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夏威夷大学成中英教授:儒学虽以伦理为其体系的中心,但却基础于人性的自然体现,创造了一个适合人类生存繁荣的生活世界。在此一文化生活的基础上,伦理的秩序方得以建立,人性的善也得以透过教育启蒙与自我修持逐渐实现与完善。但要到达一个整体的或群体的价值秩序,就不能不提供一个创造价值、维护价值的生活环境,伦理秩序的持续发展也就自然导向了政治秩序的发展,此即管理层次的出现。所谓管理即是经外在治理以达内在转化的中心价值,必须做到维护伦理秩序与提升文化生活的两个重要目标。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宋志明教授:儒家文化有重视教育、尊重知识的优良传统,可以为科技创新提供积累知识的必要的文化土壤;儒家自强不息的精神与当代的科技创新也不矛盾。儒学重视价值理性并非排斥工具理性,反倒可以抑制工具理性的过度膨胀。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高瑞泉教授分析了现代新儒家最重要代表人物的平等观念,认为就对待平等与传统的关系而言,他们虽然总体上持“返本开新”即回复到原点的姿态,但是其新方向却是指向现代性的民主。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胡治洪教授:由近代西方启蒙理念的偏失所导致的、作为现代化之初始动因和必要条件的人心的自私和贪婪,乃是造成全球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儒家传统的人物平等、秉德爱物、一体之仁、以德取物、顺时节物的观念和制度,对于矫正人心的自私和贪婪、从而拯救全球生态具有不容忽视的现实意义。
与会代表还就“儒家思想及其普世价值”的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北京大学汤一介教授指出,各个不同民族文化中都有某些“普遍价值”意义的因素。通过不同文化间的沟通与对话,以致达成某种“共识”,是寻求不同文化间“普遍价值”的必由之路。
山东大学蔡德贵教授:儒家“和而不同”的思想,“天人合一”的综合性思维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金律,可以为未来全球一体、多元文化并存、世界秩序的建立提供重要的理论资源和文化资源,有在世界范围内推行的可能。
中巴学术交流中心执行主任凯文·德拉图尔和主任西蒙娜·德拉图尔:当代的趋势是走向普世主义――一个反映了孔子眼中的大同社会的观念,这个趋势已经为正在进行的全球化所印证。
台湾淡江大学中国文学系孔令宜教授指出,仁道思想为中国人文精神的核心价值,通过存有的连续观,儒家为一个人文性的宗教,从自我、社群、自然与天道四个面向开展,可回应生态伦理、宗教多元论、全球伦理等时代问题。经由文明对话,拓展多元文化视域,儒家传统的“仁”可作为世界文化之林的一种和谐之道。
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林存光教授指出,儒家的仁道,既非纯粹而冷漠的理性,亦非单纯而激烈的情感,而是一种内省修己、关爱亲人的私人美德,亦是一种情理圆融、崇尚道义、忠恕待人、维护和增进社群福祉的公共品格,更是一种指引人们共同追求实现和谐有序之理想社会的美好愿景。
“道德礼仪与人文教化”是与会专家讨论的另一热点。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彭林教授:传统礼乐文明不是沉重的历史包袱,而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理应从中吸收有益的养分。礼仪教育要进课堂、进主流教材。
台湾中华孔子圣道会高秉涵先生通过分析《论语》中“礼”的含义和思想价值,认为可以通过以道德引导民众,以礼仪规范民众,上行下效,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等方式来推行礼乐教化。
中国人民大学葛荣晋教授:我们需要大力提倡和坚持孔子的“君子谋道不谋食”的价值观念。以此观念为指导,在构建人的物质家园上实行“减法”,即从追求外在的物欲转向追求内心的道德;在构建人的精神家园上实行“加法”,适时地将人生的“痛点”转化成“乐点”,才能真正找到人生快乐,做一个快乐幸福的人。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林存阳先生分析了清代基层社会对礼的诉求及践履,认为礼在清代社会的发展中是发挥了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功能,在现实运作中亦不免被权力所利用、扭曲等。礼在清代社会存在的形态,无疑为后世寻求社会治理,提供了一个反思的镜鉴。
与会学者还就“儒学创新与当代文化建设”的议题做了深入探讨。
中国社科院文学所杨义研究员指出,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应该贯通古今、融合中西,激活多元文化要素的活力,包括孔子那些符合中国国情、维系中国文化命脉、只要经过现代阐释即可焕发活力的重要理念和智慧形式,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建构我们现代大国博大精深而又充满活力的文化创新体系。新加坡国立大学陈荣照教授认为,要把儒家的仁政王道落实到法制层面,将其发展为民主政治的政统;并开展“知识之学”的统绪,即所谓学统,把儒家道德人文与现代科技、现代科学精神结合起来。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吴光指出,在新世纪儒学复兴运动中,新儒学的理论形态将不是一家独大,而是百花齐放、多元并存的。面向生活实践的“生活儒学”与重视道德人文精神的“民主仁学”提供了一个可能深入社会生活与大众理性的发展方向。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朱汉民教授指出,儒家人文信仰由以孔子为代表的原始儒家创立,它对于安顿中国人的心灵、安排人间秩序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西方现代文明的弊病、传统文化自身的延续性及信仰世俗化等因素,如何继承、重建儒家人文信仰以解决现代信仰危机,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
印度尼西亚孔教总会会长陈克兴先生认为,儒学要从象牙之塔里解放出来,以道德、智慧的姿态出现,走向民间成为人民的精神力量。