宁这座城市,经济在快速发展,面积在慢慢变大。城市大了,路也多了,海川路、康泰路、任兴路、南阳湖路……这些近几年新建成的道路,不仅更加方便市民的出行,其名称还寓意丰富、有着独特地域文化特色。
济宁市高新区,地名规划将展现”融合、创新、发展“的园区文化理念,地名也将体现建设规划中的功能区分和发展意图。高新区科技新城的海川路,是一条双向八车道的南北向道路,路面非常宽阔,刚刚建成的跨廖沟河桥也非常壮观。康泰路是一条南北向的主干道,连接327国道与济邹路,因其在交通上的重要性,道路上车来车往一派繁忙的景象。
济宁市规划建设的北湖生态新城,面积57.34平方公里,将成为济宁的行政商务中心、科教文化基地、休闲度假胜地、生态宜居新城。新城建设的“七纵七横”路网,其路名也极有地域特色,望湖路、荷花路、运河大道、滨湖路、南阳湖路,蕴含了浓浓的运河文化气息,也正应了北湖、老运河、京杭大运河形成的“河湖抱城”景象。
任城新区,位于济宁中心城市北部,是济宁市中心城区北延的主要区域。地名规划重点凸显“现代森林阳光、宜业宜居宜商”的主题,兼顾当地历史人文特征,如选取“任城新区”的首字命名的任兴路、任和路,任兴路位于森林公园、任兴商务中心的北面,道路两侧原本是荒无人烟的地方,而现在已兴起了学校和大片的居住区。还有选取具有生态特征的词汇命名的环翠路等。
新规划:尊重历史照顾习惯
“这次编制地名的原则是尊重历史、照顾习惯、立足现实、着眼未来、反映特色、好找好记。”济宁市地名办区划地名科科长王继涛介绍,地名要突出本地特点,反映当地的历史地理文化风俗习惯等区域特征。如北湖新区的地名,就将突出北湖“以水为脉、生态特色、旅游休闲、现代新城”的特点。
济宁的许多地名是以历史、地理、文化、风俗、宗教等特色命名的,王继涛说,新规划的地名要与全市的地名相协调,既要类型多样,又要个性鲜明,彼此互相联系,形成科学的分布形态。同时,地名要反映城市建设规划的功能分区和发展意图,与城市建设规划的各类实体的分布、结构、景观相吻合。此外,老城区注重地名的相对稳定,可改可不改的地名坚决不改。
“按照有关规定,济宁地名中不用名山大川、行政区划和城市名称,不用时代性过强、政治色彩过浓或口号形式的词语,也不用含有外国地名、人名和外来语的企业名称。”王继涛对记者说,此次规划一个重要的工作还包括对原有的地名进行规范,对一些违反命名原则的地名进行纠正。
市博物馆原馆长朱承山:不应该割裂文化底蕴
济宁市博物馆原馆长朱承山曾对济宁北湖旅游度假区的地名提出建议,他认为,新城区的地名不应割裂整个城市的文化底蕴。比如,与老城区相连的新区主干道,不妨沿用老城区主干道的名字,这至少是对整个城市文化底蕴的一种传承。
北湖新区有多条南北向的主干道和老城区相连,朱承山认为,如果这些主干道启用新地名,能反映新城区的风貌,但是显得离老城区很远,在某种程度上割裂了整个城市的文化传承。
对于新城区横向的主干道,朱承山认为这些道路不妨采用新地名,应与北湖新区“生态、休闲、水城”的城市定位相吻合,“横向的主干道不妨采用南四湖、微山湖等湖泊的名字,既符合城市发展定位,又反映了济宁地方特色。”朱承山说。
而一些小街小巷的名字,朱承山则认为不妨沿用原有的村庄名称或群众熟悉的名字。“在新城区建设中,区域中部分村庄的村容村貌发生了改变,而地名不应随之改变。”朱承山说,沿用这些名字能反映新城区的发展历程,对于当地群众来说也是一种历史记忆。
市文广新局刘凤来:老地名蕴藏城市记忆
“规划中对老地名的保护很到位,这种做法非常好。”济宁市文广新局社会文化科科长刘凤来高兴地说。
老地名承载着一座城市的历史记忆,也是一座城市中不可或缺的文化遗产。“城市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有两种,一是传统手工技艺、一是城市老建筑。”刘凤来说,在城市建设过程中,部分老建筑会被拆除,对于它们的记忆,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淡化。如果地名也随之消失,那么一座城市的文化发展记忆就会出现断层。
刘凤来说,济宁的地名文化底蕴丰厚,能从侧面反映济宁在某一时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是一座城市历史发展的重要佐证。“《梁山传说》已入选济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水浒人物、梁山地名传说等又能直观第反映这一传说的遗迹。”刘凤来建议,在保护老地名的同时,还应将其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